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父亲     
刘玉梅 《长寿》2007,(6):49-49
我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他是一位既慈祥又严厉的父亲。说他慈祥,因为他在生活上给予了我们姐妹三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许多按理说是母亲管的事,父亲却总能想在母亲前面。尽可能地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我小时候的衣服、鞋袜有很多就是父亲买的,直到我长大参加工作,父亲还会给我买衣物。在生活上父亲是慈父,  相似文献   

2.
现在,孩子对自己的父亲角色的漠视让一些中国父亲很“心痛”。一位老师曾布置了一个作文题,让学生写自己的父母,也就是说可写父亲也可写母亲,结果是班上40余名学生,有30多名选择写《我的母亲》。他曾问过这部分学生,回答同出一辙:对父亲不太了解。  相似文献   

3.
<正>回到老家,父亲和母亲照例兴致勃勃地张罗饭菜。父亲擅长做糖醋鱼,母亲就在一旁帮着打下手。两个人配合得极为默契,父亲一伸手,母亲就把油桶递过去。父亲再一伸手,母亲又把白糖传过去。整个过程,两个人不说一句话,但默契度简直让人称奇。我笑着对母亲说:"妈,我爸的一个手势你都能看懂啥意思吗?"母亲说:"那当然!他一皱眉,我就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他一抬眼,我就知道  相似文献   

4.
爱她的最爱     
母亲去乡下大姐家了,临走时说要住上一段时间才回来。这样,父亲就一个人在家。母亲走了,我们白天也要上班,父亲好像很适应这种一个人的生活。自从母亲去乡下后,我见他从来没有给母亲打过电话,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难道他真的不想念他的老伴?倒是母亲经常打电话来,问长问短的。我有时也劝父亲打个电话过去,他淡淡一笑:"在你大姐家,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别糟蹋了电话费!"他既然这么想,我也不好多说,老人家自己的事情,他们总会处理的。母亲不在家的那段日子,父亲每天总要花上几个小时,伺弄阳台上的那些花花草草,我知道,那是母亲的最爱。  相似文献   

5.
父亲与母亲原是邻居,就住在邕江边的大同街,谈不上青梅竹马,却也彼此了解。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毕业于华南工学院,而母亲却是个文盲,仅在五十年代的扫盲运动中,由街道居委会组织才补习了好些个晚上,略能认字。 有一次,母亲给远在广州读书的父亲写信,让他给我买一双鞋,却不会写“鞋”这个字,又不好意思去问人,无奈,她只好在空格处,歪歪扭扭地画了一只“鞋”样,总算表达了意思。  相似文献   

6.
我的一个朋友给我讲过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那时候他们家的生活非常拮据,父亲在外地打工,家就靠母亲一个人维持着。朋友的母亲是个快要倒闭的国有企业的钳工,每月微薄的工资也就够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费用,很少能有结余。朋友的生日来了,他当然不会奢望像其他的同学那样搞什么生日聚会,收到什么心仪的生日礼物了。但是他又害怕母亲会因为没有能力给孩子过生日而感到伤心和愧疚,所以那天他很晚才回到家。他本来以为母亲已经睡着了,却看到母亲仍在灯下织着毛衣等他回来。母亲看到他回来以后,给他端出了一碗爽滑的长寿面,上面盖着一个炸的外焦…  相似文献   

7.
从憎恨父亲到讨厌男人1977年12月15日,新心出生在四川省安岳县石羊镇双柳村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后一直体弱多病,为给他治病,父母常常因缺钱大吵大闹,父亲也因此迁怒于新心,骂他是蚀财货,带了他这种儿子倒霉。直到12岁时新心依旧身体瘦弱,一点也没有男孩子的健壮,却像一个女孩子,父亲对他十分厌恶,常常对他吆来喝去,甚至咒骂、毒打。父亲越是打骂他,他越不听父亲的话,同时对父亲的憎恨与日俱增。由于对父亲的恐惧憎恨,逐渐使他产生了对男性的厌恶。与父亲不同的是,母亲从小到大非常宠爱他,总是护着他。因此,他的童…  相似文献   

8.
剪趾甲     
朱福民 《长寿》2008,(3):49-49
周末回家,又看到父亲在为母亲剪趾甲。母亲静静地坐在床边,父亲搬一个小板凳坐在母亲的大腿旁,把母亲的脚放在自己的腿上,用小剪刀轻轻地为母亲修剪每一个脚趾。父亲剪一下,吹一吹,那小心专注的样子让我感动。母亲一脸的幸福,就像新婚蜜月里备受人呵护的小女人。  相似文献   

9.
潘家永 《长寿》2005,(7):58-58
我们的外孙今年14岁,正在上初中。他与母亲的关系很好,但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僵,因为父亲经常训斥他。十分不幸的是,半年前,他的母亲因患病去世,而他父亲又一直忙于生意,很少回家,外孙生活得很苦。由于独自一人很孤独,无人关心,一个月前,外孙来到我们家不愿再回去。他父亲找来,要带他回家。他不肯走,说想跟我们一起生活。但他父亲坚决不同意,其理由是我们已经60多岁,无力管教孙子。现在,孙子想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判决他父亲同意他的要求。请问:法院会满足他的愿望吗?  相似文献   

10.
父亲与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他懂母亲!父亲一生中从没对母亲说过谎,但这唯一的一次谎言里,却包藏着父亲对母亲所有的爱!母亲遛弯回来,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父亲问是什么?母亲神秘兮兮地说:"这可是好东西,能治疗好些病呢……"原来,母亲在街上看到一个摊子前围了一大群人,母亲好奇地挤了进去,只见一个中年妇女正在倾情讲述:"我妈妈就是吃了这个叫人参果药材煮的水,治好了折磨她近30年的老哮喘。这不,我又赶过来买一些,让妈妈再喝上一段时间,把  相似文献   

11.
韩美龄 《家庭健康》2011,(20):44-45
父亲和母亲同龄,结婚时,年方十四.父亲婚后上的中师,工作一年,之后又去读了大学.母亲总共生了八个孩子,我是他们夫妇的第七个孩子.我出生时,父亲已经四十多岁了.小时候,我睡着了,父亲才回来;我醒了,父亲已走了.母亲对于父亲一直是崇爱有加,有时她也抱怨父亲,比如:她说我给你爸做两件上衣穿,他送人一件,还是只有一件衣服,连个...  相似文献   

12.
南风起,小麦泛黄,我的生日也到了。父亲早早把镰刀收拾出来,磨刀霍霍。镰刀的刀锋在我眼前一晃,雪亮亮地刺眼。我的生日,已经被父亲忘得一干二净。我扯了扯母亲的衣角,等着母亲提一下。母亲小声地嘟囔了一句,父亲也像没听见一样。在他看来,生日没什么大不了的,和土地长庄稼一样自然,过生日实在是多此一举。  相似文献   

13.
不和你说话     
安雯  双福 《健康文摘》2008,(5):20-20
上周,母亲和父亲吵架了。她生气地摔碎了盘子和碗,气冲冲地把我和哥哥叫去,指着父亲说:“我不想和他说话,也不想看见他。你们把他给我领走!” 父亲仿佛没听见母亲的话,照样悠闲地看电视。母亲见了,更加生气了。  相似文献   

14.
从很小的时候,洋洋就不喜欢他的父亲。他的态度主要来自于他的母亲,他母亲经常对他说:不要理他,简直是一堆臭狗屎!在家里,洋洋母亲对他父亲从来也没有好脾气,起初是他母亲先发火,然后洋洋爸爸开始不耐烦了,就对着吵,于是内战爆发。  相似文献   

15.
幸福会遗传     
母亲走的时候是含着笑的。所以,当看着母亲安详地闭上眼睛,父亲没有哭,我也没有哭。我们知道,母亲走得没有一丝遗憾。母亲的身体一直很健康,只是因为干活的时候摔了一跤,脑出血彻底击倒了她,一躺就是整整8年。我在离家数百里的外地工作,照料母亲的重担全都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家里还种着一小片果树,父亲的劳累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6.
唯不说相思     
安宁  老侯 《健康文摘》2008,(4):17-17
我一直以为父亲是个没有情爱的男人,至少,他从没有在我和哥哥面前表现过对母亲的亲呢。甚至,连关爱都很少有。他总是粗声大嗓,口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和强硬。我因此常常很奇怪母亲怎么会看上了父亲——两个人从小就在一个小镇上,彼此看着对方长大,却从没有说过一句话。即便是后来他们结了婚,父亲都惜字如金,极少对母亲说一些温柔的言语。  相似文献   

17.
父亲下厨     
我们是吃母亲做的饭长大的。小时候,父亲在部队工作,母亲带着我们在乡下,一日三餐都是母亲操持。父亲一年回家一次,休一个月的探亲假。按说平日辛劳的母亲,此时应该趁着父亲在家,走出厨房,轻松几日。可实际上,母亲从没有让父亲下过厨。后来,母亲带着我们随军,和...  相似文献   

18.
相思两个字     
我一直以为父亲是个没有情爱的男人,至少他从没有在我和哥哥面前表现过对母亲的亲密。有时候我给他们拍照,父亲总是催促着我们赶紧照,他没闲工夫陪着我们。说完了又偷偷把身子朝前移一移,结果,几乎所有的照片里,都是父亲很伟岸地占据了"大半个江山";而母亲,则温顺地站在他的身后,像是他的贴身丫头。  相似文献   

19.
牵挂     
菲菲 《长寿》2005,(10):51-51
总觉得,母亲并不爱父亲。印象中,母亲性子躁,对父亲贼凶。父亲稍有不是,母亲会吼叫暴跳,将父亲训得灰头灰脸。即使在我们儿女的面前,母亲也从不给父亲任何颜面。哪怕是他们已结婚33年的今天,母亲面对父亲时,很少见到她摆出一副热脸。二姨偷偷告诉我,母亲年轻时曾喜欢过一个当兵的。我又得知,母亲与父亲的结合,完全是外婆采取“铁血政策”后出现的结果。去年,父亲患重病,姐姐从纽约打电话来,一定要父亲前往美国治病,说美国的医疗技术好。犹豫再三,父亲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父亲去的那天,母亲一直坐在电视机前,紧张兮兮地盯着电视。我奇怪,…  相似文献   

20.
父亲退休以后,迷上了下象棋。他的对手是母亲。只是他与母亲对弈,每每必输。记得最初父母开始喜欢对弈这种消遣方武,是因为母亲一场大病之后,眼睛看书看报有些吃力,时间久了就会酸涩发胀,泪流不止。于是父亲提议下象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