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5例SAH后合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塞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2天,平均8.3天;年龄52~81岁,平均65.6岁;临床Hunt-HessⅡ~Ⅲ级12例,Ⅳ~Ⅴ级3例;部分患者梗塞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SAH后Hunt-HessⅡ~Ⅲ级;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老年人,7~10天左右易发生脑梗塞.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台并硬膜下血肿(SDH)的临床特点和机制,对根据CT、脑血管造影、手术和尸解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合并SDH的16例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并对其中11例作病理检查,探索其发生机制。此组病例临床表现严重,68.8“病例有意识障碍,43.8%见有玻璃体下出血,81.3%病例死亡。导致SAH合并SDH的原因可能为;动脉瘤破裂,大量血液破入蛛网膜下腔,撕破蛛网膜;伴随的脑内血肿破入蛛网膜下腔并撕破蛛网膜;发病时突发意识丧失、摔倒致头部外伤。结论,颅内动脉瘤可致SAH合并SDH,其生命预后不佳,病死率高,CT阴性者不能完全排除合并SDH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们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12例,其中并眼内出血者28例,无眼内出血者84例。现对比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12例均经腰穿或头颅CT扫描确诊,并除外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眼内出血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为38~61岁,平均52.1岁。其中复发性SAH6例。无眼内出血组:男46例,女38例,年龄为40~65岁,平均54.3岁。其中复发性SAH5例。1.2 眼底检查所见 28例中双眼出血10例,单眼出血18例;视网膜出血者17例,玻璃体膜下及玻璃体出血11例,其中合并球结膜出血1例;大面积出血(指出血面积超过视乳头面积的25%)者21例,小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95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SAH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因有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血管畸形等.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PNSH无再出血发生.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结论 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PNSH作为SAH的一个特殊类型,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95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SAH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因有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血管畸形等.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PNSH无再出血发生.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结论 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PNSH作为SAH的一个特殊类型,预后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95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SAH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因有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血管畸形等.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PNSH无再出血发生.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结论 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PNSH作为SAH的一个特殊类型,预后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95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SAH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因有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血管畸形等.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PNSH无再出血发生.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结论 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PNSH作为SAH的一个特殊类型,预后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95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SAH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因有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血管畸形等.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PNSH无再出血发生.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结论 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PNSH作为SAH的一个特殊类型,预后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95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SAH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因有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血管畸形等.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PNSH无再出血发生.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结论 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PNSH作为SAH的一个特殊类型,预后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95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SAH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因有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血管畸形等.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PNSH无再出血发生.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结论 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PNSH作为SAH的一个特殊类型,预后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95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SAH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因有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血管畸形等.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PNSH无再出血发生.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结论 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PNSH作为SAH的一个特殊类型,预后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95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SAH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因有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血管畸形等.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PNSH无再出血发生.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结论 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PNSH作为SAH的一个特殊类型,预后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95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SAH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因有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血管畸形等.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PNSH无再出血发生.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结论 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PNSH作为SAH的一个特殊类型,预后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性和非高血压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的比较,探讨高血压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43例SAH按照有无高血压病史及入院时血压分为高血压性SAH(HSAH)19例和非高压性SAH(NHSAH)24例两组,比较两组病例在入院时主要临床表现,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HSAH组在入院时主要临床表现,症状的缓解,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等均重于NHSAH。结果HSAH临床表现复杂,病情严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张云 《现代医药卫生》2013,(15):2360-236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50例SAH患者进行病情观察,防止再出血及进行分析预后等一系列措施。结果 50例患者中治愈35例(70%),好转5例(10%),死亡10例(20%)。结论对于SAH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心理护理,防止再出血,预防各种并发症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死率较高.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SAH并发的早期急性脑积水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结合352例SAH临床资料.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引起心电图改变,称为脑心综合征。本对48例住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的心电图改变及预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的意识障碍发生率较高。对意识障碍的观察、治疗及护理直接影响SAH的预后。我院收治的395例SAH中意识障碍222例,现将护理观察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临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CT表现、分型及临床价值。方法对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CT表现、发病机制、发生部位进行分类分析。结果本组SAH分为自发性SAH29例,外伤性SAH32例,新生儿SAH13例,肿瘤性SAH6例,静脉性SAH6例;CT表现为相应部位的高密度灶,以纵裂池、侧裂池及小脑幕最常见。结论SAH部位不同可形成不同的CT表现,CT检查为该病的首选及必检,且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但自发性SAH中,15%~20%在第1次全脑血管造影未发现动脉瘤,这一部分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这些患者中仍有20%可出现再次出血、脑缺血、急性脑积水等并发症,10%~30%的患者生活质量较出血前差[1]。对于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的发展、预后及是否需要再次血管造影尚有争议。本文通过对32例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阴性的SAH患者诊断、治疗的回顾性研究,结合影像学资料,探讨其病因学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