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咬合接触点测量中灰度图像的定标和误差校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用硅橡胶记录咬合接触并用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来定量测量咬合特性过程中图象灰度值与硅橡胶厚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对影响测量结果的系统误差进行了校正。实验表明,定标曲线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使用下颌运动描记仪、蜡牙合记录及硅橡胶咬合记录测量青年人群中个别正常牙合前伸髁道斜度、侧方髁道斜度的一致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本学院高年级本科生中选取32例个别正常牙合,使用Zebris下颌运动描记仪(JMA)、牙合蜡以及咬合记录硅橡胶分别测量受试者的前伸髁道斜度和侧方髁道斜度.结果:下颌运动描记仪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好于蜡牙合记录及硅橡胶咬合记录,其测量结果分别与蜡牙合记录及硅橡胶咬合记录比较,前伸、侧方髁道斜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蜡牙合记录与硅橡胶咬合记录比较,前伸、侧方髁道斜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Zebris下颌运动描记仪(JMA)获取前伸、侧方髁道斜度一致性好,灵敏度高且操作便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不同He力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He力下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硅橡胶印模材料,采集21名正常He青年人轻度He力、中等He力及紧咬3种条件下的咬合接触记录模型,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量。结果:相同He力下的咬合接触记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配对t检验,P〉0.5)。He力增加,前牙区颌间距离减小,后牙区咬合接触数目增多。中等He力时,咬合接触主要集中在20μm以下。结论:He增大,接触数目增多,He  相似文献   

4.
全口义齿咬合接触的三维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三维数字化方法对咬合接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方法应用非接触式激光三维扫描和三维数字化技术,在三维扫描和重建10副全口义齿人工牙面以及正中时咬合状态的基础上,测定咬合接触的数目和部位,并与T-Scan咬合仪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⑴咬合接触参数的测量结果显示,咬合接触区域主要集中在磨牙和前磨牙区;⑵应用激光扫描系统测量和T-Scan系统测量的咬合接触部位和数目比较,P>0.05,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将激光扫描技术引入全口义齿咬合接触研究领域,通过测量全口义齿咬合接触部位和数目,并与T-Scan系统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进行咬合检测的可靠性,为今后咬合接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T-Scan Ⅱ系统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口腔临床和科研中,常用分析咬合的方法包括:咬合纸染色法、蜡片法、硅橡胶法、光胎分析法、Dentalprescale系统、T-扫描系统等,其中能测量咬合时间的只有T-扫描系统。T-扫描系统是精确记录和分析咬合接触的一套计算机分析系统,引入时间参数,可以对胎接触情况作动态的定量分析,在口腔临床和科研中广泛应用。本文对T—ScanⅡ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以及综合评价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郑育生  游跃华  马耀国 《口腔医学》2007,27(12):625-625,635
目的研究平面咬合板对伴咀嚼肌疼痛型夜磨牙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1例患夜磨牙且伴咀嚼肌疼痛的患者,通过咬合诱导板诱导下颌做前伸或正中运动,确定平面咬合板治疗位,咬合用硅橡胶固定该治疗位,面弓转移关系,上颌架,制作平面咬合板,测量开口度达到正常与缓解疼痛以及盘突关系恢复时间。结果正常开口度所需的时间平均为(12±1.6)d,疼痛指数<2所用时间为(7±1.4)d,恢复正常盘突关系的时间为(128±13.2)d。结论平面咬合板在缓解疼痛以及缩短恢复盘突关系时间上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 力下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硅橡胶印模材料,采集21名正常 青年人轻度 力、中等 力及紧咬3种条件下的咬合接触记录模型,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量。结果:相同 力下的咬合接触记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配对t检验,P>0.5)。 力增加,前牙区颌间距离减小,后牙区咬合接触数目增多。中等 力时,咬合接触主要集中在20μm以下。结论: 力增大,接触数目增多, 的稳定性增加。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咬合接触定量分析时,应采用中等 力下咬合接触记录模型,以20μm颌间距离作为接触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光弹树脂材料特性,研制能够直接简便观察咬合应力分布的咬合片,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使用自制硅橡胶阴模,浇注2种厚度、4种增塑剂比例配方的环氧树脂咬合片.选择10例天然牙列者、5例全口义齿牙列者,从软硬度、可咬性等方面对咬合片作主观评价,并用光弹仪观察各种咬合片咬合印迹,进行客观评价,最后与T-Scan系统进行比较.结果:2-50咬合片既有合适的咬合舒适度,又可清晰反映咬合印迹,与T-Scan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结论:与传统咬合检查方法相比,光弹咬合片可以提供更直观的咬合应力分布信息,有助于咬合相关的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种流动性硅橡胶印模材组合应用于Piezography中性区印模法并初步分析印模形态稳定性。方法选择牙槽嵴严重吸收的无牙颌患者1例,组合中流动性和高流动性2种硅橡胶印模材,利用Piezography发音法制取下颌中性区印模,测量分析其咬合面不同部位水平位置稳定性。结果制取的下颌中性区印模抛光面形态光滑完整。两侧后牙区咬合面不同位置的间距最大变异系数(C.V)为2.49%,颊侧缘间距C.V较舌侧缘小。双尖牙区各间距C.V较磨牙区小,稳定性高。前牙区正中部唇舌向中点的水平位置稳定性较唇侧和舌侧高。结论将2种流动性硅橡胶印模材组合应用于Piezography中性区印模的方法可提高临床效率,印模抛光面光滑,后牙区颊侧形态和位置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出固定义齿阻力降低印模法,并通过与常规印模法比较,验证阻力降低印模法是否可以减小因印模问题造成的修复体的咬合误差。方法临床随机选取60例第一、第二磨牙牙体缺损的患者,随机分为阻力降低印模组和常规印模组,分别用聚醚硅橡胶制取固定义齿印模,由同一技工单盲法按照统一标准完成冠的制作。待冠完全就位后调以前,分别用8μm、12μm、40μm、100μm、200μm咬合纸来测量由于冠的戴入使冠前方相邻上下颌牙齿间的咬合高度误差。结果阻力降低印模组咬合高度误差27±50μm,常规印模组咬合高度误差为111±85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阻力降低印模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修复体的咬合误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深覆患者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异常表现。方法采集24名深覆患者牙尖交错位的硅橡胶记录,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深覆单颌咬合接触数目为22.1±9.4,明显低于正常。前牙区75.0%的人有咬合接触,接触数目及频率明显增加。后牙区接触数目明显减少,咬合接触类型与正常有明显差异,不稳定的接触增多。结论深覆咬合接触与正常明显差异,的稳定性不良。深覆易致颅颌功能紊乱可能与其异常的咬合接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T-Scan II系统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口腔临床和科研中,常用分析咬合的方法包括:咬合纸染色法、蜡片法、硅橡胶法、光牙合分析法、Dentalprescale系统、T-扫描系统等,其中能测量咬合时间的只有T-扫描系统。T-扫描系统是精确记录和分析咬合接触的一套计算机分析系统,引入时间参数,可以对牙合接触情况作动态的定量分析,在口腔临床和科研中广泛应用。本文对T-ScanII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以及综合评价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个别正常牙合牙尖交错位下Spee曲线深度与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的关系.方法 选取18-28岁安氏I类个别正常牙合均角女性64例,测量Spee曲线深度、牙尖交错位下咬合力与咬合接触面积;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pee曲线深度、咬合力及咬合接触面积在正常牙合左右两侧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Spee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深覆牙合患者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异常表现。方法 :采集 2 4名深覆牙合患者牙尖交错位的硅橡胶牙合记录 ,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深覆牙合单颌咬合接触数目为 2 2 .1± 9.4,明显低于正常牙合。前牙区75 .0 %的人有咬合接触 ,接触数目及频率明显增加。后牙区接触数目明显减少 ,咬合接触类型与正常牙合有明显差异 ,不稳定的接触增多。结论 :深覆牙合咬合接触与正常牙合明显差异 ,牙合的稳定性不良。深覆牙合易致颅颌功能紊乱可能与其异常的咬合接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牙齿磨损非接触式三维图象检测系统的研制和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并检测用于牙齿磨损测量的非接触式三维图象检测系统。方法通过数据轮量化手控移动平台使被测模型在水平方向移动,由线状光条和一个面阵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摄像机获得单个牙齿咬合面3000~4000个点的三维坐标(在0.5mm移动步长条件下)。在Windows环境下完成图象采集、图象显示和相关测量。结果该系统测量范围为15mm×15mm×15mm,测量的精确度达到0.01mm,平均测量误差小于0.01mm,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用本系统与万能工具显微镜对一组有微小高度变化的标准块进行测量,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该系统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其非接触方式、良好的稳定性、简单快捷的操作优于传统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6.
X线颅颌影像硬组织内部结构的自动识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采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进行X线颅颌影像硬组织内部结构的自动识别研究,为计算机对X线颅颌面影像的全自动识别、定点、测量分析奠定基础.方法:在头颅定位仪的严格定位下,拍摄研究对象的正中咬合位时的X线颅颌侧位片.拍摄的X线片通过扫描仪将图像信息输入计算机并进行图象处理.首先是图象增强,随后,利用X线颅颌面侧位片图象灰度分布的特征,将原始图象分层.最后,进行了图象重建.结果:提取出了部分颅颌硬组织内部结构.结论:初步建立了计算机X线颅颌面影像硬组织的自动识别,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初级医师使用咬合平面板与使用咬合平面激光定位仪确定的咬合平面与参考平面的夹角,考察咬合平面激光定位仪的效果。方法15名初级医师分别用咬合平面板和咬合平面激光定位仪确定仿真头颅模型蜡堤的咬合平面,测量蜡堤咬合平面与参考平面的夹角。结果咬合平面板法和激光定位仪法测量前牙区蜡堤咬合平面与参考平面的夹角分别为(0.7±0.3)°、(0.6±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8, P=0.542)。咬合平面板法和激光定位仪法测量后牙区蜡堤咬合平面与参考平面的夹角分别为(3.1±2.1)°、(1.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2,P=0.007),激光定位仪法确定的蜡堤与参考平面的夹角更小。结论在仿真头颅模型上初级医师使用传统咬合平面板法和激光定位仪法都能准确定位蜡堤前部咬合平面,初级医师用激光定位仪法确定后牙区咬合平面的精度较使用咬合平面板法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数字化印模联合全瓷冠修复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东风口腔医院120例牙体缺损患者,随机分为硅橡胶印模和数字印模2组,每组60例。硅橡胶印模组采用硅胶印模联合全瓷冠修复,数字印模组采用数字印模联合全瓷冠修复,观察2组的修复效果,牙体修复前、戴牙时和戴牙后6个月牙龈指数(GI)、牙周指数(PI)、邻面接触情况、咬合度合格率及不良反应。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对修复体评价均选择A级和B级,数字印模组选择A级的人数多于硅橡胶印模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戴牙后6个月,2组患者的GI、PI指数均增高,硅橡胶印模组显著高于数字印模组(P<0.05)。戴牙时和戴牙后6个月,数字印模组邻面接触合格率显著高于硅橡胶印模组(P<0.05)。戴牙时,数字印模组患者咬合度显著高于硅橡胶印模组(P<0.05)。戴牙后6个月,2组患者咬合度无显著差异(P>0.05)。制取模型时,数字印模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硅橡胶印模组(P<0.05)。结论: 运用数字化印模联合全瓷冠对牙体缺损患者进行修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患者GI、PI指数,提升牙体邻面接触及咬合度合格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传统咬合板为参照,评价3D咬合板的临床可靠性;通过手术前、后三维头影测量,评价3D咬合板的精确性。方法:选择颅颌面畸形患者15例,术前制作传统咬合板,使用Mimics 10.01软件在锥形束CT(CBCT)重建三维模型上进行虚拟手术及3D咬合板设计,并由 Objet Eden260VTM 3D Printer打印3D咬合板。术中先后使用3D咬合板和传统咬合板,统计3D咬合板的成功率。术后1周复查CBCT,进行三维头影测量。手术前、后分别进行3次重复定点测量,使用SPSS13.0软件包和MedCalc13.1.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例3D咬合板的成功率为100%,三维头影测量的24个线距测量值和24个面角测量值在虚拟手术与实际手术间无显著差异(P>0.05)。线距测量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角度测量值一致性欠佳。结论:3D咬合板具有一定的临床适用性,但其精确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自凝软衬处理对全口义齿咀嚼效率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自凝硅橡胶软衬材料(Sofreliner MS)对全口义齿患者咀嚼效率和最大咬合力的影响。方法在本院修复科选择因牙槽嵴条件差而导致下颌总义齿固位不良或压痛的惠者25例,使用Sofreliner MS自凝硅橡胶软衬材料在患者口内行义齿衬垫术,于衬垫前和衬垫后1周、1月、3月、6月用花生米比色法分别测定咀嚼效率、HL-Ⅱ型耠力仪测定最大咬合力,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患者使用软衬义齿前和使用后1周、1月、3月、6月的咀嚼效率和最大咬合力均有显著差异(P〈0.05),软衬后明显高于软衬前;软衬后6月的咀嚼效率低于软村后3月(P〈0.05);软村后1周、1月、3月、6月的最大咬合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因牙槽嵴条件差的无牙颌患者配戴的全口义齿,使用Sofreliner MS软衬后可以提高惠者的咀嚼效率,缩短患者对义齿的适应期,尽早发挥义齿的最大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