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偏头痛性眩晕临床诊治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特点,观察偏头痛性眩晕对偏头痛预防性药物治疗的反应.方法 前瞻性登记偏头痛性眩晕的患者,分析其人口学及临床特点,随访患者对偏头痛预防性药物治疗的反应.结果 偏头痛性眩晕患者以女性为主,眩晕起病与头痛起病平均相差12.72年,眩晕的持续时间及与头痛发作的关系各异,仅27.58%患者的眩晕满足ICHD-Ⅱ对偏头痛先兆的诊断标准.接受氟桂利嗪或多塞平治疗后,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眩晕发作频率及眩晕发作日明显下降.结论 眩晕与偏头痛发作之间的关系是主要的诊断依据.偏头痛预防性药物可能对偏头痛性眩晕的预防有效,其临床效用仍须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女性偏头痛患者妊娠期间血浆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9年4月-2019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产科住院的妊娠期女性偏头痛患者及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女性偏头痛患者各15例,同时选取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10例妊娠女性及12例非妊娠女性为健康对照组;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受试者血浆PACAP水平。结果 女性偏头痛患者妊娠期间头痛改善(妊娠偏头痛组改善率为66.67%,偏头痛组为53.33%); 偏头痛组血浆PACAP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妊娠偏头痛组与妊娠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对2组偏头痛患者进行匹配后发现妊娠偏头痛组血浆PACAP水平高于偏头痛组(P<0.05)。结论 女性偏头痛患者妊娠期血浆PACAP水平升高,这种变化可能对女性患者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患者血小板MAO 活性的变化是复杂而矛盾的,本文目的旨在鉴别下述两类现象:其一是偏头痛发作期可能存在过去曾观察到的一过性改变;其二是可能有某些MAO 活性持续降低的病例。本研究包括无痛期头痛病人111例,分为四组:普通偏头痛、典型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簇性头痛,按规定的方法测定血小板MAO 活性,并予对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预防性治疗对成年女性偏头痛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112例成年女性偏头痛患者进行正规预防性治疗,同时应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进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价,随访6个月.结果 治疗前头痛频率为1~13次/月,平均7.5次/月;每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4.5~72 h,平均8.5h;头痛程度:轻度头痛26例,中度头痛62例,重度头痛24例.治疗后偏头痛发作频率为0~11次/月,平均4.5次/月;每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0.5~58 h,平均(3.5±6.7)h;头痛程度:轻度头痛29例,中度头痛18例,重度头痛7例.SF-36量表评价的8个维度中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改善.结论 预防性治疗可以改善偏头痛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SF-36可作为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西比灵防治女性偏头痛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西比灵与血管舒缩相关因子的关系及对女性偏头痛的疗效.方法门诊女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比较西比灵组与血栓通组对女性偏头痛的疗效,并在治疗前后检验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结果西比灵组舒血管因子CGRP的含量较服药前低,而缩血管因子ET无改变,在减少头痛持续时间和减轻头痛程度(有效率均为28例,93%)以及减少月头痛频率方面(有效率为26例,87%)优于血栓通组(只在减轻头痛程度,有效率为27例,90%).结论西比灵可能通过降低CGRP来有效地控制女性偏头痛发作.  相似文献   

6.
运动与偏头痛的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科学的运动对偏头痛具有保护作用,不恰当的运动则可能诱发或加重偏头痛。既往临床试验证实,系统的运动计划能够有效预防偏头痛发作,降低发作频率、头痛天数、头痛程度及头痛持续时间。运动改善偏头痛的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神经炎症、神经血管、心理-行为等有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综述了近期文献,推荐偏头痛患者采取中等-高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单次运动30~60 min,每周3~5次,持续3个月以上,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181-184]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偏头痛大脑结构及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分析其与治疗疗效关系.方法 对34例临床诊断为偏头痛患者及11名正常对照者,应用SPECT/CT进行脑rCBF显像和CT显像.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分析偏头痛患者大脑rCBF变化特点.并在西比灵、丙戊酸钠及黛力新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应用头痛程度量表评价头痛程度变化.结果 34例中CT均未发现大脑结构异常,但32例(94.1%)患者存在rCBF降低.与正常对比的SPM分析显示偏头痛患者的额叶、颞叶rCBF降低(t=6.48,P<0.001).29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头痛程度量化得分明显降低(P<0.001),但存在额叶rCBF降低患者,治疗后头痛程度量化分显著高于颞叶rCBF降低者(P<0.01).结论 偏头痛患者一般大脑无器质性病变,但大多有额叶及颢叶rCBF降低,额叶rCBF受损者的治疗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和血管、神经、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偏头痛看做与四肢瘫痪、痴呆等同样严重的致残性疾病.所以,一旦诊断成立就应积极治疗.在临床工作中,以头痛作为就诊原因者极为多见,头痛的治疗是临床一大难题.目前,偏头痛通常都用药物治疗,虽可缓解疼痛,但是部分患者由于药物副作用或其他原因而导致依从性较差.外科治疗偏头痛技术的出现,使部分不能耐受药物的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偏头痛是一种以女性为主要患病人群的疾病,且在女性的不同生命阶段和月经周期偏头痛的患病率和头痛特征不同。内源性激素的变化及外源性激素的使用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偏头痛的发作,雌激素的不稳定波动可诱发偏头痛,严重的偏头痛常导致泌乳素水平升高,孕激素、雄激素对偏头痛有保护作用。在多种性激素中,雌激素对偏头痛的影响最大。除了个体差异,先兆偏头痛和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对激素波动的反应也不同。本文旨在对各类性激素对偏头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与脑卒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偏头痛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一些偏头痛患者可能增加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另一些患者其脑卒中与偏头痛的发病可能毫无关系,表现为脑卒中与偏头痛共存.有些患者的偏头痛在发作时酷似脑血管疾病,其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通常持续时间短暂,很快完全消失;但少数患者在头痛发作期间即可能诱发脑卒中,从而遗留持续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此外,偏头痛也可能是脑卒中的一种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1.
头面部自主神经症状(CAS)是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TACs)的典型症状,不是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但其在偏头痛患者中并非罕见。伴有CAS的偏头痛(MwCAS)可能是介于偏头痛与丛集性头痛之间的临床亚型,与其他不伴CAS的偏头痛患者(MwoCAS)相比,二者临床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MwCAS可能发生了更高水平的神经敏化。MwCAS与TACs既有差异又有联系,三叉自主神经反射和下丘脑参与了二者的发病机制。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21,48(4): 406-409]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头痛(primary headache)是头痛最常见的类型,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或永久的功能障碍性疾病,通常受遗传因素影响,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基于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三版(ICHD-3),原发性头痛分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和其他原发性头痛。原发性头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偏头痛上,一般人群中偏头痛1年的患病率为15%,女性患者多见。紧张性头痛影响着60%的成年人,是最常见的头痛。丛集性头痛是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的分支,是最不常见的类型,发病率不到1%[1]。原发性头痛发作通常是周期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改善,但也可能会恶化进展为慢性[2],诊断主要靠详细询问病史和临床神经系统检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仅13.8%偏头痛和5.6%紧张性头痛得到了正确的诊治[3]。药物治疗是原发性头痛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分为发作期用药和预防性用药,急性期主要采取镇痛药治疗,对于频繁、长期发作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推荐预防性用药。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偏头痛共病是指患有偏头痛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研究提示偏头痛可与多种学科疾病共存,包括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耳科和内科,等疾病。偏头痛共病给社会及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负担。针对偏头痛共病的研究可能为阐明偏头痛病理生理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新的见解,以期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医疗保健服务的费用支出。文中将对偏头痛与其他系统疾病的联系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临床工作中可发现部分偏头痛与躯体症状障碍存在共病现象。两者在严重程度上相互影响。可能的共病机制涉及中枢敏化、大脑功能连接异常、5-羟色胺能系统功能障碍等。偏头痛共病躯体症状障碍患者常见的躯体症状有疲劳、失眠、恶心或消化不良、肢体疼痛、头晕、背痛和胸痛等。共病现象需要与偏头痛的非头痛症状、合并躯体症状的紧张性头痛、新发每日持续头痛相鉴别。治疗上可应用阿米替林、文拉法辛等抗抑郁药物以及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疗法。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4): 95-100]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了解偏头痛性眩晕(migrainous vertigo,MV)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头痛门诊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159例连续偏头痛患者登记资料,共30例在偏头痛发作过程中伴有眩晕,成功电话随访17例,对其眩晕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与无眩晕偏头痛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眩晕的首发年龄均晚于头痛,平均间隔为6.1年.眩晕发作可于头痛发作之前、之后或在头痛期间出现.其中12例患者在头痛间歇期也存在反复发作性眩晕.每次眩晕发作一般不超过24 h.多数患者发作不规则,频率自数天1次至数月1次不等,劳累及天气变化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伴或不伴眩晕的偏头痛患者,人口学及偏头痛发作特征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偏头痛性眩晕有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但与不伴眩晕的偏头痛患者相比,其他临床表现方面相似.其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1)比较偏头痛组和正常对照组脑白质损害的发病率。(2)研究偏头痛组脑白质损害同偏头痛的类型,和发作频率之间的关系。(3)研究偏头痛患者脑白质损害的好发部位。方法选取60例偏头痛患者,45例女性,15例男性,年龄为2048岁。依据年龄和性别进行匹配,收集没有头痛病史的58例对照组,43例女性和15例男性,年龄为2048岁。依据年龄和性别进行匹配,收集没有头痛病史的58例对照组,43例女性和15例男性,年龄为2048岁,对所有入选患者及对照组均进行头部核磁共振(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检查,并记录脑白质损害的人数,部位及偏头痛每月发作频率。运用SPSS17.0和EXCEL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60例偏头痛患者中,有16例出现脑白质的损害。有先兆的患者脑白质损害为11/27,无先兆的患者脑白质损害为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偏头痛中有脑白质损害患者每月头痛发作次数高于无脑白质损害患者每月头痛发作次数(P<0.05)。随着每月发作次数的增加,有脑白质损害的偏头痛患者人数也会增加。脑白质损害好发部位为额叶,顶叶和基底节区。结论偏头痛较无偏头痛患者有更高发生脑白质损害的风险。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及其类型对脑白质损害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偏头痛型脑卒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偏头痛型脑卒中的临床特征,以期引起对该病的认识与重视。方法:对20例偏头痛型脑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本病的可能发生机理。结果:20例患者平均年龄35.8岁,女性占95%,均有偏头痛史,在偏头痛发作过程中发生脑梗塞。主要临床表现以偏盲为最多;偏身感觉障碍,轻偏瘫次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哈尔滨地区汉族人群中偏头痛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与偏头痛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包括182例偏头痛患者(有先兆偏头痛43例,无先兆的偏头痛患者139例);健康对照103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MTHFRC677T.基因型.采用x2检验,t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MTHFR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偏头痛临床特征在野生型和突变型之间,在起病年龄、病程、头痛频率、头痛程度、有无先兆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疼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显示:(1)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哈尔滨地区汉族人群偏头痛的发病无相关性.(2)在哈尔滨地区汉族人群偏头痛患者中,MTHFR基因突变型(CT、TT型)与起病年龄、病程、头痛频率、头痛程度、有无先兆症状无相关性,而与头痛发作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正>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原发性头痛,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偏头痛影响世界约占15%的人口;在常见的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中,偏头痛男性排名第19位,女性占第12位[1],并将严重偏头痛与高位截瘫、严重精神障碍和痴呆并列为四大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目前关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偏头痛发作间期神经元兴奋性增加;皮质扩散性抑制(cortical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偏头痛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阿森斯睡眠量表(AIS)对112例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组)及112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分,比较两组间失眠的发生率.对偏头痛组中无睡眠障碍亚组、可疑失眠亚组和失眠亚组先兆发作率及疼痛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睡眠质量与偏头痛的关系.结果:偏头痛组失眠的发生率(58.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4.1%)(P<0.001).偏头痛各亚组间先兆发作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失眠亚组中、重度头痛的比例(53.0%,37.9%)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亚组(23.8%,19.1%)和可疑失眠亚组(40.0%,16.0%)(均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偏头痛组睡眠质量与头痛程度呈负相关(P<0.001).结论:偏头痛患者睡眠质量较差,且睡眠质量越差的患者头痛程度越重,改善睡眠质量有可能减轻头痛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