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正>患者男,57岁。2015年3月21日于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下左肺上叶切除+左肺下叶胸膜结节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左肺上叶、左肺下叶胸膜:均为低分化癌,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AEI/AE3(+),p63(-),TTF1 (+) CK5/6(-),Napsina(+),Syn(-),CGA (-),Ki67 (40%),ALK(-),符合浸润性腺癌,腺泡为主型,肿物大小:左肺上叶肿物2个,大者2.5 cm×2 cm×1.5 cm,小者直径1.4 cm,左肺下叶胸膜直径0.4 cm。送  相似文献   

2.
肺部表皮样囊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13岁.因"胸闷、气促"3个月于2010年8月入院.入院后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示左肺下叶背段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囊性肿物,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大小约4 cm×3 cm.术前诊断:左肺下叶囊性肿物.在全身麻醉下经左侧第6肋间后外侧切口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下叶背段,大小约4 cm ×3 cm×3 cm,呈囊性,局部与胸膜粘连.单纯切除囊性肿物,囊腔内为黄色黏稠液体及豆腐渣样物质.术后病理报告:肺部表皮样囊肿.  相似文献   

3.
1病例报告
  患者女,47岁。因颈前肿物1个月于2012年8月2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意中发现颈前肿物,无疼痛感,偶有心慌、气短,无手足震颤,无乏力、多汗,无情绪改变。既往体健。查体:甲状腺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结节,最大者位于左叶下极,大小约3.0 cm×2.5 cm×2.0 cm,质地较硬,光滑,界尚清,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均示正常。胸正侧位片示气管向右侧移位。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双叶肿大,见多个实性结节,最大结节位于左叶下极,约3.0 cm×2.5 cm,界限欠清,密度不均伴多个沙粒样钙化,内血流信号丰富。左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临床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疑似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术中见左侧甲状腺下极有一大小约3.0 cm×2.5 cm×2.0 cm结节,质硬、界限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未侵出甲状腺被膜。切除结节送术中冰冻病理结果为甲状腺恶性肿瘤,病理分型待术后病理。遂行甲状腺双叶全切除、左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大体检查:结节状肿物1个,大小3.0 cm×2.0 cm×2.0 cm,大部分表面有包膜,切面灰白,质地硬。低倍镜下肿瘤细胞被纤维组织分割呈岛状、索状,肿瘤细胞呈泡状核,核仁较明显,有向鳞状细胞分化现象,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见图1。高倍镜下可见肿瘤细胞胞浆较少,淡染,弱嗜酸性,胞核淡染空泡状,核仁易见,见图2。免疫组化:降钙素(-);CT(-);TG(-);TTF-1(-);CD3(-);CD5(+),见图3;CD117(+),见图4;CK(+);CK19(+);Ki-67(20%+);P63(+)。符合甲状腺呈胸腺样分化癌(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 CASTLE)表现。右叶甲状腺肿未见癌组织。送检左颈部淋巴结未见癌组织转移。术后给予口服优甲乐(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随访9个月无复发,长期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齐保龙 《淮海医药》2006,24(1):81-81
患者男,38岁.因间断咳嗽,痰中带血1月入院.在病史询问中知患者自幼患过"肺炎",8年前有过一次痰中带血未诊治,持续1周.3个月前有过一次类似发作,亦未诊治.入院查体:发育正常,气管左移,左侧胸廓较右侧略小,左侧语颤减弱,左肺呼吸音减低,左肺可闻少量干湿口罗音.心尖搏动位置左移,位于左腋前线第5肋间.胸片提示:气管左移,心影左移,左肺变小(见图1).CT:左侧胸廓塌陷,左肺体积明显缩小,右肺体积代偿性增大,纵膈左移,左肺下叶近脊椎旁见5 cm×5 cm大小蜂窝样改变(见图2).纤维支气管镜:左肺下叶各段支气管集中,排列紊乱,狭小,黏膜充血.随访3年,又有过一次类似发作,抗感染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5.
杨晓慧  王肇瑞 《河北医药》2012,34(1):136-136
患者,女,37岁.2009年11月行胸部CT示:左肺门肿块,考虑中心型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支气管镜病理:小细胞未分化癌.遂行依托泊甙+顺铂方案化疗4周期,并行局部放疗1疗程.2010年5月患者第4周期化疗后无意中发现左乳外上象限肿物,彩超检查示:右侧乳腺平乳头外侧可见0.8 cm×0.4 cm低回声;左侧乳腺外上象限可见1.9 cm×1.6 cm不均质团块,边界不清,呈蟹足状,内可见穿支血流;双侧腋下可见多个低回声,左侧最大1.3 cm ×0.9 cm,右侧腋下最大2.8 cm×1.4 cm.5月27日行左乳肿物切除活检,病理为小细胞未分化癌,结合病史考虑肺癌转移.后患者逐渐出现左乳红肿胀痛,行左侧乳腺放疗及全身化疗后疼痛症状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2岁。因咳嗽伴左侧胸痛4个月。胸片示左肺下叶大片状阴影,呈类圆形,边缘木清,左肺门阴影增大。拟诊左肺下叶周围型肺癌。于1993年1月手术见肿块位于左肺下叶前外侧基底段,约6X5X4cm大小,与邻近胸膜粘连,行左肺下叶切除、肺门淋巴结摘除术。考虑到邻近组织受侵,敢将局部胸膜、第7肋骨前段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左肺下叶癌肉瘤(腺癌十横纹肌肉瘤)。讨论:肺部混合性恶性肿瘤是指上皮和间叶两种组织成分的恶性肿瘤。常因咳嗽、胸痛、咯血等呼吸道症状,与肺部其它肿瘤相似而难以鉴别。胸部X线检查仍然是诊断本病的基本方…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32岁。以发现肺部肿块一周为主诉于1990年2月20日入院。患者因消化道症状行胃钡餐透视时发现肺部肿块,平时无胸痛、气促、咳嗽、咳痰等症状。体检:T36.6℃,P80次/min,R20次/min,BP13/8kPa。胸部后前位及左侧位摄片示:左前中上纵膈肿块,性质待查。WBC0.69×10~9/L,N 0.7,L0.28。E0.02,ESR 1mm/Ih,肝功能正常,HB_sAg(-)。癌胚抗原6.8mg/ml。痰查结核菌3次阴性,痰查瘤细胞3次阴性,痰培养致病菌无生长。心电图正常。胸部CT检查示:左肺门前方“肿物”,约4×4×3.5cm。未见钙化及液化现象。于同年3月20日在全麻下行左肺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肺门区,包膜完整,带蒂。肿物全切除。病理所见,肿物呈分叶状,2×3×4cm大小,包膜完整,一处包膜缺损(为肿物蒂附着处),切面实性,  相似文献   

8.
高辉  陈广瑜  魏乔红  焦林 《现代医药卫生》2010,(20):F0003-F0003
患者,男,76岁.以“发现阴囊双侧肿物5年余”入院,双侧肿物逐渐增大,以左侧为著,阴囊坠胀感明显。查:心肺腹(-),阴囊双侧肿大,阴囊左侧可触及-囊性肿物,大小约5cm×5cm×4cm不能触及左侧睾丸,透光试验(+),囊肿背侧,左附睾部位可触到大小约10cm×6cm×4cm的囊肿,无压痛,左侧附睾触诊不满意。右睾丸背侧附睾头部可触及一大小约4cm×3cm×2cm的囊肿。  相似文献   

9.
1病例报告
  患者男,68岁。主因上腹部隐痛3个月,呕血15 d,于2012年6月12日入本院。入院前3个月患者上腹部隐痛不适,未予重视,15 d前出现呕血,疼痛加重。患者自述既往体健,无任何慢性疾病及遗传病。查体:门诊胃镜检示贲门部黏膜隆起伴出血,中度糜烂性胃炎,考虑贲门癌、胃底贲门静脉曲张出血,未取活检。疑诊为贲门癌,高血压病。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贲门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开胸探查术,术中于贲门部胃体后壁见一5 cm×3 cm×2 cm肿物,贲门周围、胃左动脉周淋巴结肿大,粘连较重。切除带部分食管次全胃组织送病理检查。眼观:带部分食管的贲门次全胃,食管长2.5 cm,直径1.5 cm,胃大弯长12 cm,小弯长7 cm,沿大弯侧剪开,贲门小弯侧见一溃疡型肿物,大小5 cm×3.5 cm×1.5 cm,切面灰白,质脆。小弯侧寻见淋巴结6枚,大者直径0.8 cm,大弯侧寻见淋巴结3枚,大者直径0.6 cm。镜检:胃贲门部肿物见低级别分化的肿瘤细胞及淋巴细胞弥漫性生长,见图1,肿瘤细胞体积较大,核分裂易见,并侵及胃壁全层,从细胞形态学考虑为淋巴瘤。病理初步诊断:胃贲门部肿物考虑淋巴瘤。行双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所选肿瘤细胞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阳性呈棕色;间质淋巴细胞中白细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LCA)阳性呈红色,见图2,B淋巴细胞CD20阳性呈红色,CD79α阳性呈棕色;T淋巴细胞CD3阳性呈棕色,CD45RO阳性呈红色。T/B (CD3+CD20)(-/+)、T/B(CD45RO+CD79α)(+/+)、肿瘤细胞(CEA/LCA)(+/-)。免疫表型:贲门部肿瘤细胞CEA阳性,Ki-67阳性指数>70%,肿瘤间质细胞LCA、CD45RO、CD20、CD79α阳性,CD3阴性。病理诊断:胃贲门部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伴大量淋巴细胞反应,肿瘤侵及全层,大、小弯侧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术后化疗采用FOLFOX4方案,进行4疗程治疗后,复查,一般情况好,无复发。  相似文献   

10.
周经厚 《云南医药》2013,(5):461-462
<正>病例患者,男,34岁。血尿,膀胱镜发现膀胱肿物5d。手术切除肿物及部分膀胱送检。病理检查:肿物大小?6cm×5cm×5cm,切面灰白灰红、实性,边界欠清。显微镜下增生的梭形肿瘤细胞排列成束状、栅栏状,类似于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核分裂数4个/50HP。免疫组化:瘤细胞CD34+CD117+SMA+Calponin+S-100+CD57小灶+。病理诊断:膀胱胃肠间质瘤,中度危险。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46岁。近1年来经常上腹部不适,有时隐痛、呃逆。于2006年3月7日行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前壁黏膜下肿物,表面黏膜光滑,色泽正常,约2cm×3cm大小。既往史(-),家族史(-)。于4月14日人院,普外科行肿物单纯切除,术中见肿物位于黏膜下肌层内,大约2cm×2cm大小结节状无包膜。病理检查:结节状肿物约1.5cm×1.2cm×1.2cm大小,切面灰白色,质韧,无包膜,  相似文献   

12.
对肺低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51岁。主因体检时发现左肺上叶肿物6d于2006-04-25T09:30入院。入院时患者无发热,无咳嗽、咳痰及咯血,无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胸片及CT示:左肺上叶占位、肺癌(肿物约5cm×5cm×6cm)。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未见异常。术前诊断:左肺上叶肺癌。术前检查:血、尿、便常规未见异常,凝血试验及生化正常。心电图、肝胆B超正常。肺功能:MVV92.3%,FEV1.03.14L,FEV1.0/FVC84.64%,VT0.75L,ERV0.85L,IRV2.29L。于2006-04-27在全麻下行左肺上叶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肺上叶尖段5cm×5cm×6cm,表面光滑,边界清,质地硬,未见肺门肿大淋巴结。遂行左肺上叶切除,术后病理:镜下可见肿瘤区域可见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增生,可见大量瘤细胞成杂乱排列成束状排列,并见车辐状结构(storiform)瘤细胞成梭形、圆形,浅染,部分肥胖,有明显多形性,核分裂像偶见。(河北省四院会诊)肺低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给予抗炎、解痉、雾化、化痰等处理,第4天拔除胸引管,第12天拆线,术后2周...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93岁.左乳腺肿物3个月.近一个月生长较快,明显增大伴有疼痛.10年前患有"心梗","脑出血"病史,查体:双侧乳腺增生,左乳腺增生组织内可触及2.0cm×2.0cm×1.5cm圆形肿物,质的石头样硬,与胸壁固定、触痛( ).局部及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无肺、脑、骨骼转移征象.手术于05年3月2日在局淋下规范性切除肿物及增生乳腺组织.肉眼所见:肿物发生于增生乳腺组织内,切除瘤体无完整包膜,呈侵润性生长,己侵犯胸大肌.瘤体切面呈鱼肉样.同期切除增生乳腺组织约8.0cmX 7.5cm×1.5cm,类似于肌腱样韧硬,呈白色.  相似文献   

14.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6岁,1993年6月17日体检时膀胱B超发现有一肿物,膀胱镜检查示左输尿管口外上方1cm处有一约0.7cm×2.7cm带蒂肿物,23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肿瘤切除+前列腺摘除术,术后病理报告:膀胱移形上皮乳头状癌(0~1级)。术后给予卡介苗、丝裂霉素、塞替派等药物膀胱灌注约1年,病情稳定。2004年6月30日,体检时腹部B超发现左上腹部有一约5cm×4cm×5cm大小肿物。腹部CT检查结果同B超,性质待定。2004年7月8日行肠系膜肿瘤切除+部分小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空场中段)恶性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S100(-)、AFP(-)、CEA(-)、Actin(-)。2007年11月23  相似文献   

15.
武莉丽  高玉环 《河北医药》2013,35(8):1273-1274
患者,女,28岁,已婚,未育。入院1个半月前常规体检超声发现左乳外上象限肿物1.5cm×1.5cm。肿物切除病理:(左乳)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非特指型。免疫组化CD20+++,PAX5+,CD79α++,CD5+,BCL2+,MUM1+,BCL6-,CD10-,CyclinD1-,TDT-,Ki67>75%。患者术后全身PET/CT未见异常高代谢,骨髓活检未见瘤细胞,LDH正常,无B症状。诊断:(左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1岁,身高:162cm,体重:54kg,体表面积1.56m2,已绝经,无既往史,无肿瘤家族史.2012年3月2日因“发现左乳包块1d”就诊于武汉市人民医院,行乳腺彩超示:左乳1.2cm×1.8cm大小包块,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0.8cm ×0.5cm,考虑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2012年3月4日在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中快速病检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左侧腋窝淋巴结1/7枚转移,免疫组化:ER(+),PR(+),Her2(+++),术后行左侧乳腺+左侧胸壁+左侧腋窝放疗2周期.后转入武汉市普爱医院行8周期FAC方案化疗,同时口服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化疗过程中出现Ⅱ度骨髓抑制,给予相应治疗后好转.2013年2月8日胸部增强CT发现同侧纵膈淋巴结肿大,考虑肿瘤转移所致,疗效评价为PD,更换(紫杉醇+曲妥珠单抗)方案化疗.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49岁,因左腹股沟可复性肿物10余年,不能还纳5d入院。入院查体:T36℃,P72次/min,R180次/min,Bp140/100mmHg。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左腹股沟区可见1,3cm×3cm肿物,质硬,轻触痛,不能还纳。腹股沟彩色超声示:左腹股沟区囊实性肿物。入院诊断:左股疝,高血压病。完善各项检查,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股疝修补术。术中探查见:疝囊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约5cm×4cm大小,自股环疝出,打开疝囊,见疝内容物为输卵管、卵巢及左侧卵巢囊肿,囊肿约3cm×4cm大小,囊内出血,血肿形成,并与周围腹膜组织粘连,疝内容物形成疝囊壁的一部分。术中诊断:左股疝(滑动性疝)、左卵巢囊肿,行左卵巢囊肿切除、左股疝修补术。手术顺利,术后7d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8.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1:女性,69岁。1996年因咳嗽就医,胸部CT检查见左肺下叶外侧基底段不规则肿块影,约3cm×2cm,边缘光整,有分叶,考虑为左肺周围型肺癌。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腺癌(胶样癌),淋巴结无转移,术后口服足叶乙苷(VP-16)约6个月,此后身体状况良好。2008年6月体检时胸部X线片发现右肺下叶结节,CT可见结节有分叶,患者无不适主诉,肿瘤标志物正常。手术切除后病理类型为低分化腺癌,无淋巴结转移。术后1个月局部放射治疗,随访6个月无异常。  相似文献   

19.
哈力  杨习江  侯振华 《中国药师》2008,11(2):220-221
患儿,男,21个月,入院前出现发热,T39℃,咳嗽渐加重.于2006年2月25日入院,胸部CT左肺下叶不张、左侧胸腔积液、左肺炎.体检:口唇无发绀.左肺中下野呼吸音明显减弱,右肺未闻及哕音,心脏听诊正常.腹软、无压痛,肝肋下约2cm.余无异常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6.05×109·L-1;N 67.84%;L 20.94%;M 10.74%;Hb 108 g·L-1;RBC 4.69×1012·L-1,Pit 255×109·L-1.  相似文献   

20.
肺癌肉瘤1例     
患者女性,19岁。因反复左胸疼痛不适7d于2002-03-19以左肺下叶肿瘤(性质待查)入院。8年前胸片示左肺有一阴影,无临床表现,故未做任何治疗。胸外科查体未见明显异常。CT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示最大截面约5cm×4cm类圆形肿块影,其内密度较均匀,边界模糊欠规整,考虑为肺癌并肺门淋巴结转移。术中见:左肺下叶肺门处有一6cm×5cm肿瘤并侵及左肺上叶,质硬,肺门及纵隔内见多枚肿大淋巴结,大者2.0cm×1.5cm×1.5cm,经冰冻病理诊断为肺癌,行左全肺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巨检:左肺上下叶及5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