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发生原因不一,本文通过对26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调查分析,表明社会因素以及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影响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再入院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到我院复诊60例女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形式了解患者的相关情况,问卷内容包括年龄、病程、复发时间、发病次数等,对患者的病情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女性精神病患者复发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服药时间、药物种类、家庭经济状况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是导致患者病情复发的主要因素,同时女性精神分裂症复发与药物不良反应、自行停药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帮助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建立治疗信心,给予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减少各类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减少或延缓疾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分裂样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MMPI临床动态观察,发现二者入院2周时各量表分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分裂样精神病患者Hy、Dd量表分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余量表分均低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6周各量表分与入院2周相比,表明二者在病程、转归、病前性格及病前的社会心理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因素分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分析流行病学Logistic回归和病 列对照方法,分析了汕头地区精神分裂症发生的心理社会因素,确立假说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推论两者的因果关系。结果 发现婚姻挫折、与邻居关系不好、家庭不和睦,家庭经济低下和不良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结论 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分裂样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MMPI临床动态观察,发现二者入院2周时各量表分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分裂样精神病患者Hy、Dd量表分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余量表均低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6周各量表分与入院2周相比,表明二者在病程、转归、病前性格及病前的社会心理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思维状况及社会功能。方法采用修改后的精神障碍诊断量表(DSMD)思维障碍及社会功能两部分对现住院的11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30例首次住院、病程3年以下的新病人进行比较。结果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及社会功能得分与新入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病程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障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形式及思维逻辑两方面。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严重的思维障碍,且病程越长,思维障碍越严重,社会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7.
产生精神病和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刘江萍王正琴朱晓梅李翠松郭光珍为了解产生精神病的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本文调查了36例产生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上。1对象和方法研究组:为1985年1月~1996年10月入院的产后精神病患者36例,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照料者社会心理因素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生活事件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及社会支持问卷,测定48例精神分裂症照料者遭遇的生活事件及其身心健康状况,了解其采取的应付方式,现有的社会支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选取健康对照组50例相同量表评定。结果精神分裂症照料者所经历的生活事件总频数,负性生活事件频数,精神紧张总值及负性紧张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978,5.064,6.694,9.282;P0.01),消极应付方式评分,抑郁及焦虑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8.195,9.815,7.174;P0.01)。积极应付评分,社会支持总分减低(t=-2.394,P0.05;t=3.616,P0.01);消极应付方式明显高于对照组(t=8.394,P0.01)。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照料者生活事件频数,生活事件紧张总值,抑郁等因子维度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支持及应付方式上研究组与对照组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精神分裂症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进一步关注,必要时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所谓阴性症状是指正常的某些行为和精神活动的缺乏。其生物学的机制研究认为,可能有多巴胺功能低下或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一般包括语言贫乏、情感平淡、意志缺乏、快感缺失、注意障碍等。目前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为数不多,但是这一类症状的社会心理探讨,将更有益于认识阴性症状以及为预防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社分裂区精神症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对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进行HAMD、BPRS.SAPS、SANS、LES、TESS等量表的评定及其相关分析。结果抑郁发生率为26.7%,HAMD因子主要是绝望感、阻滞及认知障碍,抑郁症状与LES、BPRS、SAPS呈正相关,与病程呈负相关。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同急性期一样常见,抑郁症状的出现与患者的病情和社会心理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社会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两组.对38例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为期1年的社会技能训练,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进行评定。结果训练组BPRS、SANS及SDSS治疗前后总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对照组量表总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社会技能训练对减轻阴性症状.改善社会功能有效。  相似文献   

12.
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心身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统计 ,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妇女全身恶性肿瘤的首位 ,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与生命[1] 。但恶性肿瘤的病因尚不明确。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日益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拟综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以促进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病因研究及其防治。一、社会心理因素与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1991年Calogeras等[2 ] 报道一名 39岁的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患者 ,在精神分析治疗中表现出心理因素 (与社会隔离的精神创伤 ,充满矛盾斗争的家庭关系等等 )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相似文献   

13.
早期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10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进行1年的家庭心理干预,并进行了两年的随访,应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量表对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年后、两年后的历次评定中,研究组病人BPRS和SDS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家庭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改善其社会功能,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近十多年来,国内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已由五十年代1%—2%上升到20%左右,有的单位甚至高达40%以上,然而,围产儿死亡率并没有相应降低。这一事实,引起产科工作者的担忧和关注。从1989年1月至1992年6月,在我院共剖宫产分娩1248例,我们对其中994例手术指征(第一指征)进行分析,发现社会心理因素对剖宫产率的增加有重要影响。见表。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今托贵刊之光,将我的一位多年精神病家属的症状和治疗情况介绍给您,请求专科医师帮助解答: 患者女性,58岁,1978年因社会因素精神错乱,经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从1978年至今年已复发7—8次,(病重时,住院三次,长达3—4个月,短有1—2个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妇产科患者社会心理因素不良的表现,探讨个体护理对策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总结分析200例妇产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2~74岁,除34例正常产外,其余均经手术治疗,本组社会心理因素不良表现主要有紧张恐惧、焦虑烦躁和精神依赖类型.采用心理、临床、生活和健康教育等个体化护理对策进行干预.结果 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得到及时纠正,结果全部被治愈出院.结论 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对策具有良好的伦闯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孟江 《医学信息》2010,23(1):131-132
目的对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给予适应性作业疗法或常规治疗护理,以提高其住院生活质量。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18例采用作业疗法训练,对照组18例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方法,两组进行对照观察,以NOSIE-30、ADL作为评分依据。结果本组经1年的作业疗法训练后,NOSIE各因子分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社会兴趣、社会能力、总积极因素、病情总估计的因子分显著提高,ADL评分中,研究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病人的生活处理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康复治疗能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作业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系统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致残率的影响。方法将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干预组采用系统治疗,两组随访期限3年。于1年、2年、3年时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的精神残疾程度、阴性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对比。结果实际完成154例。干预组各量表指标改善程度于各阶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系统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社会功能,延缓精神衰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家庭支持、社会支持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2月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将其分为自卑组、自信组、自负组。比较3组的家庭支持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并用Pearson直线相关法分析家庭支持、SSRS与精神分裂症患者GSES的相关性。结果:根据GSES评分,120例患者中自卑组45例、自信组30例、自负组45例。自卑组、自负组的家庭支持问卷总分显著低于自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05,P0.05);自卑组与自负组的家庭支持问卷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卑组的SSRS总分显著低于自信组、自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19,P0.05);自信组与自负组的SSR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7,P0.05)。经Pearson直线相关法分析,家庭支持、SSRS与精神分裂症患者GSES均呈正相关(r=0.475,0.429;P0.05)。结论:家庭、社会支持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均呈正相关,临床可根据家庭、社会支持水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效能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与利培酮长期服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160例病程小于5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帕利哌酮组与利培酮组各80例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在治疗前、治疗12月末进行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定。结果帕利哌酮组73例完成研究,利培酮组75例完成研究。与治疗前相比,两组1年后PSP评分均有很大提高,帕利哌酮组较利培酮组更明显(t=3.51,P<0.001);帕利哌酮组在社会中有用的活动(χ2=11.88,P<0.01)、个人和社会关系(χ2=9.08,P<0.01)2个维度较利培酮组改善更明显。结论长期服用帕利哌酮能不断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帕利哌酮对社会功能的改善优于利培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