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导管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将78例使用脐静脉导管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按常规方法固定脐静脉导管;观察组(40例)采用改良法固定脐静脉导管。对比两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观察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8.16±0.74)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6.21±1.02)d;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脐静脉导管固定法可有效延长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置管时间,降低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2.
血液高凝恶性肿瘤患者PICC同步抗凝效果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同步抗凝治疗预防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60例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PICC置管期间按常规方法预防静脉血栓发生,观察组增加同步抗凝治疗即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2次/d,使用时间≤15d。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后15d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PICC置管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同步抗凝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血液高凝状态,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延长PICC置管时间,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3.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目的比较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剌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穿剌中心静脉置管的利弊。方法将1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2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观察两组穿剌时间、穿剌成功率、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等。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操作时间短(P<0.01);总穿剌成功率高(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其中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36%,对照组为零,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用于输液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用于化疗优于PICC置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方法将794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按置管顺序,单号390例分为对照组,双号404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于肘部置入PICC至预测长度后,将B超探头放置在颈内静脉体表处,观察有无PICC导管异位;观察组在用B超观察的同时,用20mL注射器从导管尾端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2~3mL,观察颈内静脉有无PICC导管异位。两组确认PICC置管成功后行胸部X线摄片确认。结果观察组异位判断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ICC置管过程中采用生理盐水脉冲式推注法可提高PICC导管异位判断正确率,从而提高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减少PICC置管术中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需行PICC置管治疗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患者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体位,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采用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观察组采用视锐Ⅴ超声探头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比较两组异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3.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75%(P0.01),两组胸廓内静脉异位、奇静脉异位、锁骨下静脉返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中,采用视锐Ⅴ超声探头压迫法可显著提高导管一次到位率,降低术中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减少置管过程中调管次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制一种满足临床中心静脉导管维护需求的护理用品,使临床护士有效地提供安全、方便的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服务.方法 将60例深静脉导管留置患者(CVC 10例,PICC 50例)按置管序号单号分为对照组,双号分为观察组,每组CVC置管5例,PICC置管25例.观察组采用自行研制的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护理包进行导管维护换药冲洗工作,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维护.结果 观察组导管单次维护时间为(8.56±1.31)min,显著低于对照组(15.45±1.69) min (P<0.01);观察组平均花费20元/次,低于对照组(27.93元/次).结论 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护理包可明显提高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效率,降低患者的维护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在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80例ICU危重患者分为PICC组(40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0例),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PICC组较锁骨下静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92.5%vs 75.0%,χ2=4.501,P=0.034),穿刺时间短[(15.7±5.3)min vs(23.9±6.3)min,t=-6.263,P=0.00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10.0%vs 27.5%,χ2=4.021,P=0.045).结论 PICC穿刺简便易行,危险性小,在危重患者中PICC置管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8.
改良PICC置管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的按压方法 对减少PICC置管过程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将24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需长期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操作法;观察组采用改良操作法,即套管针穿刺见回血,撤出针芯后,一手拇指"堵"在插管鞘外部端,阻断血液从插管鞘流出,其他步骤同对照组.结果 PICC置管操作过程中观察组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 改良操作法可减少PICC置管操作过程中的出血量,降低穿刺点周围皮肤的疼痛,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的改进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减少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后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将108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于肘窝或肘下2横指处按常规进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观察组于距肘窝4 cm以上的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在超声波引导下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及脱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改进PICC穿刺部位后,可减少静脉炎、脱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一种满足临床中心静脉导管维护需求的护理用品,使临床护士有效地提供安全、方便的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服务。方法将60例深静脉导管留置患者(CVC 10例,PICC 50例)按置管序号单号分为对照组,双号分为观察组,每组CVC置管5例,PICC置管25例。观察组采用自行研制的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护理包进行导管维护换药冲洗工作,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维护。结果观察组导管单次维护时间为(8.56±1.31)min,显著低于对照组(15.45±1.69)min(P<0.01);观察组平均花费20元/次,低于对照组(27.93元/次)。结论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护理包可明显提高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效率,降低患者的维护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