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定期检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减少情况。结果314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出现白细胞减少299例,发生率为9.52%。单一用药者2641例,发生白细胞减少239例(9.05%),合并用药者500例,发生白细胞减少60例(12.00%),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发生率低,合并用药者较单一用药者发生率高。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几乎都有可能引起白细胞下降,是一种可逆反应,可完全恢复。定期监测血象,早发现、早处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氮平与阿立哌唑对精神疾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对128例服用氯氮平、70例服用阿立哌唑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4、8、12w末及终末期测量空腹血糖或餐后2h血糖,比较两组患者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发生率.结果氯氮平导致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较阿立哌唑出现时间早,发生率高,危害性大,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患者病程越长、药物剂量越大、治疗时间越长,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发生率越高.结论抗精神病药物与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关系十分密切,在临床治疗中要定期检查血糖,提高患者治疗质量,促进社会功能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各周的心电图变化进行监测,并进行统计分。结果入组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服用氯丙嗪、氯氮平、氟哌啶醇、奋乃静治疗的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较高,以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ST段下移为多见,其次为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和QT间期延长;传导阻滞较少见,少部分患者出现QTc间期延长。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有一定影响,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应定期监测心电图的变化,为及时有效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3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药物与剂量、空腹血糖、血脂、体重、身高等。全部数据进行x^2检验、t检验。结果住院精冲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为24.8%,服用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应用其它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体重超重或肥胖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对高危患者采取综合措施,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空腹血糖、血脂、体重等与糖代谢关系密切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脏B超改变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改变的B超诊断。方法:对1255例单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超过2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肝脏的B超检查,抽取服药5年以上者472例和服药5年以下者783例进行对照研究,行相关项目的比较。结果: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B超异常阳性率为28.05%,脂肪肝的发生率最高(24.70%),占该组异常阳性率的88.09%。异常阳性率因年龄、病程及服药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年老(≥50岁)和病程及服药时间长(≥5年)者阳性率较高;性别和精神分裂症的类型不同肝脏B超异常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B超能明确显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脏的改变,从而证实抗精神病药物对肝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长期住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的尿糖变化情况。方法对38例入组患者连续2d观察尿糖变化.对尿糖阳性者检测血糖变化。结果38例观察对象中34.2%出现连续2次尿糖阳性.且同期血糖均升高。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的糖代谢似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代谢情况。方法:对5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56名健康人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餐后2 h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c1)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为23.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别间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而随着年龄增大,其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明显上升。结论:与普通人群相比,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高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提示精神分裂症与糖代谢异常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2例40a~59a的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中年组,62例20a~29a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青年组,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口服利培酮或氯丙嗪治疗,观察1a。于入院时、治疗1mo、2mo、3mo、6mo及1a末,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h糖耐量试验及餐后2h血糖,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1a末,中年组血糖调节功能受损发生率为29.0%、青年组为8.1%,中年组显著高于青年组(χ^2=9.021,P〈0.05)。中年组治疗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h糖耐量试验及餐后2h血糖浓度均显著高于青年组,治疗1a末这种差异依然存在(P〈0.05或0.01),且中年组2h糖耐量试验及餐后2h血糖与治疗前的差异绝对值均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同一种药物不同日剂量的血糖调节功能受损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与2h糖耐量试验及餐后2h血糖浓度变化呈负相关(P〈0.0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代谢影响更大,治疗时应定期检测血糖代谢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首次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情况下,空腹血糖的水平。方法同时收集首次入院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300例,同时测定血液中空腹血糖含量,比较两者含量的差异。结果 300例首次入院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27例升高,占9.00%;300例健康体检者中有7例升高,占2.33%。对两组的血糖升高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首次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情况下,空腹血糖升高的概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的影响。方法 对住院首发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样精神病患者服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 ,入院时、3个月和 1a后测量体重及Quetelet指数的变化。结果 抗精神病药可导致患者体重明显增加、Quetelet指数升高 (P <0 .0 5或P <0 .0 1) ;氯氮平、舒必利等低效价药比氟哌定醇等高效价药更易增加体重。结论 体重增加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 ,治疗期间做好心理及饮食护理 ,注意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反应性。方法对62例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其个体状况及症状特点分别口服利培酮、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喹硫平、奥氮平治疗,观察8周。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未治疗期及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患者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和不自主运动量表的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显效率达46.8%,>18岁组显效率显著高于≤18岁组(P <0.05)。治疗8周末未治疗期≤12个月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较>12个月患者下降更显著(P <0.05),功能大体评定量表总分较>12个月患者升高更显著(P<0.05);服用不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患者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不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显著且相当,不良反应较轻微,但患者首发年龄越小,未治疗期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5):2381-2383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换用利培酮治疗后血常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均服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氯氮平或氯丙嗪)治疗3个月后,更换利培酮治疗,观察分析利培酮更换前后血常规检测结果[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中间细胞、淋巴细胞(LYM)、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变化。结果换药后2个月患者MCHC、PLT、中间细胞水平低于换药前,LYM、MCV水平高于换药前(P<0.05)。结论长期应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患者换用利培酮治疗后,可有效改善血常规水平,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对机体损害,有利于维持精神分裂症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文拉法辛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对36例复发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用以往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文拉法辛进行自身对照,采用BPRS进行评定。结论:文拉法辛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水平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水平的影响。方法对6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肌酶浓度测定,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水平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肌酶有一定的影响,应注意护心治疗。  相似文献   

15.
于晶妮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5):I0032-I0032,F0003
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所导致的糖代谢、血脂和体质量的变化已引起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糖耐量减退(IGT)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也有较多研究认为这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关.然而许多精神卫生工作者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MS)所出现的体质量增加、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及高血压等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还不十分清楚,因此作者对此作一个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体重增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的影响。方法:对住院首发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样精神病患者服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入院时、3个月和1a后测量体重及Quetelet指数的变化。结果:抗精神病药可导致患者体重明显增加、Quetelet指数升高(P<0.05或P<0.01);氯氮平、舒必利等低效价药比氟哌定醇等高效价药更易增加体重。结论:体重增加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治疗期间做好心理及饮食护理,注意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对6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齐拉西酮治疗,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进行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 H )水平。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齐拉西酮治疗后1周末、4周末、24周末上述血清心肌酶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齐拉西酮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心肌酶代谢的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二甲双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前期的早期干预,延缓或降低抗精神病药治疗中糖尿病的发生。方法首发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5例,按糖调节受损的程度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两大组,随机将IFG组和IGT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IFG和IGT实验组患者进行小剂量二甲双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二甲双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前期的早期干预可以降低抗精神病药治疗中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精神病患者直立时血压下降 ,严重导致心脑缺血症状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药物治疗依从性。这不仅关系到临床医生的药物选择 ,还波及护理工作者的整体护理效应。因此 ,对精神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血压的变化、严重程度调查应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 ,我们对此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为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1月住我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样精神病患者。入组标准 :(1)符合CCMD - 2 -R中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样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2 )入院前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及影响血…  相似文献   

20.
抗精神病药物对女性精神病患者血清催乳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的影响。方法对8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的血清催乳素水平进行测评分析。结果不同药物治疗后的血清催乳素平均水平各不相同,舒必利、奋乃静、氟哌啶醇、利培酮治疗后血清催乳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氯氮平对催乳素水平影响不明显。各类药物剂量与血清催乳素之间的直线回归分析显示,在引起血清催乳素明显升高的药物中,剂量和血清催乳素水平呈正相关。结论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影响患者的血清催乳素水平,临床医生应充分注意,发现血清催乳素水平异常者,应及时的给予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