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介绍一种预防PICC导管折曲的固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PICC导管使用方便、安全,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导管留置时间较长,且导管外露部分是在肘部,因肘关节活动量大,使导管外露部分容易破损。笔者认为,PICC的维护应重视导管末端破损的预防工作。经临床多例的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使用中发生导管外露部分破损情况,探讨导管破损的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从穿刺部位的选择、维护方法、PICC体外留置长度及注射方式等几个方面对破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26例导管经修复处理后能正常使用,不影响导管留置时间。结论建立健全PICC相关培训及操作准入制度、规范操作及维护流程、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是预防导管破损和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谢爱芹 《护理研究》2010,(4):943-943
肿瘤病人在接受化疗药物治疗时,为保护外周静脉血管,防止发生严重的静脉炎,常施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而在导管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少数病人外露部分导管会发生破损,影响导管的正常使用。经过临床观察发现,多数破损原因是由于导管固定不妥导致减压套筒端导管长时间打折引起,  相似文献   

4.
张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3):1534-1534
由于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较长,导管外露部分是在肘部,因肘部关节经常活动,使外鳐部分容易受损,固定PICC的无菌敷贴卷边,固定不牢,穿脱衣服时被牵拉、摩擦等造成敷贴脱落,导管脱出,影响PICC的留置时间,造成穿刺部位感染,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将弹力丝袜应用于PICC置管中的患者,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有创伤小、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等优点,现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大大减轻了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但是,PICC导管外露部分连接无针密闭接头,常会引起患者受压部位皮肤破溃,笔者在临床中总结出一种预防此现象的有效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PICC导管外露部分破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我国,作为一种静脉输液途径,PICC因为可以明显减少静脉炎及静脉硬化,减少化疗药物渗出所致的周围血管坏死的危险等优势,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尽管PICC优点很多,但它所带来的并发症一直是众多护理人员关注的焦点。导管破损是较为少见而又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它直接造成患者的经济损失及心理负担,甚至耽误患者的治疗,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我科自2003年开展PICC置管技术以来,发生导管外露部分破损4例。笔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原因,以便采取相应对策,延长带管时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肿瘤科患者因化疗需要,常需行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导管外露给出院患者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自2008年6月始,我科均采用运动护腕对出院患者的导管外露部分进行固定,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PICC导管置管成功后,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具有方便、安全、高效的功能.降低了病人的痛苦,减少了渗漏,减轻了护士的负担.传统的方法是用一张10 cm×12 cm的膜固定导管,但在留置期间,极易出现导管在穿刺点处进出,特别是导管外露部分易进入血管内1 cm×2 cm,容易引起穿刺点处感染、细菌性静脉炎,甚至发生菌血症而拔管;同时导管与连接器接头处易发生折损而引起漏液.笔者在进行PICC维护中,摸索出一种固定PICC导管的方法,能有效地避免导管移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肿瘤病人在接受化疗药物治疗时,为保护外周静脉血管,防止发生严重的静脉炎,常施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而在导管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少数病人外露部分导管会发生破损,影响导管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白血病患儿使用PICC导管过程中发生导管破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通过PICC置管及维护记录表,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 129例置管患儿,其中102例PICC导管发生破损,分别从患儿性别、年龄、置管时间、导管型号及置管位置分析破损原因。结果 102例PICC导管破损患儿中,男女置管破损率、导管型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部位、各年龄段、带管天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除性别与导管型号外,患儿的置管部位、年龄因素、带管时间均与导管破损关系较为密切。护理人员应随时评估,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减少导管破损,保障患儿的带管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Ω"形结合"C"形改良的固定方法在PICC导管维护中的效果。方法将100例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C"形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Ω"结合"C"形改良的固定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带管期间导管打折、破损、肢体弯曲导管影响输液速度、皮肤受压破损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打折、破损、肢体弯曲导管影响输液速度和皮肤受压破损发生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进出穿刺点的发生机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Ω"形结合"C"形改良的固定方法能有效降低PICC导管的打折、破损、皮肤破损和导管出入穿刺点的机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科PICC (经皮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导管破损的相关因素,总结相应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610例行PICC置管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的体外导管发生破损,对本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导管破损原因。结果 PICC导管破损因素中,护理因素占75.00%(推注造影剂11.11%、注射器选用不当16.67%、堵管溶栓过度用力30.56%、导管固定/换药手法不当8.33%、穿刺部位/送管操作不当8.33%),患儿因素占19.44%(剧烈活动11. 11%、缺乏导管维护意识8.33%),导管因素占5.56%。结论儿科PICC体外导管破损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护理人员要提高对导管破损危险因素的认识,及时采取有效的导管维护措施,以预防导管破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ICC管末端固定时不同的位置及角度摆放对导管打折及患者舒适度的影响,以预防导管末端由于反复折管导致的导管断裂。[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标准流程常规消毒后待干,根据导管穿刺的部位不同,将导管体外部分的连接器减压套管分区域分别采用15度、30度、45度、60度、75度、90度7种角度摆放,观察患者置管上肢弯曲时折管情况及舒适度。[结果] PICC管末端摆放成45度、60度打折率低,舒适度高。 [结论] PICC管末端连接器减压套管摆放在屈肘时上臂与前臂对合部位以内时,采取角度为45度至60度的导管固定方法可减少折管,预防导管破损发生。  相似文献   

14.
崔刚英 《全科护理》2008,(30):1804-180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部位特殊,关节活动度欠,体外留置导管长8cm,安装链接器,尾端接肝素帽,穿刺点采用3M透明敷贴固定,余外露端用传统的一次性输液砧分别贴导管尾部,再用胶布绕前臂1/3周粘贴于皮肤上,此方法固定松紧不易掌握,影响肢体血液循环,病人在翻身、坐起、穿脱衣时易撕脱胶布,污染针眼,引发感染,导管易牵拉脱出,增加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经肘置入PICC导管的两种固定方法在导管维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经肘上PICC置管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中心静脉换药包,按照标准的PICC导管维护流程进行维护。观察组按照穿刺点在肘上的位置以及顺着导管的走向,使导管呈"S"型固定;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固定,呈"C"型蝶形交叉固定于肘上。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的情况、患者的舒适度、导管脱出、破损及断裂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穿刺点情况、舒适度、导管脱出、导管破损及断裂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上留置的PICC导管维护中,"S"型的固定方法减少了对穿刺点的刺激,大大降低了导管脱出、破损及断裂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感。  相似文献   

16.
“C”型固定方法在PICC导管维护及应用中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PICC导管两种固定方法在导管维护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 将48例PICC置管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与实验组均采用3M中心静脉换药包,按标准流程常规消毒后待干,对照组按传统方法使导管呈“?”型固定;实验组顺应导管走势,使导管呈“C”或反“C”型固定,观察两组患者的PICC裂管、肢体弯曲折管影响输液速度、皮肤受压致破损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观察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改良后的PICC导管固定方法减少了导管的折/裂管及皮肤破损的发生,保证了输液畅通,使患者更舒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两种外加压固定方法对PICC导管渗血、静脉炎及导管脱出的影响。方法:将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22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实验组采用医用纱布绷带外加压固定方法固定PICC导管,对照组采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外加压固定方法固定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1周后置管部位渗血、静脉炎及PICC脱管的发生情况。结果:医用纱布绷带组导管渗血、静脉炎、脱管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用纱布绷带外加压固定方法在减轻PICC置管后置管部位渗血,减少静脉炎及脱管方面优于自粘性弹力绷带外加压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传统穿刺下三向瓣膜式PICC的固定方法.方法 将586例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型改良固定法,对照组采用“?”型常规固定法,观察带管过程中导管破损、断裂情况.结果 实验组发生导管破损、断裂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固定法对于预防传统穿刺下三向瓣膜式PICC发生导管破损、断裂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孙莉 《上海护理》2014,(4):33-35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末端固定时不同位置和角度摆放对导管折管和患者穿衣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收治于江苏省中医院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65例,按标准流程常规消毒后待干,根据导管穿刺的部位不同,将导管体外部分的连接器减压套管分别采用15°、30°、45°、60°、75°和90°7种角度摆放,观察患者置管上肢弯曲时折管情况和舒适度。结果 PICC管末端摆放成45°和60°折管率低,患者舒适度高。结论 PICC管末端连接器减压套管摆放在屈肘时上臂与前臂对合范围内,采取角度为45~60°的导管固定方法可减少折管,有效预防导管破损和断裂发生,并对患者穿衣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PICC导管体外部分通常只用一次性透明敷贴固定针翼及针眼处,延长管及肝素帽用胶布固定,患者在穿脱衣服时需格外小心,稍有不慎就会扯脱PICC导管连接部分,或造成导管自穿刺点外脱。为此,我科2005年10月始利用女性弹力丝袜固定PICC导管,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