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不同病变类型老年冠心病(CHD)及对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CHD患者146例纳入本研究,依据病变支数分别纳入单支组(n=58)、双支组(n=49),多支组(n=39),三组均行择期PCI,观察三组PCI前及PCI后3 d血小板溶酶体膜蛋白(CD62P)、血小板颗粒膜蛋白(CD63)、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等血小板活化指标;CTnI、CK-MB、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等心肌损伤指标;一氧化氮合酶(NOS)、NO、内皮素-1(ET-1)等内皮功能指标; TNF-α、IL-6、hs-CRP等炎性因子。结果:PCI后,单支组CD62P、CD63、MPAR、CTnI、CK-MB、H-FABP、NOS、NO、ET-1、TNF-α、IL-6、hs-CRP均低于双支组、多支组,6-keto-PGF1a均高于双支组、多支组(P0.05);PCI后,双支组CD62P、CD63、MPAR、CTnI、CK-MB、H-FABP、NOS、NO、ET-1、TNF-α、IL-6、hs-CRP均低于多支组,6-keto-PGF1a高于多支组(P0.05)。结论:择期PCI可导致CHD患者血管内皮损伤,提高血小板活性,引发炎性反应,致使心肌损伤,且病变支数越多血小板活性、炎性反应越强,心肌损伤越严重,术后心功能恢复越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GF)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中的表达及其对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入住本院心血管内科胸痛患者与同期健康体检者,测定其血浆PLGF水平。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按是否行冠脉支架置入术把冠心病组分为支架置入组(PCI组)、非支架置入组(非PCI组);按累及冠脉病变血管数把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测定其术前与术后第1天的PLGF水平。结果 1)冠心病组术前PLGF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前与术后PLGF水平在PCI组明显高于非PCI组,但均低于各自组术前,P<0.05;3)在术前血浆PLGF水平多支组明显高于单支组与双支组,术后三组PLGF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术前单支组、双支组之间与术后上述三组各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比较,行PCI的PLGF水平均高于非PCI组,P<0.05。结论检测血浆PLGF水平在胸痛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需要血运重建的冠状动脉病变PLGF水平明显增高,且通过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PLGF水平均明显回落,能初步评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单、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老年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20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不同分为单支组(n=47)、双支组(n=41)、多支组(n=32),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一般临床指标及hsCRP、HCY水平,采用ROC曲线判断hsCRP、HCY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截点及相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单支组比较,双支组患者HCY水平增高,多支组患者hsCRP、HCY水平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双支组比较,多支组患者hsCRP水平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hsCRP9.6 mmol/L为标准诊断单支组的敏感性为62.51%、特异性为87.42%、准确性为79.85%;诊断双支组的敏感性为66.78%、特异性为90.17%、准确性为85.64%;诊断多支组的敏感性为80.46%、特异性为96.35%、准确性为89.47%。以HCY7.3 mmol/L为标准诊断单支组的敏感性为55.75%、特异性为80.63%、准确性为65.58%;诊断双支组的敏感性为63.58%、特异性为86.17%、准确性为76.84%;诊断多支组的敏感性为73.75%、特异性为91.38%、准确性为82.66%。结论 hsCRP、HCY水平在单、双、多支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踝臂指数(ABI)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0例)和非冠心病组(30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单支组)30例,双支病变组(双支组)30例和多支病变组(多支组)30例。检测各组血浆Lp-PLA2水平,及ABI、baPWV值,并进行比较。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的血浆Lp-PLA2水平[(23.60±13.33)μg/L比(36.65±17.24)μg/L]和baPWV[(1244.27±127.85)cm/s比(1753.08±284.32)cm/s]显著升高,P均0.01。在冠心病组中,与单支组比较,双支和多支组血浆Lp-PLA2水平[(25.81±8.97)μg/L比(35.03±9.80)μg/L比(49.13±21.22)μg/L]显著升高,且多支组显著高于双支组(P0.05或0.01);双支和多支组baPWV[(1579.77±178.05)cm/s比(1808.07±272.11)cm/s,(1871.40±306.03)cm/s]显著升高,P均0.01。单支组和双支组的ABI显著高于多支组[(1.19±0.08),(1.17±0.07)比(1.11±0.15)],P0.01或0.05。结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踝臂指数、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有关,三者联合检测可更准确地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从而更有效地防治冠心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不同程度病变及合并糖尿病患者Apelin-12水平及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95例,男性107例,女性88例,年龄34~87岁。按照CAG检查结果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三组:正常组(n=59)、冠心病组(CHD组,n=7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CHD+DM组,n=61)。根据CAG结果分为对照组(n=53)、单支组(n=58)、双支组(n=36)和多支组(n=48)。根据CAG结果行Gensini评分。检测血清Apelin-12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Apelin-12水平[(4.35±1.27)ng/ml vs.(3.36±0.84)ng/ml vs.(2.28±0.33)ng/ml vs.(1.69±0.48)ng/ml]呈下降趋势,Gensini积分[(10.63±4.16)vs.(25.64±8.53)vs.(47.18±16.32)vs.(65.18±18.43)]呈升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和Apelin-1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ensini积分和Apelin-12水平呈负相关(r=-0.338,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Apelin-12水平下降,下降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及脉搏波速度(PWV)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该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收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21例,比较冠状动脉狭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UA、踝臂脉搏波速度(baPWV);再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将狭窄组分为不同亚组,比较SUA浓度及PWV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SUA水平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对照组、单支、双支、多支组SUA分别为(349.26±96,58),(400.37±70.96)、(517.57±85.26)、(602.60±77.03)μmol/L,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aPWV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对照组baPWV(1 499.04±193.82)cm/s,单支组(1 885.32±319.73)cm/s,双支组(2 036.00±406.40)cm/s,多支组(2 171.03±348.53)cm/s,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baPWV均高于对照组(P<0.05),双支组baPWV高于单支组(P<0.05)。结论 SUA及PWV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高。SUA水平以及PWV对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冠心病高危患者筛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正五聚蛋白3(PTX3)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ACI患者136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分为斑块不稳定组(n=82)和斑块稳定组(n=54),根据治疗后2个月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n=80)和预后不良组(n=56)。比较斑块不稳定组和斑块稳定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PTX3和PLR与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PTX3和PLR。结果 (1)斑块不稳定组和斑块稳定组患者性别、年龄、冠心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饮酒史、吸烟史、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稳定组患者有糖尿病病史者所占比例、PTX3、PLR低于斑块不稳定组(P0.05)。(2)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X3[OR=1.524,95%CI(1.301,1.784)]、PLR[OR=1.033,95%CI(1.020,1.045)]是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预后良好组患者PTX3和PLR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结论 PTX3和PLR是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且PTX3和PLR升高者近期预后较差,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 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A S)的影响因素及二者的关系。方法:202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NCHD组,54例,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冠心病组(CHD组,148例,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冠心病组又按其血管病变支数分为三个亚组:单支病变组(30例)、双支病变组(42例)、多支病变组(76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各组之间二者的关系,分析CA S与CAA S的影响因素。结果:①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P<0.05),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病变分级呈正相关(P<0.05);②与NCHD组比较,CHD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率和斑块形成率增高(P<0.05);CHD组各亚组之间比较,多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多发斑块发生率高于单支组和双支组(P均<0.05);③颈动脉粥样斑块中软斑和混合斑比例:CHD组的高于NCHD组的(P<0.05);CHD组中多支组高于单支组和双支组(P<0.05);④CAA S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SS)与CA S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积分(A S)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①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③CHD组患者颈动脉动脉硬化病变甚于NCHD组患者;而CHD多支病变组患者的又甚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联合动脉硬化指数(AI)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10月在佛山市中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诊断为冠心病的150例患者,分为单支组(36例)、双支组(49例)、三支组(65例);同期行CAG后排除冠心病的患者50例纳入对照组。冠心病分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2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3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6例。比较各组PPI、AI水平差异,并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Gensini评分与PPI、AI水平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PPI、AI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效能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单支组、双支组及三支组PPI、AI水平依次增加(P<0.05)。SAP组、UAP组、NSTEMI组及STEMI组PPI、AI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I、AI均与Gensini评分存在正相关(r=0.561、r=0.629,均P=0.000)。多因素Logi...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分析联合氯吡格雷、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后对患者血管内皮相关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抽签法随机分组,形成对照组(n=54)与观察组(n=54),两组均接受相同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相关细胞因子指标[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水平变化以及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水平变化。结果用药后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TXB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LVESD水平低于对照组、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氯吡格雷、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加速血管内皮功能恢复,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因胸痛症状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21 9例,按血管累及支数分为女性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35例)、3支病变组(35例);男性单支病变组(38例)、双支病变组(38例)、3支病变组(38例);另选无冠心痛患者70例,分为男性对照组35例和女性对照组35例。对不同病变组患者进行铁4项指标及血脂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男性、女性不同病变组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和sTFR明显升高(P0.05,P0.01);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血清铁、铁蛋白和转铁蛋白明显升高(P0.01);男性、女性(除铁蛋白外)铁4项指标与TC、LDL、载脂蛋白B显著相关(P0.05)。结论男性和女性铁负荷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铁超负荷程度越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铁超负荷可能是冠心病的又一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Lp-PLA2与不同类型CH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就诊得149例健康受试者和360例经心内科确诊的CHD患者进行血样分析。检测受试者血浆Lp-PLA2的浓度并测定TC、HDL-C、LDL-C、TG、Apo-A1、Apo-B、Lp(a)及hs-CRP的水平。分析不同患者血浆Lp-PLA2浓度在冠心病亚组及与多项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各亚组血浆Lp-PLA2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的LpPLA2浓度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P<0.05,AMI组血浆LP-PLA2浓度显著高于UAP组(P<0.05);Lp-PLA2的浓度与hs-CRP正相关(r=0.495,P<0.05),与TC、TG、Apo-A1,Apo-B、HDL-C、LDLC、Lp(a)无明显相关;ROC曲线分析,Lp-PLA2对ACS的特异性高于hs-CRP。结论:Lp-PLA2与CHD及其临床类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可能是Lp-PLA2与hs-CRP协同作用的结果,且Lp-PLA2对ACS诊断的特异性高于hs-CRP,因此,Lp-PLA2对动脉粥样硬化(AS)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能成为冠心病诊断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血清Rho激酶-1(ROCK-1)围术期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纳入接受PCI的患者84例,其中急诊PCI组28例,择期PCI组56例;另纳入有不典型心绞痛症状但冠脉造影正常者2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各组PCI术前、PCI术后4h/1d/4d患者血清ROCK-1、hs-CRP和TNF-α水平。结果急诊PCI组患者术前血清ROCK-1、hs-CRP和TNF-α表达均高于择期PCI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择期PCI组患者术前血清ROCK-1、hs-CRP和TNF-α表达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PCI组和择期PCI组患者在接受PCI手术治疗后的三种炎性因子表达均增加,以急诊PCI更为明显,但术后1d急诊PCI组的炎症因子表达即明显回落,水平低于择期PCI组。对照组在冠脉造影前后三种炎症因子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介入治疗可导致机体ROCK-1、hs-CRP和TNF-α水平一过性升高,且病变范围越广则炎症反应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4.
李红宇 《山东医药》2013,53(35):46-48
目的 探讨PCI术后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 (Lp-PLA2)的影响.方法 将162例行PCI手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所有患者PCI术前均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治疗,术后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150mg/d,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d,30 d后两组患者均以75 mg/d维持治疗.术前及术后30 d测定并比较两组血浆hs-CRP和Lp-PLA2.随访1 a,观察两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7%,对照组为9.9%,两组比较,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观察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为9.9%,对照组为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0 d时血浆hs-CRP和Lp-PLA2均降低(P<0.05或<0.01),且观察组治疗后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 PCI术后双剂量氯吡格雷可以更明显减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炎症情况,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情绪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在南充市身心医院实施PCI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400例进行研究,根据PCI术后7~14 d患者是否并发焦虑和抑郁分组:焦虑抑郁组(n=88)和正常对照组(n=279)。对比两组患者PCI术后1年MACE的发生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抑郁与患者PCI术后MACE的关系。结果焦虑抑郁组患者的MACE事件发生率为25.00%,高于正常组13.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864,P=0.015);逐步向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OR=0.692)、冠脉病变支数增加(OR=2.987)、并发焦虑抑郁(OR=2.164)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并发焦虑抑郁可增加MACE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CI前后持续炎症状态对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和预测作用。方法选择成功行支架置入术并于3个月后至1年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31例,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再狭窄组)124例和无支架内再狭窄组(无再狭窄组)307例。患者于PCI前及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均检测C反应蛋白(CRP)、高敏CRP(hs-CRP)。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患者PCI前CRP和hs-CRP以及PCI后CRP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将PCI前hs-CRP分为2 mg/L和≤2 mg/L2个等级,hs-CRP增高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明显升高(χ~2=5.0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高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明显增加(OR=1.840,95% CI:1.076~3.157,P0.05)。结论 PCI前后持续的炎症状态是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应积极加强抗炎以改善PCI后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正五聚蛋白-3(PTX3)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因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行PCI治疗的CHD患者379例。根据术后6个月复查是否发生ISR,分为ISR组(n=53)、非ISR组(n=326)。收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监测两组术后1 d的Lp-PLA2和PTX3水平。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ISR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复查外弹力膜横截面积(EEM-CSA)、斑块面积(PLA)、最小管腔面积(MLA),内膜面积(IPA)及Gensini积分。分析Lp-PLA2和PTX3与Gensini积分、EEM-CSA、MLA、PLA、IPA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Lp-PLA2和PTX3预测ISR的最佳截断值与AUC。结果 (1)ISR组STEMI(P<0.05)、吸烟史(P<0.01)、糖尿病(P<0.01)、LDL-C(P<0.05)、支架串联(P<0.05)、应用分叉术式(P<0.01)、支架置入时长(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尿酸(UA)在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41例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测定UA、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栓素B2(TXB2)、C-反应蛋白(CRP)。结果ACS组血UA升高者CRP、TXB2高于血UA正常者(P〈0.05),而SA组中各项指标在UA升高者与UA正常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UA升高可能通过激活血小板、引发炎症反应参与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使用曲美他嗪对术后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评估曲美他嗪使用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冠心病患者共96例并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入院后即给予曲美他嗪常规治疗(20 mg,每日3次)至少7天,并在介入治疗术前使用负荷剂量的曲美他嗪(60 mg),术前负荷量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同对照组一致,术后至少服用1月以上维持量曲美他嗪,对照组(40例)术前仅使用常规抗血小板药物,术后24 h内抽血测定GDF-15、MCP-1、hs-CRP浓度,并对出院的患者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分析两组患者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GDF-15浓度低于对照组(737.24±299.85 ng/L比1175.84±523.52 ng/L,P=0.002)。MCP-1及hs-CRP浓度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显著性。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0.26±8.80)月,观察组出现NACE事件2例,对照组出现NACE事件7例,生存分析结果提示观察组NACE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使用曲美他嗪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GDF-15浓度较低,NACE事件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并根据既往或入院后OGTT试验结果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检测其hs-CRP、血糖、血脂水平及平均动脉压,并对合并2型糖尿病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hs—CRP、血糖、血脂水平、平均动脉压、性别及吸烟史等因素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hs—CRP水平及冠脉病变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均呈正相关(无糖尿病组r=0.827,P〈0.01;合并糖尿病组r=0.89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吸烟史、hs—CRP、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及总胆固醇等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均P〈0.05),且hs—CRP是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性别、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平均动脉压不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炎症反应水平明显强于非糖尿病组,且患者炎症反应水平与冠脉损伤正相关;糖尿病可能通过炎症反应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监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