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川崎病合并动脉病变死亡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收治川崎病合并动脉病变死亡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10月龄。以发热咳嗽13d,出现皮疹4d,呼吸困难1d入院。患儿于入院1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并伴有咳嗽喘促。于当地医院给予头孢他啶治疗3d,效果不佳,热不退,于治疗的第4天患儿全身可见猩红热样皮疹,不伴搔痒,双眼发红,口唇干裂,食欲不振。当地医院疑为药疹,给予抗过敏治疗,但患儿热仍不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用头孢他啶后并发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方法对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用头孢他啶后出现脑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均应用头孢他啶后3—5d致药物性脑病,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思维混乱,双上肢不由自主震颤。停用头孢他啶及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有效。2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用头孢他啶应根据其药代动力学特点调整剂量,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并发脑病后应及时停药,并采取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  相似文献   

3.
头孢他啶为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国内有文献报道其不良反应,现摘要如下。 1过敏反应 男,18岁。因脑外伤给予头孢他啶4.0g+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2次/d,5d后患者胸腹部、双下肢、双足出现大片红色丘疹,即停药予抗过敏对症治疗,10d后药疹消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应用头孢他啶联合阿奇霉素治疗与单用头孢他啶或环丙沙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对照法,共213例,其中联合组110例,给头孢他啶2g,每12h 1次,联用阿奇霉素500mg,每天1次。头孢他啶组83例,给头孢他啶2g,每12h 1次。环丙沙星组20例,给环丙沙星400mg,1d1次。结果:联合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头孢他啶组和环丙沙星组;联合组咳嗽、咳痰好转和白细胞恢复正常的平均天数均少于环丙沙星组(P〈0.01;P〈0.05);联合组体温恢复正常和白细胞恢复正常的平均天数均少于头孢他啶组(均P〈0.05)。讨论:联合组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疗效优于头孢他啶组及环丙沙星组。  相似文献   

5.
对近年来国内有文献报道拉米夫定不良反应摘要如下。 1过敏反应 例1:女,65岁。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给予拉米夫定治疗,1个月后患者出现皮肤瘙痒及双上肢、胸、腹部广泛荨麻疹样皮疹,停药后予抗过敏治疗,5d后皮疹消退。  相似文献   

6.
我院2007年1-12月收治甲型伤寒患者64例,分别给予头孢他啶和洛美沙星进行治疗,其中使用头孢他啶治疗32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糖尿病致穿通性足部溃疡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50岁。四肢角化性皮损10a余,足底溃疡2a。患者10a余来四肢多发角化性皮疹,多家医院诊断为寻常疣,并行冷冻治疗,但皮疹渐多.患者放弃治疗。2a前因足部皮疹疼痛外贴鸡眼膏后,出现足部局限性溃疡,  相似文献   

8.
黄春晖 《华西医学》2009,(5):1242-1244
目的:观察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血液肿瘤粒缺期细菌性肺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2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分别接受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及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其中,头孢吡肟或头孢他啶均为2g加入生理盐水100mL,每日2次,静脉点滴;阿米卡星0.4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每日1次,静脉点滴,治疗持续一般1~2周。采用卫生部1993年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0%、76.7%,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1.9%、90.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23株,药敏试验显示对头孢吡肟的敏感率为90.2%,显著高于头孢他啶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及皮疹等,均可耐受。发生率分别为5%和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血液肿瘤粒缺期细菌性肺炎的疗效略优于头孢他啶组,体外抗菌活性显著优于头孢他啶组。  相似文献   

9.
卡马西平为抗癫痫药物,近年来国内有文献报道其不良反应现综述如下。1过敏反应例1:女,19岁。因症状性癫痫给予卡马西平100mg口服,2次/d;约2周后加量至200mg,3次/d;7d后患者出现头痛、发热、皮疹。停药后经抗过敏治疗,皮疹渐消退。后因癫痫反复发作患者自服本品后再次出现皮疹复发,躯干及四肢遍布多形红斑疹,较前明显加重,停药给予对症治疗后皮疹未再有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头孢他啶与痰热清联用与单用头孢他啶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肺部感染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为头孢他啶与痰热清联用组,对照组40例为单用头孢他啶组。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能缩短病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孢他啶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肺部感染比单用头孢他啶疗效好,大大缩短病程,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妥布霉素属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临床主要用于敏感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近年来国内有文献报道其不良反应,现综述如下. 1 过敏反应 患者,30岁.因肾挫伤给予妥布霉素240 mg+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500 ml静脉滴注,9 d,第3天患者出现全身皮疹伴瘙痒,给予对症治疗后皮疹有所消退,次日再用本品时,皮疹再次出现,且四肢皮肤更为明显,停药后改用克林霉素治疗,2 d后皮疹消退[1].  相似文献   

12.
巩霞  王璐路 《护理研究》2008,22(10):2686-2686
1 病例介绍 病人,男,70岁。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因前列腺癌术后7年再发排尿困难1年于2007年5月15日收入院。术前完善各项检查,给予抗肿瘤治疗,第1天静脉输注生理盐水250mL加香菇多糖2mg,25min后,病人颈部、双侧腋下、两侧腰背部、腹部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样皮疹,瘙痒严重,无胸闷、心悸、呼吸困难,遵医嘱立即更换液体及输液器,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嘱病人多饮水,勿抓挠,加强心理安慰,30min后瘙痒减轻,1h后皮疹减少,3h后皮疹消失。  相似文献   

13.
阿莫西林致顽固性皮疹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病历摘要 女,48岁。于2007—03因伤风咳嗽,咽部肿痛来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扁桃体炎,给予阿莫西林胶囊(O.75g,3次/d)于当晚开始服用,次日早晨患者腰部出现皮疹,随即停药,并采取对症治疗,口服氯苯那敏片(4mg,3次/d),地塞米松片(0.75mg,3次/d)及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汤剂,第2天皮疹继续延伸至躯干部,给予盐酸异丙嗪注射液(50mg,肌肉注射)进行治疗,皮疹仍无法控制,随即扩散至全身,约1周后出现脱皮症状,尤以脸部最为明显,4周后皮疹开始逐渐消退,之后近1周症状才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 患者,男,55岁。头皮结节3年加重1年。该患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头皮出现2—3年小丘疹,粟粒大,无氧痛感,渐扩大增多。以后发际至头顶,延及整个头皮,皮疹粟粒至黄豆大,淡红至暗红色,约10余个,抓破后易出血,皮疹持续性存在,曾在当地求治,但未确诊治疗。年1年皮疹增多约20余个,大的如指甲大小,故来我院治疗。查体:一般状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59岁,1年前因胸闷、气短在外院接受治疗,胸片检查示左侧胸腔积液并心包积液,考虑结核性浆膜腔积液,抽取胸腔积液后,给予抗痨治疗(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并强的松治疗,治疗后胸腔、心包积液逐渐消退,强的松逐渐减量至停药。患者服用抗痨药物后出现皮疹,以胸背部及大腿内侧居多,瘙痒明显,外院考虑系抗痨药物所致,停用乙胺丁醇,并给予抗过敏治疗,瘙痒减轻,但皮疹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16.
CTX-M型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CTX-M型酶是流行最广泛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迄今已发现64种。其特点是主要分布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的水解活性高于头孢他啶,对他唑巴坦的敏感性高于克拉维酸和舒巴坦。但近年已发现一些对头孢他啶高水平耐药的CTX-M型酶,如CTX-M-15、-16、-23、-27和-32型等。应用头孢他啶治疗产CTX-M型ESBLs菌株引起的感染可能导致失败,并可能对产生新的耐头孢他啶CTX-M型酶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了解CTX-M型β-内酰胺酶的特点,对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研究耐药菌株的流行特征、探讨其耐药机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头孢他啶联合银花泌炎灵片在急性膀胱炎患者中的应用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12月接收的135例急性膀胱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组,将使用头孢他啶治疗的68例急性膀胱炎患者归为对照组,将使用头孢他啶联合银花泌炎灵片治疗的67例急性膀胱炎患者归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排尿情况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残留尿量、平均尿流量低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他啶联合银花泌炎灵片治疗能够减轻急性膀胱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排尿情况,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抑制剂联合放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临床效果及其皮疹发生与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92例晚期NSCLC,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42)。对照组行单纯放疗,观察组予EGFR抑制剂联合放疗。两组均在肿瘤进一步发展或出现不耐受不良反应时停止治疗,随访时间至2019年2月。评估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效果,检测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的血清相关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 TGF-α)、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 CYFRA21-1)]水平,观察治疗期间皮疹发生情况及观察组皮疹发生与生存时间的关系,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3个月客观有效率、治疗期间Ⅰ级皮疹发生率及皮疹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血清TGF-α、CEA、CYFRA21-1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血清TGF-α、CEA、CYFRA21-1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治疗期间有无皮疹发生,将观察组分为皮疹亚组与无皮疹亚组。与无皮疹亚组比较,皮疹亚组生存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抑制剂联合放疗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效果较好,皮疹发生率高,且皮疹发生率高的患者生存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洗液结合聚肌胞治疗扁平疣的,旌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每隔5d在扁平疣体处注射O.1加.3mg聚肌胞注射液(以皮疹隆起变白为宜),予抗病毒中药,每日早、晚各在皮疹处擦洗1次,每晚在皮疹处点擦1次2.5%的5-氟尿嘧啶注射液;对照组每隔3d肌肉注射1次聚肌胞注射液2mg.每晚在皮疹处点擦1次2.5%的5.氟尿嘧啶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不同时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纽(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中药洗液结合聚肌胞、5-氟尿嘧啶治疗扁平疣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报告 患儿,女,7岁,2007年4月23日9时入院,主因双下肢出血性皮疹4d,患儿于入院前1周在学校统一注射“麻疹疫苗加强针”,注射2d后发现双足出现红色斑点状皮疹,呈对称分布,开始未引起注意,未给予治疗,皮疹逐渐增多,并伴有双膝关节疼痛,病前未进特殊食物和药物,遂来我院诊治。门诊以“过敏性紫癜”收入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