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接穿刺置入PICC导管困难的38例需静脉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0月直接穿刺PICC置管困难的38例乳腺癌患者,经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结果:38例患者均成功置管,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经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提高了置管成功率,有效解决了无法直接穿刺置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科2013年因治疗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均无法在直视或触摸不到外周静脉血管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的89例患者,经超声引导下运用塞丁格技术置入三向瓣膜PICC导管.结果 89例患者均成功置入PICC导管,其中80例一针成功,9例2针成功,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下采用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穿刺置管显著减少了机械静脉炎的发生,提高了PICC置管的成功率.有效的解决了肿瘤患者多次化疗后外周浅静脉血管很差,无法直接行PICC导管穿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解决无法在直视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患者的置管方法。方法:改良塞丁格技术配合超声引导PICC置管将临床上凭经验的盲目穿刺变为可视穿刺,极大地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了置管后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对改良塞丁格技术配合超声引导PICC置管的应用满意度达100%。结论: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应用于乳腺癌化疗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科2013年11月~2015年5月需长期静脉输液化疗且外周血管条件差的9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经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巴德单腔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结果置管成功率100%,其中1针成功92例,2-3针成功6例,有8例轻微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操作方便,穿刺成功率高,减少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为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用药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的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辅助超声引导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DSA室采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穿刺成功后,在DSA的Roadmap功能下沿血管鞘注入1:1浓度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形成血管走行途径,在DSA监视下置入PICC导管至上腔静脉中下1/3处。结果 21例患者中除一例乳癌健侧手臂无名静脉闭塞的患者改股静脉置管外,其余均顺利置管。结论将DSA及超声有效的结合起来应用于PICC导管置入技术中,既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又可对导管异位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使PICC导管置入过程快速、安全,同时减少了相应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结合塞丁格技术行PICC穿刺置管的护理体会。方法 60例需要行PICC置管的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行肘上贵要静脉PICC穿刺置管。结果 60例患者均穿刺成功,其中50例送管直接进入上腔静脉,5例通过调节穿刺针角度后导管进入上腔静脉,2例在第一次送管进入颈内静脉,通过调整患者肢体位置后顺利送管入上腔静脉,3例刺破对侧血管壁,回退穿刺针后调整穿刺针角度成功送管进入上腔静脉。结论 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行PICC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超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技术应用于乳腺癌患者化疗的体会。方法:收集我院在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68例乳腺癌患者均接受化疗治疗并应用B超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技术置管;观察置管效果,总结置管注意事项。结果:68例乳腺癌患者应用B超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技术置管,有67例一次置管成功,1例患者置管不成功,第二次置管成功;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53%;68例乳腺癌患者置管后共出现4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5.88%;其中1例患者穿刺点出血,1例患者导管脱出,2例患者静脉炎,以上并发症均经对应处理后消失。结论:B超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技术应用于乳腺癌患者化疗效果理想,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需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67例,分为观察组(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32例和对照组(按传统PICC置管)35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静脉、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选择贵要静脉比例高,头静脉比例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B型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因化疗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传统置管方法置管,观察组予B型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观察并记录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出血情况和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穿刺点出血率和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型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置管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Site-Rite 5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MST)在PICC置管中的优越性和实用性.方法 选取282例使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及238例采用常规直视盲穿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具有准确定位靶向血管,提高穿刺率,减少并发症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需行PICC而临床盲穿失败的恶性肿瘤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术,术前行彩超检查评估血管条件及选定穿刺部位,消毒后在超声实时监视下置入导管,然后监视导管置入路径,确认导管准确进入上腔静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PICC置管术,33例一次穿刺成功,3例两次穿刺成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约91.7%。超声显示所有置管全部进入上腔静脉,与胸片结果一致。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准确、安全、有效,在盲穿困难患者中尤其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技术在化疗患者中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化疗并同意接受PICC置管者1 000例,按患者血管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0例,血管条件好、适合传统置管者纳入对照组,反之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穿刺点出血情况、静脉炎发生率、静脉血栓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非计划拔管、堵管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患者自觉舒适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导管异位率、穿刺点出血情况、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感染、非计划拔管及堵管均亦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明显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针对经过多次放、化疗后血管条件较差的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13.
报告1例PICC导管置管中5次返折异位的置管体会。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5次送管阻力,通过边送管边推注生理盐水,成功送管达到预测量长度,导丝拔出过程中出现2次阻力,拔出后导丝出现弯曲打折现象。通过X光确认,导管在静脉内出现5次返折,之后拔出导管,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成功。置管前应全面评估预插管血管途径,置管过程中出现阻力,避免暴力送管,置管后应先X线确认导管位置,再拔出导丝。尽量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穿刺,在超声直视下可以查看血管内壁直径、光滑度,避开静脉瓣,选取血管内壁直径大于导管直径2倍的静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MST)在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需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MST置入PICC导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技术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患者置管时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高,疼痛程度也较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非超声引导下MST能提高PICC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5.
Site-Rite 5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ite-Rite 5超声下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因病情治疗需要或困难外周静脉治疗无法在直视下行PICC置管患者20例,经Site-Rite 5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三向瓣膜PICC管。结果 20例患者置管均成功,成功率达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Site-Rite 5超声下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技术,置管成功率明显提高,大大提高了置管成功率,解决了无法在直视下或困难外周静脉行PICC置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是应用较细的探针穿刺外周血管置入导丝,通过导丝置入带扩张器的可撕裂导管鞘,撤出导丝与扩张器由导管鞘置入PICC导管的操作方法[1]。送管困难是PICC置管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与PICC送管困难、置管过程中尝试的次数呈正相关[2],同时置管操作时间延长,感染的风险必然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在血液病患者中应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PICC并发静脉炎的情况。方法 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选择超声引导下结合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术的血液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共30例;常规盲穿PICC置管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36例。比较其从置管方法到置管后并发静脉炎的概率以及严重程度,以积极探讨并发静脉炎的多种原因。结果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6.67%(2/30)和38.90%(14/36),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入术并发静脉炎的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盲穿PICC置入术。  相似文献   

18.
改良赛丁格穿刺技术也称微插管鞘技术(MST),是通过导丝先置入微血管鞘,再置入导管的方法,用于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置管技术。为解决长期静脉输液患者血管穿刺的疑难问题,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于B超引导下采用MST技术经外周静脉置入PICC[1]。  相似文献   

19.
马健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58-259
目的探讨改良型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 110例需行化疗静脉输液患者及长期卧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型塞丁格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系统科学的护理,对照组PICC插管成功率为49.09%,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例,观察组插管成功率为94.55%,并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可以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并发症发生率,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无导针器技术联合生理盐水对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Seldinger)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行超声引导改良Seldinger PICC置管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套件进行穿刺,试验组采用无导针器技术联合生理盐水进行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置管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穿刺期间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 PICC置管术患者采用无导针器技术联合生理盐水穿刺可显著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缓解患者疼痛并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