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异丙酚联合小剂量麻黄碱在无痛胃镜诊疗中的有效性及防止循环呼吸抑制方面的安全性。方法将300例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两组均用异丙酚静脉注射进行全身麻醉,异丙酚用量为1.8mg/kg,观察组静脉注射麻黄碱用量为0.18mg/kg。记录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并发症和医生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中SBP、DBP、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联合小剂量麻黄碱对无痛胃镜诊疗患者的循环、呼吸抑制小,快速诱导与清醒,在无痛胃镜中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胃镜检查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选择常规胃镜检查者226例为对照组,咪达唑仑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辅助胃镜检查者72例为镇痛组,监测患者胃镜术前、术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对胃镜插入时间、检查完成时间、耐受程度,是否有恶心、呛咳、躁动、呕吐等反应,术后患者完全清醒后询问其对胃镜检查的记忆缺失及感受,以及麻醉药物发生副作用的情况。结果镇痛组术中SBP、DBP、HR与术前比较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SBP、DBP、HR与术前比较出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pO2均无明显变化。镇痛组的平均胃镜插入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的平均完成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患者术中反应明显降低,感受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对胃镜检查无痛苦回忆,满意度高,且并发症发生未增加;镇痛组胃镜检查成功率100%,对照组为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意外情况发生。结论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咪达唑仑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胃镜检查镇静镇痛效果好,安全有效。但检查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老年患者胃镜检查时生命体征的变化,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胃镜检查的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胃镜检查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60例,分为冠心病组(术前有轻度sT-T改变或有过心绞痛或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无呼吸系统疾病)30例,对照组(无基础心脏疾病)30例,比较两组老年患者胃镜检查时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p02)以及心电图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心率胃镜术中与术前比较均升高(P〈0.05),相对变化值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胃镜术中与术前相比均有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患者Sp02胃镜术中较术前出现下降(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二组均出现心律失常,但无危险性心律失常;冠心病组中6例患者出现ST段改变,术后恢复正常。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术前进行充分准备,必要时术中心电监测,胃镜检查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曲马多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0例行胃镜检查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00例),麻醉组作丙泊酚联合曲马多麻醉下胃镜检查,对照组接受常规胃镜检查。检查过程中密切监测两组患者的HR、SBP、DBP、SpO2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麻醉组除SpO2变化不大(P〉0.05)外,SBP、DBP及HR均较对照组术后为低,P〈0.001,有显著性意义,联合用药有效、安全。结论丙泊酚联合曲马多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胃镜检查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乌拉地尔复合利多卡因静注对高血压患者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抑制的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行全麻手术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符合拔管指征时,观察组静注乌拉地尔0.3mg/kg、利多卡因1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用药后3min吸痰,5min拔除气管导管。记录用药时、吸痰、拔管时、拔管后1min、拔管后5min的SBP、DBP、HR。结果观察组吸痰、拔管时、拔管后1min、拔管后5min的SBP、DBP、HR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吸痰、拔管时、拔管后1min、拔管后5min的SBP、DBP、HR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吸痰、拔管时、拔管后1min、拔管后5min的SBP、DBP、HR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拉地尔复合利多卡因静注可预防围拔管期血压升高,并能弥补拔管时单独应用乌拉地尔不能有效控制心率的不足,预防高血压患者全麻后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对防止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肠镜检查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将67例门诊及住院需要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34例)及B组(33例);A组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为0.5~1.0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0.5~1.0ng/ml同时靶控输注:B组常规操作。RamsayⅡ级开始插镜,抵达回盲部停止给药。分别记录术前、进镜至回盲部及检查完毕SBP、DBP、HR、Sp02值及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结果Ramsay评分A组Ⅱ级97.1%,B组Ⅰ级100%(P〈0.01);进镜至回盲部过程:A组SBP、DBP、HR无明显变化,B组明显高于术前,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体动及呻吟明显少于B组(P〈0.01);A组操作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无呼吸抑制发生。结论老年患者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效果好,血流动力学稳定,肠镜操作成功率高,患者的耐受性好,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无痛肠镜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胃镜检查时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变化,探讨高血压患者行胃镜检查的安全性。方法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及血压正常患者胃镜检查时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的心率于胃镜检查中均较检查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1)。2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检查中与检查前相比均有升高,血氧饱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组于检查中均有心律失常发生,但无危险性心律失常。结论血压、心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老年高血压患者行胃镜检查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方法 将90例冠心病患者分组:52例为合并高血压病组,其中老年组(A组)35例及非老年组(B组)17例;38例为非高血压组,其中老年组(C组)25例及非老年组(D组)13例。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等,测肱动脉血压SBP、DBP,采用高分辨超声检测肱动脉基础动脉内径(D0)、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ID)。结果 A组与B组、C组与D组、A组与C组、B组与D组的FMD、ET、NO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各组D0、NID无显著性差异(P〉0.05)。FMD与NO呈正相关(P〈0.01);FMD与ET、SBP、DBP、TC、LDL呈负相关(P〈0.01);SBP、DBP与ET呈正相关(P〈0.01);SBP、DBP与NO呈负相关(P〈0.01)。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存在显著的内皮功能障碍,高血压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内皮功能障碍,FMD与NO、ET可作为反映冠心病和高血压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剂量左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同时或不同时给药降压及逆转非杓型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300例收缩压(SBP)〈180mmHg,舒张压(DBP)91~109mmHg,年龄〉45岁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I组(不同时给药组)晨服替米沙坦40mg和氢氯噻嗪10mg,晚服左氨氯地平2.5mg;Ⅱ组(同时给药组)以上3种药物均晨服,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1)治疗8周后,I组和Ⅱ组的24hSBP/DBP分别降低14.92/9.96和15.04/10.66mmHg,日间SBP/DBP分别降低13.90/10.60和16.06/11.70mmH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24h和日间SBP/DBP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组夜间SBP/DBP降低25.44/19.48mmH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3)Ⅱ组夜间SBP/DBP降低17.68/14.76mmHg,与治疗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夜间SBP/DBP降幅I组较Ⅱ组差异更明显(P〈0.01)。(5)I组逆转率为88.16%,Ⅱ组为5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左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两种服药方法均能有效地控制24h血压和日间血压,而不同时给药能更好地逆转非杓型高血压。  相似文献   

10.
155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高血压组(轻中度)。采用TM-2421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记录24小时ABP。结果:(1)三组ABP均呈勺型变化,糖尿病和高血压组S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高血压组D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糖尿病组(P〈0.01,或P〈0.05)。余弦法证实三组ABP变化的显著昼夜节律性,糖尿病和高血压组的夜间血压(SBP、DBP)下降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2)ABP参数:糖尿病和高血压组ABP均值和负荷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ABP变异性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组ABP曲线下面积显著性高于正常组(P〈0.01),与糖尿病组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高血压和临床正常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均出现ABP部分参数与正常对照组的显著性差异。提示: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明确诊断高血压前已发生血压调节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前列地尔和硝酸甘油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14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左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4.5283、4.1142,P均〈0.05)。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SP、SaO2和LVEF的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t=2.5623、2.2881和2.3140,P均〈0.05)。③观察组治疗前后SBP、DBP和HR的波动很小(t=1.9384、1.8871和0.9030,P均〉0.05);而对照组却有较大波动(t=6.4965、5.1730和2.1235,P〈0.01,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r=4.1142,P〈0.05)。结论前列地尔可降低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肺动脉高压,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疗效优于硝酸甘油,且对体循环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改良(无抽搐)电痉挛疗法(MECT)治疗老年期抑郁状态的疗效及对血压、心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MECT中心接受治疗的老年期抑郁患者70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给予MECT治疗6次。在治疗前、治疗3次后、治疗6次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临床疗效;于首次MECT治疗前、麻醉后、发作后、发作后30min、发作后60min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结果 MECT治疗3次和6次结束时,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有效率分别为80.0%和95.7%。麻醉后SBP、DBP明显下降,HR明显加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发作后SBP、DBP明显升高,HR明显加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发作后30min SBP、DBP明显升高,HR明显加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发作后60min SBP、DBP、HR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均P>0.05)。结论 MECT联合药物治疗老年期抑郁患者,起效快,疗效好,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在MECT治疗过程中,麻醉后血压下降,发作后血压明显增高,心率加快,约60min后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应持续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美乐托宁对睡眠剥夺相关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及其血压变化是否与睡眠改变有关。方法采用配对比较法,将人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A组,45例)和对照组(B组,45例)],分别给予美乐托宁和长效硝苯地平治疗4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和睡眠时间的变化。结果两组入选患者基线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血压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下降[收缩压(mmHg):A组(140.66±13.43)比(168.52±8.98),P〈0.01,B组(140.69±13.22)比(168.07±10.48),P〈0.01;舒张压(mmHg):A组(91.26±7.71)比(109.75±7.07),P〈0.01,B组(92.14±12.05)比(108.41±8.34),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睡眠时间比治疗前均明显延长[A组(6.18±1.31)h比(4.43±0.42)h,19〈0.01,B组(4.83±0.70)h比(4.51±0.31)h,P=0.015],但A组延长更加显著(P〈0.01)。A组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下降均与睡眠时间的延长相关(r=0.683,P〈0.01,r=0.612,P〈0.01),但B组仅舒张压的变化与睡眠时间的变化相关(r=0.303,P=0.045)。结论美乐托宁能显著降低睡眠剥夺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的下降伴有睡眠时间的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剂量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同时或不同时给药对杓型高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杓型高血压患者272例(收缩压< 180 mm Hg,舒张压91~109 mm Hg),年龄>45岁,男性179例,女性93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不同时给药组,135例)晨服替米沙坦40 mg和氢氯噻嗪10 mg,晚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Ⅱ组(同时给药组,137例)以上三种药物均晨服(剂量同Ⅰ组).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治疗8周后,Ⅰ组和Ⅱ组的24h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128.64± 12.76)mm Hg/(82.46±7.18)mm Hg比(144.36±15.86)mm Hg/(92.34±7.86)mm Hg,P<0.01,(127.54±13.06)mm Hg/(81.92±7.28)mm Hg比(143.68±15.58)mm Hg/(92.52±7.64)mm Hg,P<0.01],两组间降低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134.28 ±13.36)mm Hg/(82.76±6.84)mm Hg比(116.42±12.14)mm Hg/(70.18±6.28)mm Hg,P<0.01,(134.46±13.58)mm Hg/(82.48±6.72)mm Hg比(118.18±12.18)mm Hg/(71.82±6.86)mm Hg,P<0.01],降低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治疗后收缩压昼夜差值高于治疗前[(21.10±4.88)mm Hg比(17.32±4.26)mm Hg,P<0.05];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Ⅰ组收缩压昼夜差值高于Ⅱ组[(21.10±4.88)mm Hg和(18.04±4.26)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杓型高血压患者,小剂量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和氢氯噻嗪无论同时或不同时给药均能有效地控制24h、日间和夜间血压,而同时一次给药患者的依从性会更好,还能减少深杓型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80岁)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内科门急诊收治的老年(≥80岁)高血压患者6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4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的71.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对照组为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80岁)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老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动态血压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老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147例,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电图检查.根据静息心率的数值将患者分成4组:RHR≥80次/min为1组,70次/min≤RHR≤79次/min为2组,60次/min≤RHR≤69次/min为3组,50次/min≤RHR≤59次/min为4组.比较四组之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常规生化指标和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各组比较:总胆固醇3组>1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1组>其余三组;24h平均DBP 1组(67.11±8.55)mm Hg>3组(61.47±8.34)mm Hg,1组>4组(61.79±7.77)mm Hg;白天平均DBP 1组(67.29±8.95)mm Hg>3组(62.22±8.48)mm Hg,1组>4组(61.53±8.44)mm Hg;白天SBP负荷1组(40.61±32.57)mm Hg>2组(33.16±33.36)mm Hg>3组(23.00±26.26)mm Hg>4组(20.87±27.22)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h平均DBP、LDL-C为静息心率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与全天平均DBP、LDL-C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在诊疗中应予以重视,以期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及心脑血管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剂量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同时与不同时给药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38例,男性86例,女性52例.入选者收缩压(SBP)<180 mm Hg,舒张压(DBP)91~109 mm Hg,年龄>45岁,24 h动态血压监测(ABDM)具有MBPS现象.随机分为2组:Ⅰ组(不同时给药组,70例)晨服替米沙坦40 mg和氢氯噻嗪10 mg,晚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Ⅱ组(同时给药组,68例)以上三种药物均晨服.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ABPM监测.结果 治疗8周后,Ⅰ组和Ⅱ组的24h SBP/DBP均较治疗前分别降低17.34/10.26 mm Hg和16.64/10.42 mm Hg,日间SBP/DBP分别降低15.48/9.86 mm Hg和17.36/10.28 mm H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间降低幅度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夜间SBP/DBP分别降低21.52/11.22 mm Hg和15.82/10.14 mm H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Ⅰ组治疗后降低幅度较Ⅱ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清晨收缩压差值(MSBPD)Ⅰ组分别为(37.26±10.34)mm Hg和(23.14±7.82)mm Hg,治疗后显著降低(P<0.01);Ⅱ组分别为(37.48±10.32)mm Hg和(29.34±8.46)mmHg,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晨峰高血压患者,小剂量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无论同时还是不同时给药均能有效控制24h、日间和夜间血压;而不同时给药治疗夜间血压优于同时给药,尤其控制MBPS现象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0—2012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2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性高血压护理干预;试验组在上述基础性护理干预基础上,接受为期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生活方式指导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受试者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和干预前后高血压筛查指标变化。结果试验组受试者戒烟限酒、适当锻炼、合理膳食及掌握疾病知识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受试者体质指数、腰围、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受试者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接受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高血压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