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牙源性钙化囊肿(Calcifying Odontogenie Cyst,coc)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以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方法取自白求恩医科大学病案室库存的11份coc病例进行分析.结果病人发病年龄广泛,无性别差异,下颌前磨牙及磨牙区是好发部位.X线表现无特异性,对诊断有提示作用."影细胞"是coc的病理学特点.11例coc中,囊肿型6例,肿瘤型5例,有4例coc术后复发,其中肿瘤型3例,囊肿型1例.结论coc临床表现与其他牙源性病损相似.coc为牙源性起源,其生物学行为复杂.肿瘤型coc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2.
Mo YX  Zheng L  Xie CM  Shen JX  Wu PH  Su XD 《癌症》2006,25(11):1389-1394
背景与目的:胸腺上皮肿瘤的生物学和大体形态学的特征多样化,本文旨在探讨根据1999年WHO组织学分型的各亚型胸腺上皮源性肿瘤的CT征象。方法:对经病理检查证实的94例胸腺上皮源性肿瘤患者螺旋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A型7例,AB型24例,B1型16例,B2型13例,B3型16例,C型18例。结果:在本组94例患者病灶中,A、AB型的长短径明显小于C型(P<0.05);所有A型肿瘤均表现为轮廓光滑,A→C型出现率逐渐下降,A、AB、B1型更常呈轮廓光滑(P<0.05),B3、C型更常呈轮廓不规则(P<0.05);A型瘤内的坏死灶较其他亚型少见(P<0.001);B2、B3、C型肿瘤较A、AB、B1型的瘤灶内更常见多发钙化灶(P<0.05);瘤灶均匀强化更常见于A、AB、B1、B2型(P<0.001);B3、C型瘤灶浸润纵隔脂肪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5)。结论:尽管各亚型肿瘤的CT征象存在一定的重叠,小肿瘤、轮廓光滑、类圆形、密度均匀(无钙化、坏死灶)、均匀强化高度提示A型肿瘤,大肿瘤、轮廓不规则、瘤内出现坏死灶、多发钙化、不均匀强化、浸润纵隔脂肪、浸润大血管等高度提示B3、C型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 :CD44分子是多种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有研究表明其变异型如含V6、V8~10 外显子的变异型表达增加与大肠癌进展转移有关。进一步探讨大肠癌组织表达的上皮源性亚型与造血源性亚型之比(E/H)与肿瘤转移等临床资料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26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和正常大肠粘膜组织CD44 mRNA表达 ,以上皮源性亚型与造血源性亚型之比(E/H)定量。结果 :E/H值癌组织明显高于相应正常粘膜组织 ,但未发现与肿瘤转移、浸润深度等临床资料有关。结论 :CD44上皮源性亚型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 ,E/H值与大肠肿瘤进展转移无明显相关性。上皮源性亚型在肿瘤进展转移中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化牙骨质纤维瘤是颌骨少见肿瘤,8年来在同一家族中发现4例患者。该病的家族性尚未见有报道,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 臧××,男,30岁,住院号3869。左下颌骨无痛性肿胀2年,渐大。检查:面部不对称,左下颌骨体部明显膨隆,皮肤正常,开口度和开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影像学征象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提高对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44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均位于从膈肌下至盆腔腹膜后间隙内。其中,良性36例,恶性8例;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9例,节细胞神经瘤17例,副神经节瘤5例,神经母细胞瘤4例;肿瘤生长在肝肾隐窝、脾肾隐窝及双侧肾上极区17例,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间或旁4例,肾前间隙及肾内缘12例,双侧腰大肌前缘及前外侧7例,骶骨前缘及盆腔内2例,其它部位2例;肿瘤外形呈圆形或类圆形30例,不规则形14例。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征象有其一定的特征性,通过对病理类型与肿瘤CT征象的关系分析,能提高CT检查对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并在临床有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5例颈部神经源性肿瘤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16岁-74岁。肿块大者(8.0×6.0×5.0)cm,小者(2.0×1.5×1.5)cm。术前分别作彩超、CT或MRI检查和诊断性穿刺,21例明确诊断,4例诊断不明。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全麻,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源性肿瘤。其中良性22例,恶性3例。术后恢复好。结论:颈部神经源性肿瘤大多系良性肿瘤,多为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膜瘤,恶性神经鞘瘤只占10%左右。手术切除肿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术中重点是注意神经干的解剖和保护及神经干周边大血管的保护,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恶性者应行术后化疗、放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术前MRI诊断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征象,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50例术前MRI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影像资料,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诊断正确,诊断正确率74%,其中神经鞘瘤35例,神经纤维瘤2例;13例术前将其他疾病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误诊率为26%,其中脊膜瘤8例,血管瘤2例,松果体瘤椎管内转移、浆细胞骨髓瘤及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各1例。结论:细致观察肿瘤的MRI征象,结合性别、发病部位及临床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神经源性肿瘤的术前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纵隔神经源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小儿外科1988年至1996年11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4岁,男:女为0.57:1。均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预后良好。良性肿瘤均未复发。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小儿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可以明显提高小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组织学分型;研究其肿瘤细胞来源及其与EB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以往根据临床和形态学特征诊断的1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1)根据组织学特征1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可分为三型:中-小淋巴样细胞型7例:异型组织细胞型5例;霍奇金样型1例.2)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1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中,9例T细胞性淋巴瘤(CD45RO阳性),2例组织细胞性肿瘤(CD68阳性),1例杂合表达(CD45RO和CD68同时阳性),1例T细胞源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D45RO、EMA和CD30阳性),无一例B细胞性或NK细胞性肿瘤(CD20和CD56全部阴性).3)1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中,LMP-1阳性者共7例(7/13),其中T细胞源性5例(5/9),组织细胞源性1例(1/2),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1例(1/1).结论:1)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组织形态学分型对判断其细胞来源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意义.2)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实为异源性恶性肿瘤,来源于组织细胞的恶性肿瘤极少,诊断应严格掌握标准.3)部分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病例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0.
信息动态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seudomyogenic hemangioendothelioma,PHE)是一种中间型血管源性肿瘤,WHO(2013版)软组织肿瘤分类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病理学类型收录.PHE属于少见的血管肿瘤,可发生于肢体浅表或深部软组织,其特征是由结节状、深嗜酸性和细胞角蛋白阳性的细胞构成,类似于上皮样肉瘤.本研究报道2例PHE,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颌骨牙骨质化纤维瘤的及时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用部分下颌骨切除和自体肋骨移植术对 1例下颌骨牙骨质化纤维瘤患者的瘤体整体切除 ,并于植骨处行活动部分义齿修复。对该肿瘤在临床、X线和病理学的典型表现进行了讨论。结果 :通过 15年的随访 ,肿瘤未复发 ,咀嚼功能部分恢复。结论 :对颌骨牙骨质化纤维瘤患者 ,一旦确诊 ,宜早期、整块切除 ,立即植骨有利于重建咬合、恢复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1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方法: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与免疫组化研究,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13例中3例交界性胃肠道间质瘤2例复发,1例良性胃肠道间质瘤3年内死于肿瘤,4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半年到3年内死亡,其余均健在.肿瘤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分叶状、多发性.肿瘤细胞以梭形或上皮样细胞为主.免疫组化标记物CD117、CD34.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肿瘤,熟悉该肿瘤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对避免误诊为肌源性、神经源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下颌升支截断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巨大肿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经颈侧入路,切除腮腺浅叶同时切断下颌升支,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12例,肿瘤切除后复位固定下颌升支。术后下颌骨X-线摄片。结果:12例均完整切除肿瘤,1例术后出现Horner综合征,暂时性面瘫11例,无永久性面瘫和其他并发症。术后咬合关系正常,下颌骨对位良好。结论:经颈侧下颌升支截断切除巨大咽旁间隙肿瘤,视野良好、易于暴露,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过哲  刘霞  张晶  洪楠  程晓光 《中国骨肿瘤骨病》2011,10(2):159-161,199
目的 探讨四肢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至2004年收治的22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47个肿瘤)的MRI表现.22例患者均行常规MRI扫描,包括T1WI、T2WI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并对其中2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在T1WI 15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呈等信号,1例神经纤维瘤、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呈不均质的低/中等信号.在T2WI 22例肿瘤均呈高信号,5例神经鞘瘤信号轻度不均,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信号中度不均匀,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信号明显不均匀.10例病灶位于皮下,12例病灶位于肌间.所有病变均呈梭形,其中9例两端出现"鼠尾征".5例出现"靶征".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侵犯邻近骨.结论 MRI信号特点可提示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MRI信号明显不均匀及邻近组织的侵犯可提示恶性神经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15.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入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手术人路。方法:对1997年-2007年32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中良、恶性肿瘤分别占84.38%、15.62%,其中以神经源性及涎腺来源最为常见。术前CT、MRI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手术采用口内径路1例,颈侧径路27例,颈外及下颌骨外侧裂开3例,颈腮腺径路1例。结论:颈部CT、MRI是诊断、鉴别诊断的良好手段,颈侧径路则是最常用且安全有效的手术径路方式。  相似文献   

16.
肾脏肿瘤为泌尿外科常见的肿瘤 ,以恶性居多 ,其中肾细胞癌 (renal cell carcinoma)约占 90 %。在肾细胞癌中 ,又以透明细胞型为多见 ,约占 75%。本文就肾小管源性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与相关的细胞遗传学介绍如下。1 肾细胞癌1 .1 肾细胞癌分型1 .1 .1 肾细胞癌 ,透明细胞型 肿瘤多为圆形、结节状或分叶状 ,位于肾实质 ,肿瘤切面常呈黄色 ,多数为实性 ,少数为多囊性 ,肿瘤常有出血坏死 ,呈现多彩状。镜下 :肿瘤细胞常为多边形 ,胞浆透明或空虚是其特点。这是由于胞浆中含有糖原和脂质。后者主要为磷酸脂和中性脂质。肿瘤细胞核较小位于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对卵巢源性与非卵巢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42例盆腔肿块患者术前行16排螺旋CT扫描,并行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以术后病理诊断为标准,评价卵巢血管蒂征、病侧正常卵巢显示、盆腔肿块与输尿管的关系在卵巢源性与非卵巢源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42例盆腔肿块中,术后病理诊断卵巢源性肿瘤28例,非卵巢源性肿瘤14例。以卵巢血管蒂征判断卵巢源性肿瘤的准确率为88.1%,敏感性为89.3%,特异性为85.7%,阳性预测值为92.6%,阴性预测值为80.0%。CPR可清楚显示卵巢血管蒂与盆腔肿块的关系。以病侧正常卵巢显示判断非卵巢源性肿瘤的准确率为83.3%,敏感性为50.0%,特异性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80.0%。卵巢血管蒂征及病侧正常卵巢是否存在对鉴别卵巢源性与非卵巢源性肿瘤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DCT能清楚显示盆腔肿瘤与卵巢及卵巢血管蒂的关系,对鉴别卵巢源性与非卵巢源性肿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牙源性肿瘤中的表达状况。方法:采用Elivision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ox-2在31例成釉细胞瘤,30例牙源性角化囊肿和20例正常口腔黏膜中的表达。结果:COX-2在成釉细胞瘤及牙源性角化囊肿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7.7%(21/31)、33.3%(10/30);COX-2在正常黏膜中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无强阳性表达。统计学分析三者表达存在差异,其中成釉细胞瘤与牙源性角化囊肿、正常黏膜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25);牙源性角化囊肿与正常黏膜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125)。结论:COX-2可能与牙源性肿瘤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行CD34、CD117、Desmin、SMA、S-100、NSE等标记和分类,研究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结果: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中,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3例神经鞘瘤,1例难以分类.结论:胃间叶源性肿瘤中以GIST最为多见,神经源性肿瘤次之,而真正的平滑肌(肉)瘤非常少见,采用联合标记物检测,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胃间叶源性肿瘤13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行CD34、CD117、Desmin、SMA、S-100、NSE等标记和分类,研究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结果: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中,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3例神经鞘瘤,1例难以分类。结论:胃间叶源性肿瘤中以GIST最为多见,神经源性肿瘤次之,而真正的平滑肌(肉)瘤非常少见,采用联合标记物检测,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