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MD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子宫颈MDA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平均年龄42岁,临床均出现子宫颈肥大;3例行根治性手术+放疗,1例行活检+放疗+化疗;镜下肿瘤由黏液性腺体构成,腺体和细胞分化良好,呈浸润性生长,超出正常子宫颈腺体分布范围,间质反应明显;免疫表型:MUC6、CK7、CEA、p53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10%~30%,p16、ER、PR均阴性。术后随访12~40个月,2例出现转移,其余2例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子宫颈MDA临床罕见,属于分化极好的胃型黏液腺癌。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常导致误、漏诊。结合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颈胃型黏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子宫颈胃型黏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学、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24~64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7例为阴道淋漓出血或接触性出血,7例为下腹痛,4例为阴道分泌物增多。眼观:13例子宫颈或子宫颈管内见明显肿物,5例未见明显肿物。镜检:低倍镜下大部分腺体分化较好,大小不一,部分区域腺体分化中等。高倍镜下见腺体被覆单层高柱状上皮,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细胞核形态温和,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部。免疫表型:癌细胞中CEA(14/18)、CK7(18/18)、CK20(8/18)、p53(12/18)和p16(3/18)均阳性,18例ER、PR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60%。结论子宫颈胃型黏液性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颈中肾管腺癌(mesonephric adenocarcinoma,MN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子宫颈MNA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1、77岁,临床均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子宫颈赘生物;术前活检诊断及会诊结果为子宫颈低分化癌、鳞状细胞癌、癌肉瘤、间质肉瘤、滑膜肉瘤等;镜下肿瘤组织以实性巢状、条索状结构为主,肿瘤细胞圆形或梭形,局灶可见少量腺样结构,腺腔内可见嗜酸性分泌物;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K(AE1/AE3)和PAX8均弥漫强(+),梭形细胞CD10弥漫强(+),EMA、p16和p53灶(+),ER、PR、CEA均(-),Ki-67增殖指数20%~60%;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例均存在KRAS基因2号外显子p. G12A突变,例2还同时存在NRAS基因3号外显子p. A59D突变。结论子宫颈MNA是来源于中肾管残件的罕见肿瘤,生物学行为与其他类型子宫颈腺癌及肉瘤相比更加惰性,但其病理学形态多样,尤以梭形细胞成分为主时,极易误诊。认识子宫颈MNA不同组织学形态,寻找特征性诊断线索,对该肿瘤的正确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KRAS/NRAS分子检测为临床尝试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cervix,MDA)伴卵巢转移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四川省肿瘤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MDA 6例伴卵巢转移5例,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HER2表达状况,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6例患者年龄33~71岁,中位年龄51岁,首发症状多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流液,宫颈病灶镜下示分化良好管状、分支状腺体在间质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p16、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阴性(5/5)、p53突变型表达(5/5)以及细胞角蛋白(CK)7、碳酸酐酶Ⅸ(CAⅨ)阳性(5/5),黏液蛋白6(MUC6)多数阳性(4/5),CK20多数阴性(4/5)。5例MDA HER2免疫表型示:2例阴性,2例1+,1例2+,但染色2+者FISH检测示HER2无扩增。卵巢转移灶镜下示囊性/囊实性改变,被覆单层柱状上皮、形态温和,类似于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形态,免疫表型CK7、MUC6阳性(5/5),CAⅨ阳性(4/4), p16阴性(5/5),p53突变型表达(5/5),CK20多为阴性(4/5)。结论 MDA是一种分化极好且罕见的非HPV相关性腺癌,辅以相应免疫标记可有助于诊断;MDA转移至卵巢,形态良善,须与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鉴别。部分MDA显示HER2蛋白表达,是否具有靶向治疗价值,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肉瘤(uterine cervical carcinosarcoma, UCS)的临床、影像学特征、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对4例UCS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观察分析其治疗和预后。结果 4例患者平均年龄56岁,3例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1例为接触性出血;影像学(彩超及CT)均发现实质性肿块;组织学上,4例均见恶性上皮和恶性间叶成分,3例恶性上皮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巢、片状,瘤细胞异型性明显,见丰富嗜酸性或透亮胞质,见灶性角化及单个细胞角化,1例恶性上皮成分呈不规则腺样结构,恶性间叶细胞梭形,伴明显异型,具有肉瘤形态,且有明显的黏液样背景,其中1例间叶成分为软骨肉瘤。免疫表型:所有恶性上皮成分CKpan(+),鳞状细胞癌p63、p40、CK14(+),子宫内膜样腺癌EMA、CK8/18、CK7(+),恶性间叶成分vimentin(+),软骨肉瘤S-100(+)。结论 UCS罕见,临床分期早,预后差。组织学以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纤维肉瘤/未分化肉瘤成分常见,免疫组化标记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子宫颈Mullerian腺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子宫颈Mullerian腺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标记和分子遗传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子宫颈液基细胞学查见轻~中度异型性梭形细胞;组织学可见肿瘤由肉瘤细胞成分和增生的子宫颈良性腺体构成,浸润至宫颈深肌层。免疫表型:肉瘤细胞vimentin(+),CD10、CD34、CD99、DOG1、PR、ER局灶(+);Ki-67增殖指数约40%,p53(+,10%);CK、EMA仅腺上皮(+);S-100、actin、desmin、MyoD 1、CD117、BCL-2、CD56、CEA、p16、CD31、HMB-45均呈(-)。患者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未行放、化疗,随访2年一般情况良好。结论子宫颈Mullerian腺肉瘤具有良性苗勒管型上皮及肉瘤性间质成分,可根据细胞、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确诊,需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或上皮和间叶混合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免疫组化标记p16及HPV分型检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例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子宫颈及卵巢的癌灶进行含p16在内的多个免疫组化标志物染色及HPV分型检测.结果 3例患者的子宫颈均有不同程度的肥大、糜烂及肿块,双侧卵巢增大,切面有黏液感伴出血、坏死;镜下可见子宫颈腺癌周围有不典型增生的子宫颈管腺上皮,与腺癌移行过渡,可见癌栓,腺癌几乎侵及子宫颈全层;双侧卵巢纤维增生明显,腺癌穿插其中.颈体交界、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阴道手术切缘等查见癌累及.3例子宫颈及卵巢癌灶的免疫表型基本一致,均强阳性表达p16、CK7和Ki-67,HPV亚型分型检测阳性结果如下.子宫颈/卵巢:例1,16、18/16、18、58;例2,16、18/18;例3,16/18.根据p16的表达及HPV分型检测结果,提示3例均为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结论 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属于晚期子宫颈癌.借助p16的表达及HPV亚型的分型检测结果可诊断及鉴别诊断肿瘤的原发部位,有利于肿瘤的后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B超引导下子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MDA)的粗针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等要点,结合文献分析粗针穿刺活检方法用于临床早期诊断子宫颈MDA的优势及可行性.方法 对4例临床疑为MDA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进行深部粗针穿刺活检,经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后,镜下观察做出病理诊断,与该患者根治切除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镜下见子宫颈深部穿刺标本的纤维和平滑肌组织中,散在分化较好的子宫颈型黏液性腺体,但腺体形态不规则,细胞轻至中度异型以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性的间质反应,并且可见腺体邻近大血管;免疫组化染色腺上皮CEA阳性,AB/PAS特殊染色阳性.根治切除标本进一步明确了MDA的诊断,证实术前的子宫颈深部组织粗针穿刺活检获得的组织学证据,足以支持MDA的病理诊断.结论 MDA病变位置较深,间质浸润是明确诊断的最主要依据,粗针穿刺可做到子宫颈深部(深度>5 mm)活检,作为MDA早期诊断的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例1,女性,32岁,白带有血丝伴腰部疼痛1年。患者平素月经规律,量中等,孕产G2 P1,无痛经史。长期生活于海拔3000 m地区。妇科检查:子宫颈轻度肥大,下唇可见3 cm ×2 cm大小外生性肿物,呈球形生长,表面可见异型血管,触血阳性。盆腔轴位CT增强扫描示:子宫颈明显增大,似可见不规则软组织结节影,注药后子宫颈可见3.5 cm×2 cm大小不均匀强化块影,边界清楚。印象:子宫颈癌表现。B超示:子宫颈肥大、子宫颈低回声区。子宫颈HPV分型检测示:HPV 18阳性。液基细胞学检查考虑为小圆细胞肿瘤(图1),建议行阴道镜及活组织检查。临床行子宫颈恶性肿瘤根治术,取大标本送病理检查。例2,女性,40岁,接触性阴道出血2个月余。患者平素月经规律,量中等,孕产G3P2,无痛经史。长期生活在海拔3200 m地区。妇科检查:子宫颈重度肥大,呈桶状,表面糜烂,未见明显肿物,触血阳性。辅助检查:妇科彩超示子宫颈弥漫性肥大,请结合临床诊断。子宫颈HPV分型检测示:HPV 16阳性。遂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颈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ixed adenoneuroendocrine carcinoma,MAN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子宫颈MANEC进行免疫组化和HPV分子分型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52岁,因阴道异常出血、流液数天入院。MRI提示子宫颈占位,行残余子宫颈、双侧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镜检:瘤组织由神经内分泌癌及原位腺癌两种成分构成,两种成分位于同一病变的不同区域,且均 30%。免疫表型:神经内分泌癌区域Syn、Cg A、CD56和p16均阳性;原位腺癌区域p16、CK7、CK20和CDX-2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60%。两种组织均呈HPV18型阳性。结论子宫颈MANEC较为罕见,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表型,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一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按2003年WHO宫颈肿瘤分类标准观察5例宫颈鳞状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宫颈活组织和手术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的检测。结果: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肉眼子宫颈肥大、呈颗粒状、息肉样或菜花样新生物(4/5)。显微镜下未见明显挖空细胞,呈移行或鳞状细胞样分化,部分似有腺细胞样分化。组织形态学:肿瘤由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构成,乳头由多层异型鳞状及移行细胞样上皮覆盖。2例非浸润性,2例乳头间质浸润,1例子宫颈壁浸润;免疫组化显示P16和细胞角蛋(cytokeratin,CK)19和CK5/6均强阳性,CK7阳性强弱不等,1例CK20上皮表层灶状阳性,余为阴性;4例高危型HPV检测阳性。结论:鳞状移行细胞癌是兼有鳞状-移行细胞形态和一定腺样分化的非腺性乳头状鳞状细胞癌,它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具有向乳头间质和宫颈壁浸润、复发及转移的特点。鳞状移行细胞癌需与宫颈其他乳头状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子宫颈胃型腺癌(gastric-type endo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G-EAC)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G-EAC和5例非典型小叶状子宫颈腺体增生(atypical lobular endocervical glandular hyperplasia, ALEGH)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影像学表现,行HE、AB-PAS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年龄36~75岁,G-EAC和ALEGH平均年龄分别为52.7岁、47岁。7例高危型HPV检测阴性;5例临床表现为阴道排液;影像学皆提示多囊性病变。免疫表型:p16阴性/斑片状阳性(8/8),p53(ALEGH:野生型5/5;G-EAC:突变型1/3),CEA(ALEGH:0/5;G-EAC:2/3),MUC6(ALEGH:5/5;G-EAC:3/3),PAX2(ALEGH:4/5;G-EAC:0/3),DPC4(ALEGH:5/5;G-EAC:0/3),Ki-67热点区平均增殖指数(ALEGH:21%;G-EAC:36.7%),AB-PAS(ALEGH:玫红;G...  相似文献   

13.
非典型小叶状宫颈腺体增生作为非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依赖型宫颈原位腺癌的一种组织类型, 可能源于小叶状宫颈腺体增生和简单型胃型腺体化生。本文报道1例非HPV依赖型宫颈原位腺癌(非典型小叶状宫颈腺体增生), 临床表现为长期阴道排液, HPV阴性。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镜下见富腺细胞, 排列拥挤、重叠, 胞质丰富透亮、部分稠厚、个别略呈淡黄色, 核略大、可见嗜酸性小核仁, 判读为非典型腺细胞, 无具体指定, 其细胞块及宫颈管搔刮中黏液腺体胞质同步呈现免疫组织化学MUC6弥漫强阳性并特殊染色阿辛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玫红显色模式, 提示存在胃型分化腺体。全子宫标本中宫颈管近内口距表层4.5 mm间质见非典型小叶状宫颈腺体增生。免疫表型:Ki-67阳性指数约5%, DPC4弥漫强阳性, p53野生型模式, PAX2小叶状腺体阳性、非典型腺体弱阳性, p16阴性;MUC6、AB-PAS与细胞块表达模式一致。回顾其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 有助于宫颈胃型腺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与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 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褔建省肿瘤医院诊治的6例子宫颈ISM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均可见经典的ISMC形态,实性癌巢由胞质内黏液多少不等的复层上皮细胞组成,边界较圆钝,巢周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类似子宫颈产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转移灶与原发灶形态一致或癌巢较不规则。免疫表型:肿瘤细胞p16、CEA、CK7、CK8/18均阳性,ER、PR、PAX8和Syn均阴性,CK5/6、p40阴性或灶性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70%~80%。结论 子宫颈ISMC是新近命名的HPV相关的腺癌亚型,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预后较其它HPV相关腺癌差,识别子宫颈癌中ISMC成分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浅表子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superficial cervicalvaginal myofibroblastoma,SCVM)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预后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CVM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1岁。肿瘤均为单发,9例位于阴道或阴道穹窿,3例位于子宫颈。8例临床表现为阴道流液或不规则出血。眼观:肿块呈息肉样外观,表面光滑,切面有光泽,最大径0. 8~3. 6 cm(平均2. 7 cm)。镜检:肿瘤位于黏膜下,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但无包膜。肿瘤排列方式多样,4例呈网格状排列,细胞相对稀疏,间质呈黏液样或水肿样; 8例呈条束状、波浪状或杂乱排列,肿瘤细胞相对密集,细胞之间可见纤细、致密的胶原纤维。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12/12)、desmin(10/12)、ER(10/12)、PR(10/12)、CD34(9/12)和SMA(4/12)均阳性; S-100、EMA及CK(AE1/AE3)均阴性。12例随访4个月~6年(平均34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SCVM是一种发生于女性下生殖道的良性间叶性肿瘤,形态及免疫表型与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及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有重叠,特定的发病部位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通过表面扩散累及子宫内膜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通过表面扩散累及子宫内膜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子宫颈见隆起型肿物,子宫内膜局部见一菜花样肿物,余内膜均粗糙。镜检:子宫颈浸润性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沿表面扩散至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伴肉瘤样化生及子宫腺肌症。免疫表型:子宫颈肿物:p16、CK8/18、CK19和PTEN均(+),CD138表面癌细胞及原位癌细胞着色强,深部癌细胞着色弱或阴性。子宫内膜肿物:p16、CK19和PTEN均(+),CK8/18(局灶+),CD138表面癌细胞及原位癌细胞着色强,深部癌细胞着色弱或阴性。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CKpan、CK17和p63均(+),EMA(部分+),p53(散在+),CK7、ER和PR均(-),Ki-67增殖指数约70%;子宫内膜肉瘤样化生区:vimentin、CK17、p63均(+),CKpan(部分+),CD10、desmin、SMA、MyoD1和Myogenin均(-)。结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通过表面扩散累及子宫内膜较罕见,其扩散机制可能与基因改变和(或) CD138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颈产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intraepithelial lesion,SMIL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SMILE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特点,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4例SMILE均为女性,年龄32~49岁。病变组织在镜下均见异型增生的复层上皮细胞,核深染;可见明显的黏液细胞,胞质空泡状;核分裂象及凋亡小体常见。其中3例伴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或子宫颈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1例为单纯性SMILE。免疫表型:4例肿瘤细胞p16胞核与胞质阳性,CAM5. 2胞质弥漫阳性,2例IMP3阴性、2例IMP3阳性,4例p63、p40均为部分肿瘤巢基底部上皮细胞表达,Ki-67增殖指数20%~60%。2例获得细胞学随访,均未见复发;2例失访。结论 SMILE不同于HSIL或AIS,有其独立的病理组织学特征,需与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腺上皮病变及未成熟鳞状化生等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 GA-F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GA-FG的内镜、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2例患者分别为46岁女性和77岁男性,均伴有胃部胀满、嗳气,胃底腺息肉病史。内镜特征:2例均为表浅隆起型病变(0~Ⅱa),病变处黏膜颜色正常伴表面小血管充血,边界可见。镜下病变表面被覆无异型的胃小凹上皮,固有层腺体轻度异型增生,排列紊乱融合,由2种细胞构成:一种类似胃底腺主细胞,另一种类似壁细胞,以前者为主。病灶最大径分别为5 mm及2.5 mm,浸润黏膜下层(浸润深度分别为0.5 mm及0.4 mm),无间质反应及脉管侵犯。周围胃黏膜未见萎缩等异常,未查见幽门螺旋杆菌。免疫表型:异型腺体MUC6、pepsinogen-I弥漫(+),H~+/K~+-ATPase、p53散在(+),Ki-67增殖指数5%~10%,β-catenin胞膜/质(+)。结论 GA-FG是一种新的组织学类型胃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良好,但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罕见的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35岁,阴道、子宫颈及双侧卵巢多发性椭圆形肿物,切面灰白、灰红色,内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呈海绵状外观,质软,细腻。光镜下见子宫内膜样腺体弥漫散在分布,形状不规则,部分腺体囊性扩张。腺体间见增生的短梭形细胞,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细胞密集,无不典型性,核分裂象少见。病变局部见出血、退变及钙化。局部区域间质纤维化明显,可见呈簇的厚壁血管。免疫表型:间质细胞CD10和vimen-tin均弥漫(+),SMA(-),Ki-67增殖指数<2%,腺上皮细胞CK、上皮及间质细胞ER(+)。结论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非常罕见的变型,在临床、外科手术及病理诊断中极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需与Müllerian腺肉瘤及具有腺样分化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伴皮脂腺分化的腺样囊性癌和鳞癌构成的食管碰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伴皮脂腺分化的腺样囊性癌和鳞癌构成的发生在食管的碰撞瘤,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胃镜下见距门齿34~37cm处食管见一隆起型灰黄色肿物,组织学表现为双原发肿瘤,糜烂区为中分化鳞癌,浸润黏膜下层,周围可见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隆起型灰黄色肿物主要由3种不同组织构型区域融合构成。免疫表型:未分化基底样细胞CK8/18、CAM5. 2、p63、p40、GATA-3、S-100均(+),CK5/6、CK7均灶(+),AR、GCDFP-15、SMA均(-);腺样囊性癌样区域:腺上皮CK8/18、CAM5. 2、CK7均(+),基底细胞p63、p40、CK5/6、S-100、CD117均(+),SMA、AR、GCDFP-15、GATA-3均(-);皮脂腺分化区域:CK5/6、p40、GATA-3、EMA均(+),SMA灶(+); AR、GCDFP-15、vimentin、CD117、CD15均(-);鳞癌区域:p40、p63、CK5/6均(+)。随访56个月,患者无复发及转移。结论伴皮脂腺分化的腺样囊性癌和鳞癌构成的食管碰撞瘤临床罕见,需与基底细胞样鳞癌、黏液表皮样癌、腺鳞癌及MuiR-Torre综合征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