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告日月潭按蚊对间日疟原虫易感性的实验观察结果。以8例间日疟患者血离体感染8批日月潭按蚊,其中4批腺感染率达100%,阳性腺指数平均为3.73。原虫在蚊体内发育良好,在感染后第8天卵囊分化,第9天涎腺阳性,其发育速度和分化卵囊体积均和在微小按蚊体内者一致。说明该蚊对间日疟原虫具高度易感性。其自然感染率低主要是偏嗜畜血的习性所致。显然,该蚊在一定条件下可起重要传疟作用,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2.
3.
大劣按蚊人工感染恶性疟原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采用改进的人胎盘膜饲血法,以3例恶性疟患者离体肝素防凝血感染4批大劣按蚊,结果均感染成功,子孢子感染率1.7~64.0%,子孢子进腺时间为10~12天,高峰期在15~16天。 相似文献
4.
以食蟹猴疟原虫大劣按蚊为动物模型,观察大劣按蚊对疟原虫不同密度及雄雌配子体不同比例情况下的敏感性。结果显示:猴体内疟原虫配子体密度在不治疗情况下不断增高,但雄雌配子体的比例在不断变化,当雄雌配子体比例为1:2.2的情况下,大劣按蚊可获得较高的感染率,蚊胃卵囊感染率为95.5%,腺感染率为91.7%。 相似文献
5.
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 1936)是东南亚丛林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1954年在海南岛兴隆首次发现大劣按蚊的子孢子自然感染。1954~1957年在海南岛解剖该蚊1,437只,自然感染为2.2~6.2%。证实该蚊是海南岛丛林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50年代以来,在海南岛使用杀虫剂防制大劣按蚊进行了许多试验观察,现将主要结果摘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劣按蚊在高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大劣按蚊(海南株)在高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方法:分为4个组,即25±1℃(对照组)、30±1℃、33±1℃、36±1℃,每组设3个样本。结果:33±1℃是蚊卵孵育的致死高温条件;温度升高一定程度后,幼虫发育成熟时间提前,化蛹期时限延长,蛹发育质量低下;36±1℃是成蚊的致死高温条件。在高温条件下,成蚊存活时限明显缩短,但对吸血活动影响不大,而饱血蚊产卵量明显减少,甚至几乎不能产卵。在33±1℃时,LT50平均为1天,仅为25±1℃时LT50的11.1%。结论:高温对不同发育期蚊虫均有较大的影响,甚至是致死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室内空白对照组、单纯煤油灯组和含药煤油灯组大劣按蚊叮咬频率的比较,证实含有0.05%右旋丙烯菊酯的煤油灯对大劣按蚊具有明显的驱避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击倒和杀死作用。此外,对3组试验中大劣按蚊叮咬的时间分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9.
大劣按蚊腺阳性子孢子感染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劣按蚊腺阳性子孢子感染调查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思茅665000)周红宁卢勇荣朱国君盛次星李春富董利民勐腊县麻木树乡位于云南西南端,东经101°34,北纬21°30,海拔560m,年平均气温21.54℃,平均降雨量345mm,属于热带雨林气侯。... 相似文献
10.
11.
张绍武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3,(1)
本文通过作者等自身感染间日疟实验,经1979~1984年连续五年的观察,已分析出河南两种不同类型的间日疟原虫,即间日疟开封株和间日疟郑州株。开封株的潜伏期长短与所感染用于孢子阳性蚊只数有密切关系:用1~2只阳性蚊叮咬志愿者,以长潜伏期发病,为236~441d,平均为318.95±10.92d,治疗后经42~68d(平均为53.86±3.67d)出现第一次复发,复发率为58.3%,未见第二次复发;用5只以上阳性蚊叮咬志愿者,以短潜伏期发病,为11~18d,平均15.40±0.61d,治疗后经220~320d(平均为276.50±9.36d)出现第一次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治疗食蟹猴疟原虫复燃后感染大劣按蚊的情况。方法 用血传方法感染实验猴成功后,原虫密度适宜时(1%左右),供大劣按蚊吸血,吸血结束后结实验猴一次性肌注60mg青蒿琥酯(17.14mg/kg)。给药后第30天复燃,连续4天每天供一批大劣按蚊吸血,于蚊吸血后第9天解剖蚊胃,观察卵囊发育,计算蚊胃阳性率(阳性蚊数/解剖蚊数)、卵囊密度(每只阳性蚊胃所含卵囊数);第13天解剖涎腺,计算涎腺阳性率(阳性蚊数/解剖蚊数)和子孢子感染度。结果 复燃后第1—3天感染的3批大劣按蚊,有卵囊形成,但不能发育为子孢子进腺,第4天感染的按蚊,卵囊能正常发育为子孢子进腺。结论 原虫受到药物攻击后,受损残留原虫需经过十几个周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活力(包括增殖能力、感染性等),其感染性的恢复有时也可能会滞后于增殖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制大劣按蚊,控制疟疾传播的现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在海南山区和平镇贝湾管区设点,观察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制大劣按蚊及控制疟疾传播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点居民疟疾年带虫发病率在抗疟药物压力下降低,居民带虫率浸帐后较浸帐前高,但对大劣按蚊密度和季节高峰的出现未见影响,疟疾的传播未能阻断,似乎与人群夜间就寝前在村内活动密切相关,大劣按蚊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的问题亦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4.
<正> 我们于分离间日疟原虫郑州株的同时,又分离出封邱株间日疟原虫,其生物学特征与前者不同。该株病源主要来自封邱,实验用媒介按蚊为中华按蚊,志愿者系参加本项研究的工作人员。中华按蚊的感染仍采用羊膜饲血法离体感染,志愿者的自身感染系单只子孢子阳性蚊叮咬。志愿者无疟史,感染前血检疟原虫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均为阴性,居住区无疟疾新感染发生。感染后每天查血1次,直至发病治疗后原虫转阴为止, 相似文献
15.
<正> 间日疟在世界各地分布极广;在我国黄淮诸省普遍流行,危害严重。为了解我省长期使用磷酸氯喹治疗之后,间日疟是否产生抗性问题,给我省间日疟原虫虫株分类研究及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资料,我们在豫南遂平县车站乡疟疾流行病学监测站,于1981年6月至1984年6月,对来监测站就诊并经镜检确诊的间日疟患者,进行了氯喹敏感及抗性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4,(1)
笔者应用溴氰菊酯乳剂浸泡大网孔门窗帘,防制大劣按蚊和侵入屋内蚊虫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药帘剂量为25mga·i/m2,取得较满意的效果。门窗帘浸药后4个月,实验村的大劣按蚊密度平均下降71.2%,白天入房蚊虫密度平均下降94.9%。现场门窗帘取样测试,仿Hossain&curtis方法,浸药后140天,大劣按蚊的死亡率为92.4%,并可明显降低吸血率 相似文献
17.
以常用的体外吸血法,对2例人工接种大量子孢子、发病后未用抗疟药治疗的间日疟现症病例,每天在发作间歇期,取静脉血感染驯化的中华按蚊,直至原虫密度下降,病程自然结束为止。结果表明,间日疟病例在临床发作的第1天对按蚊即有感染性,感染高峰见于第8病日之前,自第9病日显著下降。高感染度的持续时间极短,1例为3天,另1例为4天,分别见于发病的第4~6天和第3~6天,相当于1.5~3个无性体裂体增殖周期,以后一直维持在很低水平,且无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在疟疾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科研工作中,凡需大量子孢子进行实验研究时,选择发作不超过3次、原虫血症较高的早期现症病例作为传染源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巴西的间日疟原虫伯氨喹啉抗性株傅伟忠黄亚铭1994年夏季,一名无疟疾免疫力的美国昆虫学家在巴西采集蚊子时感染了间日疟原虫(为间日疟-1型),尽管他当时已服用了盐酸甲氟喹(Lariam)进行预防。由于被野外的达林氏按蚊(A.darlingi)叮咬过,他... 相似文献
19.
PCR检测蚊体内间日疟原虫子孢子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间日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以Chclcx-100煮沸法制备DNA模板,采用PCR方法,间日疟原虫子孢子模板预期被扩增出17bp的DNA条带,并将该法与蚊虫解剖镜检检测子孢子方法相比较。结果:1只解剖镜检见有子孢子的大劣按蚊蚊体及1只解剖镜检阳性的大劣按蚊唾腺的模板,PCR均为阳性,被扩增出预期大小的DNA片段;以该技术检测经蚊体解剖镜未发现疟原虫子孢子的98只按蚊,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该检测体系灵敏、特异,对于蚊体内间日疟原虫子孢子感染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河南嗜人按蚊对疟原虫的自然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我省在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的流行仍较为严重 ,在局部村还不断出现暴发流行。为了探讨嗜人按蚊的传疟作用 ,根据“我国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对策研究计划的内容要求 ,我们于 1999年 7月~ 8月在信阳平桥区洋河乡二十里河村开展了此项调查工作 ,现报告如下∶1 观察区概况观察村位于北纬 32°14’ ,东经 10 4°15’ ,属丘陵区。地势西南高 ,东北低 ,中部有一条小河穿过 ,但地表积水主要在稻田和村内的 387个雨水聚集的池塘。全村有 2 7个自然村、3895人 ,分布于 15平方公里范围内。水田和坡地约各占一半。观察村仅有间日疟流行 ,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