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欧堡Daytona 200度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和三面镜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的结果,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111例(111眼),术前均进行自然瞳孔下欧堡Daytona 200度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检查和散瞳后三面镜检查,记录术中和术前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两种检查方法裂孔检出率的Kappa值为0.447,一致性中等。两种检查方法检出不同类型的视网膜裂孔的数量存在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圆孔,其他类型裂孔的遗漏相对较少。 结论 欧堡200度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术前检查效果与三面镜检查一致性中等,可能会遗漏较周边的视网膜裂孔和黄斑裂孔,尤其是周边视网膜的圆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视网膜光凝(RP)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行RP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的79例(79眼)PD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视力改善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视力提高61眼(77.22%),视力不变15眼(18.99%),下降3眼(3.80%).玻璃体切除术后1个月内有2眼发生眼压升高超过30 mmHg,1眼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1眼出现视网膜脱离; 3个月内有2例出现玻璃体再出血; 12个月内有2眼发生硅油乳化继发青光眼.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造影能够有效治疗RP,既能避免过度光凝,又能防止光凝不足,在提高患者视力的同时,可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25+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2例(52眼),治疗组(n=26)行25+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照组(n=26)行23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视力、眼压、并发症和视网膜复位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手术时间缩短(P<0.05);术后3 d及术后7 d,两组患者眼压较术前均升高,最佳矫正视力的最小分辨角对数均降低(P<0.05);术中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5.38%)低于对照组(42.31%)(P<0.05);术后治疗组低眼压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30.77%)(P<0.05);治疗组视网膜复位率(92.31%)与对照组(88.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5+与23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相当,但25+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能有效减少术中并发症及术后低眼压的发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的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32例32眼。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间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术前视力(BCVA, LogMAR)1.4(0.2-1.7),术后1周平均视力0.83±0.35,末次随访平均视力0.52±0.34,术前与术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 Whitney U 检验,P<0.05),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前平均眼压(15.15±3.04)mmHg,术后1周平均眼压(17.75±2.7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眼压较术前眼压升高。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5.20±1.81 mmHg,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2例患者视网膜全部复位,复位率100%。3例患者发生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2例患者晶体发生羽毛状混浊,均恢复正常。 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成功率高,可以作为治疗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810nm激光治疗周边局限浅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810nm激光治疗34例(34眼)周边局限浅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访1年,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激光治疗后,治愈32眼;无效2眼,另行巩膜外垫压术;3眼出现激光斑旁新裂孔,补充激光治疗后未出现新裂孔。随访期间均未复发。结论 使用810nm激光治疗周边浅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25+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S)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效果。 方法 选取行25+微创VRS患者88例(88眼),分为治疗组(n=44)和对照组(n=44)。治疗组术前3~5 d予以IVR治疗后行25+微创VRS;对照组仅行25+微创VRS。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电凝次数、医源性裂孔发生率、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BCVA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两组患者眼压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患者玻璃体积血发生率、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行25+微创VRS联合IVR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医源性裂孔和玻璃体出血发生率,降低硅油填充率,有助于PDR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节段性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节段性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对16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间接检眼镜下行视网膜裂孔精确定位,行孔周冷凝、放液、巩膜外加压手术。试验组为不联合巩膜环扎组,共89 例(93 眼);对照组为联合巩膜环扎组,共74 例(76 眼)。术后随访6~9 个月。结果 ①试验组视网膜复位89眼,对照组视网膜复位72眼;②视网膜复位者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试验组提高82 眼,对照组提高64 眼。结论 节段性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简化了手术操作,视力预后较好,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格栅样光凝治疗囊样黄斑水肿的有效性。 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临床试验比较,对确诊为囊样黄斑水肿的患者14例14眼,经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2 mg并行格栅样光凝治疗。对照组为资料齐全并随访时间>6个月的既往病例16例(16眼)。治疗后3、6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与治疗前视力相比,两组在治疗后3、6个月视力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对照组=11.4,F试验组=16.3, P<0.01),试验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与对照组相应时间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治疗前=0.122,t治疗3月=1.11,t治疗6月=0.79,P≥0.05)。与治疗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相比,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有所下降(F对照组=5.77,F试验组=7.29,P<0.01),试验组治疗前CMT与对照组相应时间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治疗前=0.288,P>0.05),试验组治疗后3、6个月CMT与对照组相应时间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治疗3月=1.702,t治疗6月=1.92,P<0.05)。试验组术后4眼(28%)眼压升高。 结论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格栅样光凝治疗能有效降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但必须警惕高眼压及青光眼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5例(28眼)虹膜新生血管生长原因,探讨消除虹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期间临床发现虹膜新生血管的患者25例(28眼)眼部相关检查资料,记录治疗方法及病情变化,分析虹膜新生血管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效果。 结果 25例(28眼)治疗前裂隙灯下均可见虹膜新生血管;17例(20眼,71.4%)存在视网膜缺血表现,包括FFA可见视网膜新生血管或大片非灌注区,或存在大量的玻璃体积血及纤维血管增殖膜;8例(8眼,28.6%)缺乏视网膜缺血相关表现。治疗后3个月,FFA显示25例(28眼)均未见视网膜新生血管;20例(23眼,82.1%)虹膜新生血管消退,5例(5眼,17.9%)虹膜新生血管未完全消退。 结论 眼前部缺血也是虹膜新生血管发生的原因之一;全视网膜光凝术是针对视网膜缺血的治疗手段,不能消除全部的虹膜新生血管,抗VEGF药物注射对虹膜新生血管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视网膜脱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采用药物液化和机械液化相结合的方法,将20只Albino兔的玻璃体快速液化,然后用高速液流将视网膜冲破形成视网膜裂孔.结果37只眼成功的建立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结论此法可以快速有效的建立视网膜脱离模型,有助于临床研究视网膜脱离的发病机理、影响因素、治疗方法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577nm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后眼前段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和定量分析23例(39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接受577nm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前、术后0.5h及术后第1、3、7天时前房深度、睫状体及前段脉络膜的改变.结果 术后第1天检查时31眼(79.5%)睫状体和前段脉络膜同时发生脱离,4眼(10.3%)发生单纯睫状体或脉络膜前段脱离.35眼的睫状体脉络膜渗出均在光凝术后7d内吸收.与术前比较,光凝术后前房轻度变浅.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接受577 nm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后反应较轻,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12.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临床治疗42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的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42眼进行药物、激光及手术综合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无环鸟苷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或就诊时已有严重玻璃体混浊或已并发视网膜脱离患者,及时行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随访6~24个月,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42眼炎症均得到有效控制,单眼发病患者对侧眼未出现发病。37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23眼视力≥0.1,最好视力为0.8。40眼视网膜完全复位,部分复位1眼。结论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是一种严重致盲性眼病,早期易被误诊,视网膜脱离是其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早期足量的抗病毒、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以及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填充硅油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患者共21例(21眼)纳入研究。在非接触式广角镜下,患者均行闭合式玻璃体手术及硅油填充,部分患者联合晶状体手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眼压变化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率等情况。结果 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5眼(71.5%),多次手术最终视网膜复位19眼(90.5%)。最终视力>0.1者7眼(33.3%),手术后视力提高者共17眼(80.9%) 。术前眼压平均6.1mmHg,术后眼压平均14.8mmHg,术后眼压明显改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处理得当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单纯巩膜外加压+冷凝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45例14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结果 138例138眼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成功率95.2%。失败7眼,其中6眼再次手术后复位,另1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第1天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102眼(70.3%),30眼术后2~3?d完全吸收,4眼术后3~7?d吸收,2眼术后15?d以后吸收。随访3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 在双目间接眼底镜下实施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是治疗绝大部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有严重活动性的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前眼内注射Bevacizumab(Avasti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对照研究。入选标准: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1)牵引性视网膜脱离;(2)牵引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玻璃体积血。排除标准:(1)曾患有血管栓塞性疾病(如脑梗塞);(2)曾行玻璃体切除术。所有患眼均在行玻璃体切除术前7天接受眼内注药术,向玻璃体腔内注射2.5mg(0.1mL)Bevacizumab(Avastin)。主要观察指标是手术并发症的变化,如术中出血情况的变化、剥膜的难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的改变等;术后早期主要观察眼内出血、纤维蛋白渗出和虹膜红变发生情况;其次是术后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及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结果 30例(34眼)31~79岁患有严重活动性的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入选。术中发现所有患眼眼内新生血管膜明显萎缩,术中剥膜时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相对缩短,硅油使用频率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亦明显减少。所有患者最后一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好于术前(P<0.01),并且视网膜均解剖复位。结论 对于严重活动期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前眼内注射Bevacizumab(Avastin)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新生血管和术中出血。但该药物手术前使用的最佳时间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评价冷冻疗法治疗Coats病的作用。方法 对3期的Coats病患者10例11眼行冷冻治疗,观察其视力、视网膜异常血管破坏、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全部病例的病变血管均遭破坏,视网膜脱离复位,视力明显提高。结论 视网膜冷冻疗法对于3期的Coats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FFA、OCT检查确诊为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42例(42眼),经球旁注射曲安奈德及倍频YAG532激光机进行早期视网膜激光光凝,光凝术后1、3、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FF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治疗后6个月视力增加37例,不变4例,减退1例。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0.3者11例,治疗后23例。治疗前CMT为(561±104)μm,治疗后6个月为(349±9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球周注射曲安奈德后1、3、6个月分别有2、6、1眼眼压增高,滴用降眼压药水后均能控制。结论 早期激光联合球周注射曲安奈德可安全有效地治疗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