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河南省信阳市嗜人按蚊传疟作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调查嗜人按蚊的传疟作用 ,为嗜人按蚊分布区媒介监测和制订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在河南省信阳市二十里河村选择 5个自然村作为观察点 ,采用寄生虫学和昆虫学方法进行调查 ,估算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和临界叮人率。 结果  1999年 7~ 8月 ,居民带虫发病率为 7.4% ,原虫率为 2 .0 % ,IFAT抗体阳性率为 8.4%。嗜人按蚊密度组成在人房内占优势 ,平均叮人率为 4.9388/(人 /夜 ) ,人血指数为 0 .785 7,媒介能量为 5 .5 2 96 ,是中华按蚊的 6 .2倍。嗜人按蚊临界叮人率为 0 .2 40 7(人 /夜 ) ,而实际叮人率是它的 2 0倍。结论 嗜人按蚊是当地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提示临界叮人率在媒介监测中具有应用的意义。目的 调查嗜人按蚊的传疟作用 ,为嗜人按蚊分布区媒介监测和制订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在河南省信阳市二十里河村选择 5个自然村作为观察点 ,采用寄生虫学和昆虫学方法进行调查 ,估算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和临界叮人率。 结果  1999年 7~ 8月 ,居民带虫发病率为 7.4% ,原虫率为 2 .0 % ,IFAT抗体阳性率为 8.4%。嗜人按蚊密度组成在人房内占优势 ,平均叮人率为 4.9388/ (人 /夜 ) ,人血指数为 0 .785 7,媒介能量为 5 .5 2 96 ,是中华按蚊的 6 .2倍。嗜人按蚊临界叮人率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嗜血习性和传疟作用 ,为探索经济有效的疟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血检阳性病人计算发病率。人工诱饵法观察通宵叮人率。半通宵叮人率与晨间蚊帐按蚊密度之和计算睡前睡后叮人率 ,捕获新吸血按蚊 ,制成滤纸血膜送上海寄研所测定嗜血习性 ,解剖卵巢观察经产蚊比率。结果 1 .嗜人按蚊通宵叮人率平均为 3只 /人·夜 ,中华按蚊为 3 3只 /人·夜 ;睡前睡后叮人率平均分别为 2 .2 8只 /人·夜 ,4.43只 /人·夜 ,与 1 982调查比较 ,下降显著。2 .嗜人按蚊分布区 95 .0 9%的疟疾病人由嗜人按蚊传播 ,4.91 %由中华按蚊传播 ,嗜人按蚊传疟作用相当于中华按蚊的 2 0倍。 3 .嗜人按蚊媒介能量为 0 .0 75 2 ,中华按蚊为0 .0 0 60 ,基本繁殖率 <1 ;临界叮人率大于实际值。结论灭蚊、防蚊和及时治疗病人是防治疟疾的两大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和潜势,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科学的评价指标。方法选取湖北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较高的随州市府河镇严家畈村为调查点,于2001年7~8月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和吸血趋性,调查人群疟疾发病率、原虫率以及疟疾患者发病至接受治疗的平均间隔期,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阈值。结果嗜人按蚊趋吸人血的比例为92.6%(63/68),在人房的构成比为91.5%(97/106),人血指数是中华按蚊的12.5倍(0.50/0.04),媒介能量是中华按蚊的6.5倍(0.9448/0.1449),实际叮人率是其临界叮人率(0.2823)的3.5倍(0.98916/0.2823)。疟疾发病率为0.65%(12/1844),小学生原虫率为0.51%(1/198)。结论湖北省试点嗜人按蚊的实际叮人率需要降低71.5%,当地由嗜人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将被阻断。  相似文献   

4.
对乐山地区5个马来丝虫病流行村调查的结果表明,雷氏按蚊嗜人亚种的叮人率、人血指数和媒介能量分别比中华按蚊高0.7、5.1和10.6倍,对马来丝虫的自然感染率,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证明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为当地马来丝虫病的主要媒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双流中华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和潜势,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科学评价指标.方法 选取蚊密度较高的3个村为调查点,其中坝区2个、浅丘1个,于2011-07/09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阈值.结果 双流县中华按蚊的人血指数是0.05,实际叮人率为1.93,中华按蚊的媒介能量分别是0.015 0(恶)、0.018 3(间),中华按蚊的临界叮人率分别是12.838 4(恶)和10.553 5(间).结论 双流县按蚊的实际叮人率低于其传播疟疾的临界叮人率,说明由中华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河南省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疟疾暴发流行程度及原因.方法在信阳市二十里河村选择5个居民组,运用寄生虫学与昆虫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1999年7、8两个月居民带虫发病率为7.37%,6月小学生原虫率和疟疾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和8.40%,1998年居民疟史率为16.72%;仅捕获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前者7、8月份平均叮人率4.82,后者为6.77;人血指数前者为0.7857,后者为0.1519;腺子孢子率前者为0.08%,后者为0;媒介能量前者为5.5296,后者为0.8924,前者是后者的6.2倍.结论嗜人按蚊为当地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该蚊的种群数量增加是疟疾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疟疾暴发流行调查报告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索河南省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疟疾暴发流行程度及原因。方法 在信阳市二十里河村选择5个居民组,运用寄生虫学与昆虫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1999年7、8两个月居民带虫发病率为7.37%,6月小学生原虫率和疟疾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和8.40%,1998年居民疟史率为16.72%;仅捕获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前者7、8月份平均叮人率4.82,后者为6.77,人血指数前者为0.7857,后者为0.1519;腺子孢子前者为0.08%,后者为0;媒介能量前者为5.5296,后者为0.8924,前者是后者的6.2倍。结论 嗜人按蚊为当地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该蚊的种群数量增加是疟疾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原嗜人按蚊密度较高的将乐县会石村监测媒介,监测中仅捕获到中华按蚊;6~10月份人饵平均叮人率为0.90只/人.夜;人房搜捕法平均叮人率为1.01只/人.夜;中华按蚊趋吸人、牛血率分别为0.57%和99.43%;经产蚊比率为50.74%。  相似文献   

9.
自1985年开始连年在河南固始、淮滨、商城、潢川四县实施大面积二二三室内滞留喷洒防制嗜人按蚊控制恶性疟的流行。为考核其防治效果,监测按蚊数量及疟疾发病动态,我们于1987年以淮滨县张庄乡为观察点,进行按蚊密度、叮人率、发热病人血检及人群带虫率等项的调查。蚊媒考核和疟原虫调查,6~10月份每句调查一次。室外人帐通宵诱蚊观察,共诱捕按蚊54只,平均叮人率为3.9只/人·夜;入帐内按蚊密度平均为0.07只/帐;晚间牛体捕蚊1h共捕按蚊1763只。上述三项调查捕蚊,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张庄乡监测范围7790人,6~10月份共血检发热病人1520人,血检率为19.5%,间日疟原虫阳性4人,年带虫发病率为0.05%,未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嗜人按蚊的吸血习性。方法 以人、畜帐诱捕法 ,调查广东省珠海市横琴岛 (北纬 2 2°0 5′)和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 (北纬 4 2°30′)嗜人按蚊趋吸人、牛血习性 ;以平均每人 (或每头牛 )每夜诱获蚊数计算叮咬率 ,根据平均人、牛叮咬率和当地实际人、畜宿主数加权法估算嗜人按蚊人血指数 ;应用牛帐诱捕法观察嗜人按蚊夜间吸血活动节律。结果 嗜人按蚊是珠海市横琴岛和沈阳市法库县的优势蚊种 ,分别占全部捕获按蚊数的 81.78%和 99.96 %。珠海市横琴岛嗜人按蚊趋吸人、牛血率分别为 2 6 .4 5 %和 73.5 5 % ,其中深井观察点估算嗜人按蚊人血指数为 0 .6 17,三叠泉渡假区观察点无家畜 ,嗜人按蚊的人血指数为 1.0。沈阳市法库县嗜人按蚊趋吸人、牛血率分别为 0 .86 %和 99.14 % ,估算人血指数为0 .0 5 6。两地嗜人按蚊均于傍晚为吸血活动高峰 ,珠海市横琴岛 19.0 0 - 2 0 .0 0时占全部诱获蚊的 4 1.75 % ,2 3.0 0 - 2 4 .0 0时占 6 .5 3% ;沈阳市法库县 2 0 .0 0 - 2 1.0 0时占全部诱获蚊的 4 9.2 5 % ,2 3.0 0~ 2 4 .0 0时仅占 4 .92 %。结论 珠海市横琴岛和沈阳市法库县嗜人按蚊偏嗜牛血 ,吸血活动高峰出现于傍晚 ,明显不同于我国北纬 2 5°~ 33°地区文献报导的嗜人按蚊 ,后者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河南省1990~2005年疟疾流行情况,评价疟疾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方法 收集河南省1990~2005年疟疾流行、防治措施、防治效果及媒介监测、发热病人血检、血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6年间河南省共进行传播休止期治疗80.27万人次,流行季节服药治疗76.43万人次,治疗疟疾现症病人和疑似病人43 891人次。1990~1992年和1996~1999年共用杀虫剂处理蚊帐133.28万顶,保护人群199.93万人次。发热病人血检1 121.61万人次,阳性率为0.10%(11 213/1 121.61),占全部报告病例的29.01%。1990~2000年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34 846人次,阳性率为3.30%(1 149/34 846)。1993~1999年调查当地居民71 234人次,带虫率为0.40%(286/71 234)。河南省主要的疟疾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叮人习性分别为0.060 8和0.314 3,媒介能量嗜人按蚊是中华按蚊的22.4倍。1990~2005年全省共报告疟疾病例38 654例,平均年发病率为2.62/10万,其中1992年发病318例,当年发病率为0.37/10万,为历史最低点。70.05%(27 076/38 654)的病例分布在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共存的复合媒介地区。 结论 河南省疟疾防治措施得当,有效控制疟疾发病,但部分地区疫情不稳定,局部暴发点不断出现,疟疾控制工作仍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广东省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 方法 采用按蚊密度调查方法和生态习性调查方法在广东疟疾流行区进行传疟媒介普查。 结果 广东有 12个县 (市 )发现嗜人按蚊 ,嗜吸人血 ,兼吸牛血 ;9~10月份为密度高峰 ,与疟疾发病高峰相一致。全省绝大多数县发现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的分布 ,三者均主吸牛血 ,兼吸人血。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嗜人按蚊为 0 .35 %~ 0 .5 4 %,中华按蚊为 0 .15 %~ 0 .93%,微小按蚊为 0 .2 3%~5 .94 %,日月潭按蚊为 0 .0 5 %。 结论 在广东确认自然界有传疟作用的有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 ,其中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是当前广东省疟疾流行的重要媒介 ,中华按蚊是疟疾传播中起次要作用的媒介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流行间日疟,主要传疟媒介为嗜人按蚊,其分布区疟疾病例占全省疟疾总数的90%以上。疟疾波动与嗜人按蚊在人房的密度、比例、叮人率升降密切相关。1984年以前,全省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值,以后则高于全国平均值,近年来发病率居全国之首,既与嗜人按蚊分布广,又与抗疟措施落实差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和选择更经济、有效的适合目前嗜人按蚊分布区控制疟疾暴发流行的防治措施以及在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后疟疾疫点的控制和监测措施。 方法 采用现场试点研究方法对不同疟疾控制和监测措施进行费用 -效果评价和分析。 结果 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措施的王店乡的报告发病率、血检阳性率和年带虫发病率均显著低于采用单一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桂五镇 ,嗜人按蚊密度和中华按蚊密度也明显低于桂五镇 ;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和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泡蚊帐加畜舍喷洒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疟疾局部暴发流行均可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但前者费用仅为后者费用的 5 5 %。在暴发点和局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 ,继续进行疟疾监测并对疫点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与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的综合措施的防治效果相似 ,但前者所需费用则明显低于后者。 结论 媒介控制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局部暴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较经济、有效。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 ,传染源的监测和及时控制则成为疟疾防治的重点。对疫点仅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较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随州市主要传疟媒介现状,为开展疟疾媒介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随州市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年代蚊媒密度及种群变化。结果 1985–1996年,随州市共有18个乡(镇)同时存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且嗜人按蚊占所有按蚊平均比例为52.3%;有26个乡(镇)仅存在中华按蚊。2003–2004年,嗜人按蚊仍分布在原有的18个乡(镇),其占所有按蚊的比例分别为47.0%和38.1%。2005年后再未发现嗜人按蚊,但中华按蚊密度呈上升趋势。结论 随州市嗜人按蚊种群逐渐消失,中华按蚊已成为当地主要按蚊种群,在合适条件下其仍可作为疟疾传播媒介。仍需加强对媒介按蚊的监测和防控,以巩固已取得的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后期流行病学特点和简化疟疾监测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广东省有嗜人按蚊分布的 12个市、县作为观察点。每个市、县重点抓“三热”病人血检、现症病人根治和媒介按蚊监测。对输入性病例疫点不作任何处理 ,只进行现症病人根治 ;对原发和输入继发病例除现症病人根治外 ,病人家属需进行假定性治疗。结果 广东省 12个嗜人按蚊分布区的市、县 ,4年居民平均血检率为 0 .5 4 % ,疟原虫平均阳性率为 0 .35 % ,血检数量虽然由人口总数的 5 %减少至 0 .5 4 % ,但每年疟疾年发病率都是稳中有降 ,没有暴发流行点出现。广东省嗜人按蚊吸血习性通过加权校正 ,吸人血比例为 6 8.2 % ,吸牛血比例为 31.8%。 4年所发现的 16 78例疟疾病例均呈散发性 ,平均每个疫点仅 1.14个 ,各病例之间无必然联系。 结论 在广东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后期 ,疟疾的监测方法完全可以简化为只进行“三热”病人血检和现症病人根治。血检数量为人口总数的 0 .5 %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三峡大坝建成前影响疟疾流行的相关因素分析与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掌握疟疾疫情和按蚊密度动态以及影响疟疾流行的相关因素,为今后库区疟疾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三峡库区与疟疾流行的相关资料、建国后疟疾流行概况、媒介种群及分布等资料。1999年建立三峡库区疟疾监测点,监测疟疾疫情和按蚊种群、密度变化动态。结果三峡库区历史上曾有间日疟和恶性疟流行,20世纪60年代后无恶性疟发生,建国后发生过4次大流行,20世纪80年代末控制流行。传疟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监测结果显示,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控制在1/万以下;发热病人血检和儿童IFAT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传疟媒介只有中华按蚊,5~9月叮人率在1~9.6只/人·夜之间,牛房密度在9~326只/小时人工之间。结论三峡水库蓄水前,传染源存在,媒介广泛分布,水库建成蓄水后,流速减缓、水面增宽、消落带积水均为按蚊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展监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