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脉证征象进行比较推测,分析《伤寒论》中病机比较推测的思辨方式。[方法] 通过对《伤寒论》原文进行客观全面的探析,包括根据治疗之后药效反应、相似之中有不相似之症、应出现之脉症未出现和不应出现之脉症出现、大小便症状表现、小便利否、厥热的程度和时间,以及阴性脉证推测病机等,对《伤寒论》中病机比较推测的思辨理论进行详细阐释。[结果] 《伤寒论》中非常重视病机阐释,其原文中便有丰富的病机比较推测的语言文字描述。另外,张仲景认识病机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其治疗之后的药效反应、脉症推理、二便合参、药物试探、厥热变化及阴性脉证等多方面比较推测病机的思辨理论颇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结论] 对《伤寒论》中病机比较的推测思辨理论进行详细阐释,对于《伤寒论》病机理论和中医学辨证理论的研究应用,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经》胀病的理论内涵与辨证论治思想,阐述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方法]对《内经》胀病病名、病因病机、病症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等进行较全面整理论述。[结果]《内经》对胀病已有专门论述,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外邪侵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病理产物积聚、脏腑亏虚等;根据其临床表现,胀病可分为五脏六腑胀和肤胀、水胀与臌胀;《内经》对胀病的治疗提倡以针刺治疗为主,兼用刺络放血,也用单方药物。[结论]《内经》已构建了胀病理论的基本框架,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其理论内涵与辨证论治思想,对临床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是《内经》有关五脏病机的论述之一,多种疮疡及与之相关的痛、痒,大都因血脉不通,气血凝滞所致,心主血脉,故属于心.在男科临床上应用该病机理论从疮疡论治热淋(非淋菌性尿道炎)、子痈(急性睾丸炎)和慢性前列腺炎,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略论中医辨病论治的重要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 辨病论治源远流长纵观中医学术发展史,辨病早于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才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内经》是公认的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除基本理论外,涉及的病名就有300多个,其中专论临床各种疾病,并把各种疾病分门别类冠于不同篇名的就有“寒热病”、“水肿”、“热病”等,并分  相似文献   

5.
脉痹从瘀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脉痹的临床表现,阐明其病位在脉,其病机主要在于瘀阻不通,强调从瘀论治,以活血通脉为治疗大法,结合辨证进行治疗,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归纳《金匮要略》中肿瘤相关的诊治内容,以利将经典更好地指导现代临床。[方法]梳理《金匮要略》一书中肿瘤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从症论治等方面的论述,并结合临床各家之言,分析总结各医家的临床经验。[结果]《金匮要略》并未设有肿瘤专篇,对于肿瘤的认识亦未形成体系,但书中各篇可见不少肿瘤病临床症状的相关描述,其脉、症等涉及不同部位的肿瘤,肺部、胃部及妇科肿瘤症状均有所提及。[结论]《金匮要略》注重辨病辨证结合,对肿瘤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有一定的认识,其分证论治、从症而治思想对中医治疗肿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读中医经典对于现代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需要进一步重视与挖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内经》脉时合参思想和经验,以期更全面地学习中医学脉学理论,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撷选《内经》相关原文,对脉诊理论中的时间因素做简要分析,探讨昼夜、月相、季节等时间因素对脉象的影响,总结《内经》脉时合参思辨方法。[结果]昼夜、月相、季节等时间因素与脉象关系密切,自然界的阴阳消长等具有明显的时间性,人体脉象与其相适应。脉时合参不仅可以知晓脉象随昼夜、月相、季节等的生理变化,还可根据脉、脏、时的关联准确判定病位,通过脉逆四时与否细测病情轻重,依据脉象随病情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预判病势预后,以及因时制宜指导临床治疗。[结论]《内经》脉时合参思想,内容丰富,在临床中运用广泛,蕴涵着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和中医学哲学思辨方法,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辩证论治奔豚气病3例的体会中医系楚更五承德市中医院李平关键词奔豚气,辨证论治奔豚气病是中医特有的病名。《金匮要略》对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有具体论述,并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后世医家也多有论述,但现在临床较少有人使用此病名辨证施治。笔者几年来按仲景所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俞震《古今医案按》按语中的脉学特点及思想,从而丰富中医脉诊的理论体系,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借鉴。 [方法] 以《古今医案按》中530余条按语及部分医案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医经典著作中相关论述,对俞氏按语中的脉学特色进行分析。 [结果] 分析认为,由于时代背景及师承缘故,俞氏辨证以脉诊为中心;根据脉象与药物的规律凭脉用药,同一患者脉象相同则病机未变,症同而脉不同考虑同病异治,若患者无证可辨时,脉诊为用药的可靠根据;判断预后方面,俞氏依据脉象转变评估病情顺逆;同时利用经络循行解释脉象变化,揭示脉象具有时间关联性。 [结论] 《古今医案按》按语中包含了丰富的俞氏脉学思想,为脉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范例,值得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学习新安医家汪机《石山医案》所载医案全篇,总结其临床治疗内科杂病的辨证用药特色,祈为现代中医学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新视角。[方法]以《石山医案》案例为本,结合《神农本草经》、《内经》、《脾胃论》、《脉决刊误集》等相关论述与汪机"营卫论"思想,剖析汪氏医案,仔细分析其病因病机,探究其临床治病辨证特色和用药经验。[结果]汪氏精钻诸家医学经典,取各家之长,并独成一脉。其临证辨治特点为:虚疟治脾,人参扶正祛邪;善于辨证,尤为重视脉诊;阴血亏虚,参芪益气养血;阴虚血热,滋肾水制妄火;阴血亏虚,亦可助阳生阴;药需对症,临床辨析明之等。[结论]《石山医案》为汪氏朝究暮绎、废寝忘食之作,蕴含汪氏多年行医治病经验,对现代临床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望后学者能勤读经典,深入挖掘相关医案,拓展中医辨病治病思维,更好服务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李七一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法]分别从李七一教授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等方面论述李七一教授治疗经验,并以案例佐证。[结果]李七一教授认为本病病机多为"气阴两虚、痰瘀痹阻",提倡治疗宜辨证辨病结合,标本兼顾。临证常以自拟冠心平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并取得比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李七一教授采用标本兼顾,通痹补虚并施的综合疗法,补气阴、祛痰瘀,显著改善了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延缓了冠心病病程的进展,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中医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察势观风”是刘咸炘先生提出的历史观。本文用以分析中医史上的继承与创新,以明确二者在当前历史环境下的关系。[方法]以“察势观风”的历史观分析中医史上经典创新案例的发生渊源,同时在回顾当前对中医继承与创新关系争论的基础上,分析继承与创新在当前历史环境下的关系。[结果]创新都是在深入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与“时风”相激摩而形成的。医家所受时风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则创新之内容亦自不同。[结论]无谓将创新作为“目的”或“要求”特别地强加于中医。当面对新问题时,医家在深入传承经典基础上,受时风所熏,则创新自出。  相似文献   

13.
从《金匮要略》探讨冠心病的证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病因是以正气亏虚为主,尤以心、肾、脾三脏的阳气不足为发病的内在因素;在本虚的基础上,实邪干犯,尤其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寒饮、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痹阻胸阳、影响心脉运行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故其病证以本虚标实为特点。在治疗方面,重在辨清标本缓急:标实证要宣通祛邪,除参考运用胸痹心痛篇的治法方药外,特提出肝着、痰饮、瘀血等病证的方药亦可选用;对本虚证的治疗,认为可从《金匮要略》虚劳病篇及其有关内容进行辨证论治,要以补虚为主,或兼以祛邪;对虚实错杂症,应扶正祛邪并施,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4.
基于西医学的认知,脑具有感觉、思维、记忆、调控躯体及内脏活动等功能,为人体神机之主。然而《黄帝内经》却明确提出"心主神明",现学界多认为其为哲学模式思维推演下的结果。本团队通过梳理相关内容,发现《黄帝内经》对脑的解剖位置、组织特征以及主司神明的功能已有清晰的认识,而部分篇章之所以将神归属于心,是源于古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气血的充盈及通畅与否对脑功能影响较大,基于解剖学心主血脉的认识,即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对气血是否通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将神配属于心,心主血脉为心主神明的理论基础。客观阐释"心主神明"的临床内涵,对于治疗"神"的病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中所传承的养生经典是现代养生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黄帝内经》把养生放在首要位置,强调防重于治。《黄帝内经》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说明“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的道理。养生不是一时,养生应贯穿从出生到老年的全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应分胎儿养生、小儿养生、青壮年养生及中老年养生等,从而分别研究其养生之道,以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仲景保胃气思想及其在《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中的运用。[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的文献研究方法,研究总结仲景保胃气思想,及其在《金匮要略》妇人病治疗大法中的运用。[结果]仲景在治法用药、治疗禁忌、煎药服药、转归预后等疾病治疗的每一个环节都注意顾护胃气。在《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实夹杂则补泻兼施治疗大法方面,仲景补则以养胃气,泻时不忘固护胃气,补泻兼施以和胃气,均体现保胃气思想的运用。[结论]仲景非常重视保护胃气,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衍生出保胃气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进行疾病的诊疗施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挖掘《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美容思想,为现代针灸美容临床提供指导。[方法]研读《内经》并整理与针灸美容相关内容,从《素问》中的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学说与《灵枢》中的经络学说、针刺原则、古典针刺法等角度入手,探讨《内经》在理法方穴术各个方面对针灸美容临床的指导。[结果]《内经》整体美容观中蕴含了以五脏为基础的表里统一美容观和以经络与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的形神统一美容观,其为针灸美容的辨证施治、取经用穴提供了理论指导,使针灸美容成为一种调内养外的健康自然美容法。《灵枢》则指导针灸美容要明确病位深浅、选择合适的针具、应用适宜的针刺手法,使针灸美容在整体调治的同时兼具局部美容的效果。此外,从古典针刺法中五刺、九刺、十二刺总结而来的“刺皮三法、刺肉之法、刺脉之法、刺筋之法”等在现代也有新的发展,丰富了针灸美容的方式。[结论]《内经》的整体美容观在理论层面为针灸美容奠定了基础,《灵枢》的刺法在操作层面为针灸美容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内经》消瘅之病的证治特点。[方法]以精究病源、深探方论、解析药说的方法并结合相关原文,从消瘅的病名机释、证治分型、病变机联等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并作医案举例。[结果]消瘅之病,是因五脏气血衰少、津液消灼而成,易现喘息短气、手足清冷、皮肤消薄、肌肉消瘦等象。在治疗上,偏元阴不足,虚阳外发外走,而见性情刚强、烦躁多怒、胸闷不舒、高横眉瞪眼等证者,可与《外台秘要方》肾沥汤,以补肺益肾、健脾养肝、宁心定志、强阴益精、养血止痛、清热生气;偏肥甘太过,内热炽生,消灼津液,而见喜冷肤热、消谷易饥、便黄如糜、善食而瘦等证者,可与《外台秘要方》宣补丸,以宣泄肠胃之内热、补益五脏之津气。所举案例属肺消瘅,乃精血衰少、形气不足所致,当以甘药调之,但因误治而脉道损伤、经络厥绝而死。[结论]消瘅之病,因气血衰少、津液消灼而成,病变日久,可现胸痹心痛病、腹满寒疝病、奔豚上气病、虚劳结气病、脚气冲心病等,可根据气血虚损之不同部位,津液消灼之不同程度,辨证选用丸、散、膏、汤,以消气血衰少、津液消灼之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方法]从《黄帝内经》运气标本中气理论以及三焦理论出发,逐层剖析、明确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相关问题如"燥""间质"的中医内涵以及"间质性肺病"发生的中医病因病机,提出并探讨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结果]阳明从中气太阴湿土,燥湿互济,燥湿本源于寒热,由少阳三焦相火主导,而少阳三焦相火的来源在脾胃。"间质"为三焦腑腠理,间质性肺病发生的根本病机为少阳三焦功能失调。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多属于虚损性疾病,临床多见脾胃虚弱同时伴有阴火致燥热或兼有湿邪,即阳虚三联征。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治疗当以健运脾胃为本,脾胃健运则阳生阴长,而不能一味养阴润燥;病久累及下焦,当用甘润、温润之品补益精血;阴血亏久必致瘀血停滞,则当养血活血。[结论]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的中医病本在脾胃,治疗当以健运脾胃为本。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以期为温病学研究注入新意。[方法]通过整理《通俗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论述内容,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通俗伤寒论》一书虽未大论温病之名,但其内容却可见温病之实,在温病的诊断、治疗及病后调护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结论]《通俗伤寒论》虽以“伤寒”为名,贯穿始终,但后学当明此“伤寒”为广义之伤寒,为四时外感百病之总名也。本书既发皇仲景本意,又融汇了后世温病学医家之论以补仲景伤寒论温病之不足,体现了俞根初“寒温一统”的学术思想,开创了绍派伤寒研究之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