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影响。方法将4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康复治疗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照组采用患侧下肢PT训练为主的神经发育技术(NDT),两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测量两组10m最大步行速度(MWS),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静态平衡功能,"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定移动平衡能力。结果治疗组MWS、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UGT评分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CIMT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步行速度,改善动、静态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反重力跑台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物理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利用反重力跑台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连续训练8 w,采用平衡仪...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干预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213例,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106例和观察组10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治疗,观察组患者除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外,还需早期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训练12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结束康复训练后其监视下步行、辅助步行及独立步行的能力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10 m最大步行速度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步行速度,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可显著的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四肢联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加以四肢联动训练,观察组在四肢联动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疗法。对每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偏瘫侧下肢FuglMeyer(FMA-L)和功能独立性测定(FIM)的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每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FMA-L评分与FIM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物理疗法为主的Bobath技术治疗。治疗组采用CIMT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0m最大步行速度、Berg平衡量表、简式Fugl-Meyer评价量表中的下肢评价及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项功能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对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发病时间1个月的首次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按入院编号的奇偶数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于病情稳定48 h后开始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进行步行能力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采用表面肌电评估胫前肌、腓肠肌的肌张力、肌力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MA-L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FMA-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分别为(20.0±6.2)、(5.1±1.6)分,试验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Holden步行功能分级仅试验组较治疗前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肌力、肌张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均较治疗前好转(P0.01),其中试验组胫前肌肌力、肌张力治疗前后的差值分别为(20±7)、(12±4)μV,对照组分别为(12±4)、(9±3)μV;试验组腓肠肌肌力、肌张力治疗前后的差值分别为(25±8)、(19±6)μV,对照组分别为(10±3)、(11±2)μV。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的治疗能显著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有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非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有氧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有氧训练。干预前和干预后第6周、第12周,采用心肺运动试验、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简易体能状况量表(SPPB)、6分钟步行试验(6MWT)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心肺功能、下肢随意活动能力、跌倒风险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后第6周和第12周试验组的峰值摄氧量、无氧阈摄氧量、峰值运动功率、运动测试时间、SPPB评分和6MWT距离均持续改善,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第6周和第12周在两组内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评分均较前改善,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有氧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减重步行训练在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开展减重步行训练(Partial body we ight supporttreadm ill train ing,PBW STT)对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在3个月内、偏瘫肢体B runstrom分级≥Ⅱ级的稳定性卒中患者128例,随机分为PBW STT组(67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促进技术进行康复训练;PBW STT组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PBW STT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表、简式Fugl-M 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独立功能评定量表(FIM),评定两组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对照组治疗前FAC、FMA和FIM评分分别为0.42±0.23、17.1±5.2和35.3±3.8,治疗后为2.5±1.3、23.6±7.3和67.9±9.2,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BW STT组治疗前为0.36±0.13、16.7±6.2和35.1±3.4,治疗后为3.8±1.4、39.3±7.6和90.1±10.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FAC、FMA评分比较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01),FIM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能够独立步行者分别占42.6%、55.7%(P<0.05);PBW STT组为32.8%、83.5%(P<0.01)。治疗后对照组与PBW STT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在传统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减重步行训练,能更大程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比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与常规功能性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10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18例。2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增加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训练,30min/次,1次/d,每周6d,对照组采取常规神经肌肉电刺激训练,30min/次,1次/d,每周6d。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6周对步行功能相关参数进行测定,包括Holden步行能力评分、10m步行速度、步行时空相关参数。结果治疗组治疗3周和6周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4%vs 83.3%,P0.05;100.0%vs94.4%,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3周和6周10m步行速度、步长、步速、步频较治疗前明显增快,步宽较治疗前明显缩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周10m步行速度、步长、步速、步频较对照组明显增快,步宽较对照组明显缩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较常规功能性电刺激更能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病程<3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0例。干预组应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0周分析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10 m步行速度和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测。结果治疗后10周两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评分和步行能力、步行速度等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应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干预脑损伤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行BTX-A局部多点注射。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简化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功能评定、步行能力(采用10 m步行时间及6 min内步行距离测定)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肌张力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周、1个月、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痉挛评分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痉挛评分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肢体功能与步行能力: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均有显著提高,组内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肌肉注射BTX-A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对步行能力下降老年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68例步行能力下降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能力训练,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关节位置觉(PAPS)和步行速度(GS)的变化。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秩和检检、χ2检验对2组患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FAC、BBS、PAPS和GS均显著改善(均P<0.01),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FAC评分显著增高[4(3,5)和3(3,4)分;P=0.023],试验组患者的BBS评分也显著增高[(48.5±3.5)和(45.6±4.2)分;P=0.002],试验组步行10 m所需时间显著减少[(11.0±2.1)和(12.4±2.5)s;P=0.014];试验组PAPS显著降低[1(1,1)和2(2,3)度;P<0.001]。结论本体感觉训练结合常规治疗对步行能力下降老年患者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其步行功能、平衡能力和下肢关节本体感觉,有利于降低跌倒发生风险及促进老年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局部多点注射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依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下肢痉挛肌群A型肉毒毒素局部多点注射加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综合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 w对两组进行改良Ashworth评级(MAS)、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10 m最快步行速度(MWS)、Berg平衡量表(BBS)、肌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生理消耗指数(PCI)评分。结果治疗后4 w,两组MAS、FMA、10 m MWS、BBS、IEMG、PC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局部多点注射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综合训练可改善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步行能力,可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病人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10MWS)评定步行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FMA-L评分、FAC评分、10MWS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病人的下肢运动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积极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7月—2020年7月抽取该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回顾分析80例老年患者的相关资料,严格遵循随机数表法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早期康复治疗,获取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糖水平均有显著下降,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患者的血糖水平、神经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改善显著,整体康复效果更为理想,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是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在临床中这种治疗技术主要应用于上肢的康复,目前关于下肢运动功能方面的研究很少,在国内外仅见个案报道[1]。本研究旨在观察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速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肺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常州市德安医院收治的老年COPD并MCI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及呼吸肌训练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肺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利用Bio Master虚拟情景互动康复训练系统进行肺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持续训练12周。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及训练后4周、8周、12周肺功能指标,训练前及训练后12周6分钟步行距离、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 CA)评分。结果时间与方法在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和方法在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上主效应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训练后8周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及训练后12周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前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CAT评分、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12周研究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CAT评分低于对照组,Mo 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在老年COPD并MCI患者肺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认知功能及运动耐量,减轻呼吸困难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姿势控制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康复组和联合训练组(在常规康复组基础上接受姿势控制和核心肌群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及FAC分级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常规康复组比较,治疗4周后,联合训练组下肢FMA评分[(22.61±1.84)分比(25.84±1.67)分]、BBS评分[(23.28±1.92)分比(28.82±1.36)分]以及FAC分级[(2.96±0.71)级比(4.02±0.46)级]升高更显著,P均=0.001。结论:姿势控制训练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平衡,提高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步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后病人步行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58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组同时配合BWSWT,共训练8周,每周5次,每日1次,每次30min,训练前后各评,价1次。结果 训练8周后两组FAC评分、步行速度及步长较训练前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01);训练后,治疗组步行速度及步长提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FAC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01)。结论 BWSTT可提高偏瘫病人的步行能力、步行速度及步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应用一种新型的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脑卒中所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训练(智能组:30例)与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普通组:30例),其中普通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及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智能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及应用A1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w、4w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法(MMT)、改良后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Fugl-Meyer下肢评定量表及Holden步行功能评定量表,观察2组患者下肢肌力、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变化,以及站立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智能组治疗2、4 w后与治疗前比较,患侧下肢肌力、下肢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5,P<0.001);普通组治疗2、4 w后与治疗前比较,患侧下肢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01),患侧下肢肌张力也有好转,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2 w、4w后比较,患侧下肢肌力、下肢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站立训练后2组患者的收缩压、普通组患者的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智能组的血压下降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P<0.01);智能组的脉搏变化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P<0.01).结论 A1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降低下肢肌张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与传统普通站立床比较,血压、脉搏波动更小,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