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温胆汤最早出于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集验方》,其后在《千金方》引载,云"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后世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化裁的温胆汤出名,其云温胆汤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心惊胆怯,气郁生痰……"[1]。目前各大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加减化裁治疗各种疑难疾病。温胆汤在儿科疾病中也被广为应用,现将本人临床应用温胆汤治疗儿科疾病病例分享如下。1支原体性肺炎恢复期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茯苓、甘草组成,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原方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惊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笔者以此方加减治疗小儿顽疾,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为清热化痰降气常用方剂。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胆寒。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温胆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短气悸乏等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笔者根据异病同治之治则,将其用于卒中后抑郁、头痛、失眠、眩晕症等,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4.
正刘华为教授是陕西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笔者有幸侍诊,发现他临床应用黄连温胆汤合五苓散非常广泛,现介绍如下。温胆汤出自宋·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原书主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  相似文献   

5.
十味温胆汤出自《世医得效方》,由陈皮、半夏、枳实、茯苓、人参、熟地、五味子、炒酸枣仁、远志、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世医得效方》载:“十味温胆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1]张景凤运用此方加减化裁,治疗痰浊内扰之心悸、盗汗疗效显著,现举两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方源《备急千金要方》,后世用此方多法《三因方》,方用"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炙),茯苓一两半.上为散,每眼四钱半,水一盏半,加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以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眩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或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1]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笔者临床跟随导师陈大权教授学习,吾师善以此方随证化裁,异病同治,每有显效,兹记录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艳  杨小军  张福利 《新中医》2014,46(3):217-219
<正>温胆汤首见于南北朝姚僧垣所著的《集验方》[1],后为《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引用,到宋代陈言在原温胆汤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进而形成了新的温胆汤,并作为十大名方而沿用至今。温胆汤在《千金方》中主要治疗痰饮留于少阳的"胆寒证",如其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亦服温胆汤方。"后陈言将其所治之证进一步发展,由原来的少阳痰饮证扩展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痰诸证"的痰证。明清时医家对温胆汤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除将其治疗范围扩大为痰湿、痰热、湿热证外,亦将其代表之法提炼为分消走泄法。正如叶桂在《温  相似文献   

8.
周杰  张辉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759-760
温胆汤载于《三因极——病证方论》,为治疗痰浊证名方,临床广泛应用,笔者曾用本方治疗胸痹数例,现将对本方理解及治疗体会浅析如下. 1 正确理解方解及药性 要想正确应用温胆汤必须准确理解其方解及组成药物的药性.《三因极——病证方论》原书记载本方治疗心虚胆怯等情志疾病,如"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单看上述文字易使人误认本方治疗胆虚证,或胆寒证,实际本方从药物组成看,主要治疗痰浊证或痰热证,纯属实证,而且也不是治胆寒,而是清胆中痰热.而且也不限于胆经,凡各经痰浊证皆可加减应用,不可为古人论述所限制.从药性角度讲,本方多为辛燥之品,耗气伤阴,对正虚者慎用或加扶正之品,否则犯"虚虚"之戒,反而加重病情,这一点务必注意.  相似文献   

9.
《济生方》及《济生续方》系宋代严用和所著,其书立论精要,处方多从临床实践所得,故后人用其方每有良效。但原书已残缺不全,一九七九年由浙江中医研究所文献组、湖州中医院整理补充,始觉完善。兹摘录书中部份理论、方剂,阐发其义,聊供同道借镜。惊悸怔忡健忘证治一、惊悸:严氏认为本病系由心虚胆怯所致。造成惊悸的因素,常由某种刺激,使心气与痰涎郁滞,遂致短气悸乏,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治法宜宁心壮胆,如温胆汤、远志丸。按《三因方》云:“心虚胆怯,气郁生涎,与气搏变生诸症。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挟痰证举隅山东273300平邑县中医医院徐庆吉,陈宪民主题词出血热,流行性/中医药疗法,温胆汤/治疗应用流行性出血热(EHF),在病程演变过程中,一般在多尿期或恢复期出现痰饮兼挟证,表现为头目眩晕、虚烦不寐、触事易惊、院闷多痰或...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方药分析及临床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胆汤是中医常用方剂之一 ,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疗效颇佳 ,现就温胆汤使用中的一些经验报告于后 ,仅供同道参考。1 溯本探源温胆汤在《金匮要略》中始见初形。即由橘皮竹茹汤和半夏茯苓汤化裁而来。在《千金要方》卷 12胆虚实门所记载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六药组成。”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则加入茯苓、大枣以健脾化湿、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而扩大到“心胆虚怯、触事易惊 ,梦寝不祥、或异象感惑、逐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 ,涎与气搏 ,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之、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相似文献   

12.
钟启良运用温胆汤治愈小儿多动症验案福建省龙岩地区第二医院(364000)兰启防主题词儿童行为异常/中医药疗法温胆汤/治疗应用温胆汤原用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之“胆寒”证。业师钟启良老中医,临证之时,独具匠心,取温胆汤清胆化痰,理气宁神之功,用治小儿...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原方主治虚烦不眠,触事易惊,或梦多不寐,眩惊呕逆,胸脘痞闷,癫痫狂等证.现代医家多用此方治疗失眠、癫痫、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病证,笔者运用本方治疗痰热湿浊引起的疾病,如: 胆汁反流性胃炎、心律失常、帕金森氏综合征、酒精戒断综合征、霉菌性食管炎等病证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极为广泛,如辨证无讹,凡属痰热引起的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幻纷纭,气郁涎盛;或因痰气上逆所致的噁心呕吐,不寐,嗜睡,以及头目眩晕,幻觉等症候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兹举病例数则,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5.
痰热忧心、痰热内扰为失眠的两种主要病机,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精神紧张,亢奋、舌质红,脉弦数无力、畏寒、腰酸、健忘、手脚冰凉,坐卧不安,触事易惊等。温胆汤作为治痰的首方,具有养气血、宁心神、祛痰湿、清郁热的作用,进而能够除其虚烦、畅其气机,失眠便得以治愈。为了进一步探讨温胆汤的功效,现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首出《千金要方》。治胆虚痰扰,触事易惊,虚烦不得眠,心悸不安,口苦吐涎沫等症。有清虚热、化痰宁神的功效。该方满胆利气,和中化痰,药和平而功卓。笔者将该方中枳实易枳壳,加百合,定名加减温胆汤,由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炙甘草、竹茹、百合等七味药组成,用于某些癔病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举验案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原方主治虚烦不眠,触事易惊,或梦多不寐,眩惊呕逆,胸脘痞闷,癫痫狂等证。现代医家多用此方治疗失眠、癫痫、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病证,笔者运用本方治疗痰热温浊引起的疾病,如:胆汁反流性胃炎、心律失常、帕金森氏综合征、酒精戒断综合征、霉菌性食管炎等病证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由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实、竹茹、大枣、生姜8味药组成,该方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郁痰扰证.<三因方·惊悸门>谓其"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夜寐不香,或见异物,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气短悸乏,或身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笔者在临证中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多种顽疾杂病,疗效显著,现将临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为祛湿化痰的重要代表方剂,临床应用广泛,多用于心悸、胸闷、呕吐、恶心、眩晕、头痛、不寐等痰湿中阻或痰热扰神的内科疾病.根据"异病同治"理论,温胆汤亦可用于许多妇科疾病的治疗.复发性流产是妇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且病因复杂,中医药治疗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具有独特优势.陈瑞雪教授在治疗痰湿中阻、气血不足型复发性流产时擅用...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全方药性以温为主,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个,生姜减为五片,使全方药性由偏温而归于平和,其主治在"虚烦证治"仍沿袭《外台秘要》之治,又治"惊悸",在"惊悸证治"项下则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的诸证。笔者发现温胆汤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临床中,且收效甚显,兹列举验案三则,以供同道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