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中医延续性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将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延续性护理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月及6月随访SCL-90、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月及6月,两组全髋BMD均较前明显升高,治疗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康复效果评分较治疗前相比较,有明显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能够明显提高康复效果。结论中医延续性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术后负性情绪,树立信心,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是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新型护理模式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6,(7):909-910
目的探讨骨六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各30例。单一组术后给予阿仑膦酸钠肠溶片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骨六方。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髋部骨密度(BMD)以及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单一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骨密度值、Harri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骨密度值、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治疗因骨质疏松导致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时,采用中药汤剂骨六方,患者骨折处恢复好,骨质疏松明显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治疗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100例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社区接受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腰椎段骨折,数字表格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给予社区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康复治疗。采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法)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疼痛、生活质量的改变进行评定,观察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与SF-36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2.1±0.8)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78.6±25.6)分VS对照组(4.2±1.1)分、(62.3±22.6)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92%)较对照组(7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康复治疗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康复与治疗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的治疗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5例老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75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平均下床时间为(37.5±3.4)d,患者治疗前Harris评分为(43.5±10.6)分,治疗后为(92.4±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2例(2.7%)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对老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并辅助骨质疏松治疗,具有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体重指数因素入手,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关因素,期望能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骨科因髋部骨折和腕部骨折住院治疗的老年女性病人262例,其中髋部骨折患者129例,腕部骨折患者133例。以体重指数为可估变量,以骨折类型为因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髋部骨折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为21.5±0.4,低于标准体重,腕部骨折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25.2±0.3,高于标准体重指数,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重指数的增加对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是一个保护因素,对骨质疏松性腕部骨折却是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方法.方海选择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将所有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9)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治疗组(n=48)在对照组的基础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出现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发生率.结果:影响患者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骨折家族史、骨折史、跌例以及饮食缺钙等.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比分析发现,治疗组患者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要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发生骨质巯松性骨折与多种因素有关,护理人员必须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护理,以此避免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情况,提高老年患者的身体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理干预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近期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心理干预联合综合康复)。结果经比较,观察组的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联合综合康复护理有效降低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疼痛感,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联合的延续性健康教育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再骨折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6月诊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64例实施医患联合延续性健康教育,以2016年6—10月该院治疗的绝经后骨折疏松性骨折患者64例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再骨折率、骨密度(BMD)、健康知识得分、健康行为持有率和自我效能感(GSES)评分。结果健康教育后,对照组8例患者再次骨折,再骨折率为13.33%;干预组2例患者再次骨折,再骨折率为3.33%,干预组再骨折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腰椎、左髋和右髋BMD均有所提高,干预组的提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骨质疏松健康知识得分均有所提高,干预组的提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健康行为持有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健康教育后GSES评分分别为(32.65±6.10)分和(28.89±5.43)分,两组评分均有所提高,干预组的提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健康教育相比,医患联合延续性健康教育对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再骨折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直接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出院患者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直接经济负担数据采集,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平均每例髋部骨折患者直接经济负担为32776元/年,影响直接经济负担总费用的因素有住院时间、结局、患者工作状态;住院期间费用影响因素有住院时间、患者骨折类型及患者工作状态;影响患者康复期费用的因素有患者住院及康复时间、结局。年龄、治疗方式及医疗负担方式对费用无显著性影响。结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直接经济负担重,强调从经济学角度论证重视骨质疏松防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近10年住院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性别、年龄分布,好发部位、发病季节、致伤原因,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老年住院骨折人数逐年递增.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女性多于男性.髋部骨折所占比例最高.以65~79岁年龄组最多见.对于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少于非手术治疗.脊柱骨折及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治疗的并发症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结合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开展早期预防教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预防骨质疏松,减少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快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2019年11月收治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60例,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快速康复护理。对两组的平均术前等待时间及总住院时长,以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及对比。结果:研究组的平均术前等待时间及总住院时长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围术期应用快速康复护理,可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长及术前等待时间,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52例ITP患者(观察组)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及治疗24周内的血清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及骨密度(BMD)指标,比较ITP患者治疗期间P1NP、β-CTX及骨密度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P1NP、β-CTX、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ITP患者血清P1NP、β-CTX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患者髋部骨密度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者P1NP、髋部BMD水平与GC的使用时间呈负相关(P0.01),β-CTX与GC使用时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经GC治疗后ITP患者的BMD下降,骨代谢处于高分解低成骨转换状态,存在骨质疏松风险,需要提高对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认识和防治。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髋部骨折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中多采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然而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患者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本文就影响老年髋部骨折的愈合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中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骨密度和血清中骨代谢指标水平与患者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健康体检的70例老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检测,所有患者均抽血检测患者骨代谢相关指标;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分为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观察组(17例)和未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对照组(53例),对比2组骨密度和骨代谢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Ward三角区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钙(Ca)、活性维生素D3[25(OH)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磷(P)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果提示PTH、维生素D3、股骨颈骨密度是骨质疏松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是骨质疏松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旨在为指导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39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是否出现骨折分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老年骨质疏松症无骨折组,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密度是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保护因素,而年龄、低钙饮食、跌倒、脆性骨折史及骨折家族史是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受多种因素影响,可从饮食、体育锻炼及药物等多方面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心理弹性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康复锻炼自我效能在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一般资料问卷、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康复锻炼自我效能量表(SER)、中文版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对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成都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7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SF-36得分为(67.88±2.76)分,低于国内常模;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P<0.01),康复锻炼自我效能在心理弹性与生存质量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321,占总效应的40.996%。结论 康复锻炼自我效能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心理弹性与生存质量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医务人员可据此设计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疾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线血脂水平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再发骨折的影响。方法 选取萧山区中医院2019年9月—2022年6月收治的15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统计所有患者基线资料。所有患者均行PVP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将6个月内再发骨折的患者分为发生组,未再发骨折的患者分为未发生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基线血脂水平[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骨密度水平及骨水泥量。结果 PVP治疗后6个月,158例患者中,再发骨折25例,占比15.8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血脂水平(TG、TC)高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OR>1,P<0.05),骨密度水平高是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 基线血脂水平(TG、TC)和骨密度水平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临床可根据此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骨折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经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76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38例与参照组38例,参照组实施保守治疗,治疗组实施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及疼痛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在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参照组为,治疗组明显高于参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经椎体成形术治疗可缓解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护理资料,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因及康复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2016年收治的517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及分类数据统计。结果: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因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结论:跌倒等是导致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原因,通过生理、心理等综合的康复护理可以加快疾病的恢复,提高患者康复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骨折风险评价工具(FRAX)和Garvan nomogram法(Garvan)对国内中老年人群骨折风险的评估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江东区东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或就诊的50~89岁居民,检测骨密度(BMD),调查及随访骨折相关情况;分性别、BMD、是否实际发生骨折、引用参数(BMD、体重或BMI)和评估部位(髋部或任意部位)比较两种方法评估的骨折风险。结果共纳入422人,其中男性71人,女性351人,平均年龄(64.07±8.15)岁。除引用BMI或体重评估髋部骨折方式外,Garvan评估骨折风险均高于FRAX(P0.05)。FRAX及Garvan评估女性10年内任意部位骨折风险均高于男性(均P0.01);两种方法评估准确性均为女性高于男性。FRAX及Garvan评估骨折风险均随BMD减少呈递增趋势(P0.05)。引用BMD参数时,FRAX及Garvan对骨质疏松者髋部及任意部位的骨折评估AUC在0.77~0.80,准确性中等。经过1年随访发生骨折9例,发生率为2.13%。两种方法对骨折与未骨折对象的评估骨折风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1年骨折的评估风险AUC均0.70,准确性较低。结论 FRAX及Garvan对骨质疏松患者骨折评估风险较高;两种方法的评估准确性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