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班娜  崔金波 《职业与健康》2012,28(18):2303-2304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齐拉西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将58例难治性抑郁症分为艾司西酞普兰合并齐拉西酮29例为研究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29例为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疗效,并观察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疗程8周。结果研究组有效率为79.31%,对照组为5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以研究组疗效较好而快(P0.01),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合并齐拉西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且起效快,不增加不良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2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31例,氟西汀组31例,观察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1周、2周、4周、6周末采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疗效,不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映.结果 艾司西酞普兰组显效率77.4%,氟西汀组7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5.48%,氟西汀组51.62%,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相当,但艾司西酞普兰起效比氟西汀起效更快更安全,适合作为老年抑郁患者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3.
刘红英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939-1939
目的 分析观察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抑郁症患者寻找合适的治疗药物.方法 选择我院符合CCDM-3诊断标准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24例.观察组行艾司西酞普兰10mg-20mg/d,对照组行氢溴酸西酞普兰20mg-50mg/d,治疗6周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5%、83.3%,两组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数据对比P<0.01(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与氢溴酸酞普兰治疗抑郁症都具有肯定性效果,但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起效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结果 将年龄≥60岁的抑郁症患者60例,按治疗药物不同分2组,A组(30例)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B组(30例)用舍曲林治疗,疗程8周.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评定疗效.结果 60例完成治疗,治疗1周时A组有效率高于B组(P<0.05).治疗第8周时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不良反应均少而轻.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起效快,不良反应较少,适合于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韩天明  肖玉瑛  洪亮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6529-6530,6535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年满60岁以上的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分别使用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疗效评定,使用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治疗期间监测血糖、血脂、血常规、心电图和肝肾功能.疗程6周.结果 艾司西酞普兰组痊愈率46%,显效率76%,氟西汀组痊愈率40%,显效率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D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1周末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治疗前后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和氟西汀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和氟西汀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率16%,氟西汀组不良反应率2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显效快,对血糖、血脂的影响小,不良反应少,易耐受,更适合老年抑郁症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后抑郁症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68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分别给予氟西汀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6周.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第1周草酸艾司两酞普兰组的症状明显轻于氟西汀组(P<0.01),第2周末两组HAMD减分率无显著差异.2.经过6周治疗后,草酸艾西酞普兰组和氟西汀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58%、84.26%,治愈率分别为52.6%、49.8%,两组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差异不显著.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的不良反应更轻.结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有肯定疗效,不良反应小;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起效更快,不良反应更轻微,老年患者对其的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艾司西酞普兰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63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1例),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给予度洛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63%)与对照组(87.10%)无明显差异(x2=1.021,P=0.621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HAMD-17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8.541,P=0.002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63%)低于对照组41.94%(x2=12.365,P=0.003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比较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给予西酞普兰治疗)与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药物起效快慢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组与氟西汀组总有效数分别为30例、29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西酞普兰组在治疗第1周和第2周HAMD评分分别为(22.3±4.2)分、(16.8±5.3)分,明显小于氟西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间共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明显小于氟西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相当,但是西酞普兰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值得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40例,服用艾司西酞普兰组,疗程8周,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HAMA评分及精神焦虑因子分、躯体焦虑因子分及CGI-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愈20例、显著进步12例、好转5例和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0%,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广泛性焦虑障碍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并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1例,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氟西汀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HAMD评分比较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基本相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2、4、6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服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与氟西汀相同。但起效较快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惊恐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38例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和帕罗西汀组,疗程8周,并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抗抑郁药不良反应评定检验量表(SERS),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结果在治疗第1、2、4、6、8周末两组患者的HAMA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治疗第8周末时,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治愈率为63.2%,有效率为89.5%,帕罗西汀组治愈率为64.7%,有效率为88.2%。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在副反应方面,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帕罗西汀组低,且轻微。结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惊恐障碍疗效与帕罗西汀相当,不良反应少且轻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老年期抑郁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帕罗西汀组各25例,艾司西酞普兰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以5 mg/d为起始剂量,最高剂量20 mg/d;帕罗西汀组给予帕罗西汀以10 mg/d为起始剂量,最高剂量40 mg/d;均晚餐后口服给药1次,疗程6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定不良反应,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4、6周末各评定1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2周末艾司西酞普兰组评分[(14.5±4.5)分]较帕罗西汀组[(17.2±3.9)分]有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7,P<0.05)。两组总有效率、第4、6周末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分均低于帕罗西汀组,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适合老年患者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奋乃静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伴抑郁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82例已确诊的老年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奋乃静治疗,治疗8周,对两组患者进行症状和不良反应的评定。结果从治疗第2周末两组患者间的汉密尔顿评分差异便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总有效率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93,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4,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奋乃静的方法更有利于对老年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的诊断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医院》2016,(5):714-716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法将80例抑郁症患者分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观察组和普通健康宣教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对照组。疗程12周,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后第2、4、8、12周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各评定5次,另在治疗后第2、4、8、12周时用药物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副作用的影响。结果在治疗12周末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5.0%、95.0%vs 30.0%、80.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同时观察组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减分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方面,随着时间推移,两组TESS评分均逐渐降低,治疗4、8、12周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能提高疗效,增强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于海梅 《健康研究》2015,(2):216-217,219
本研究采用初始剂量5mg/次、10mg/次、20mg/次的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探讨和分析采取不同起始剂量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初始剂量控制在10mg/次,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联合氯硝西泮与单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西酞普兰联合氯硝西泮组(研究组)及西酞普兰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疗程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显效率63%,有效率93%。对照组显效率46%,有效率93%,疗效相当。仅在治疗1周末研究组减分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所见不良反应有多汗、心悸,对照组多为失眠,但都比较轻微。结论西酞普联合氯硝西泮治疗抑郁症比单用西酞普兰起效快,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盐酸度洛西汀对抑郁症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70例抑郁症患者,以抽签法进行分组研究,每组35例。对照组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行盐酸度洛西汀治疗。比较两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Snaith快感缺失量表(SHAP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汉密尔顿焦虑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TAS-20、SHAPS、EPQ、HAMA、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TSA-20、SHAPS、EPQ、HAMA、HAMD评分分别为(40.21±3.54)、(3.32±0.21)、(20.21±1.34)、(6.22±0.23)、(7.21±0.22)分,低于对照组的(60.54±4.54)、(4.69±0.33)、(30.24±1.23)、(7.21±0.22)、(9.21±0.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盐酸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患者均有一定效果,但盐酸度洛西汀控制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盐酸舍曲林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观察组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联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服药周期均为10周。治疗10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SAS、SDS、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0周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观察组的SAS、SDS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2%,低于对照组的27.08%(P<0.05)。结论盐酸舍曲林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效果明显,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减轻负性情绪及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服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培酮对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辅助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西酞普兰合并利培酮组:在西酞普兰(20mg/d)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利培酮(0.5~2.0mg/d)。西酞普兰组:单用西酞普兰(20mg/d)治疗,两组持续治疗观察期均为4周。于入组前及入组后第1、2、4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治疗第2、4周末两组间HAMD、HAMA总分及减分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西酞普兰合并利培酮组和西酞普兰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和48/。TESS评分,西酞普兰合并利培酮组和西酞普兰组分别为(5.36±1.68)分和(7.82±2.91)分,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酞普兰合并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西酞普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柴胡舒肝散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33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西药组,治疗疗程均为8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分别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评定。结果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柴胡舒肝散组和单用氢溴酸西酞普兰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组优于西药组;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柴胡舒肝散组不良反应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西药联合治疗抑郁症可进行整体调理,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