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常规心电图有缺血性ST -T改变的导联与病变冠状动脉的对应关系。 方法 选择 6 1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单支病变的患者 ,与常规心电图对照 ,对比分析缺血性ST -T改变的导联与病变冠状动脉的对应关系 ,并采用 χ2 检验 ,P <0 0 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有A组心电图 (Ⅱ、Ⅲ、avL)改变者共 2 3例 ,其中右冠状动脉 (RCA)病变者 12例 ,与左前降支 (LAD)及左回旋支 (LCX)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及P <0 0 1) ;B组心电图 (ⅠavL)改变 12例 ,RCA病变者为 0 ,LAD与LCX对比分析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C组心电图 (V1-V6 )改变共 39例 ,LAD病变 2 9例 ,与RCA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与LCX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结论 A组心电图改变与RCA病变、C组心电图改变与LAD病变均有良好的相关性 ;单纯B组心电图改变可除外RCA病变 ,但不能判断病变血管是LAD还是LCX。  相似文献   

2.
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变异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6例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CTA)结果,冠状动脉起源变异9例,发生率3.4%。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重建方法评价变异冠状动脉的行径及其与临近大血管的关系,用仿真内镜(CTVE)评价异位开口及其与临近冠状动脉开口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起源变异9例中,右冠(RCA)开口于左冠窦2例,RCA开口于前降支(LAD)1例,RCA开口高位2例,LAD与回旋支(LCX)分别开口于左冠窦2例,LCX开口于右冠窦1例,LCX开口于右冠主干1例。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及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开口及冠状动脉全貌,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变异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NIDDM)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特点.方法 对126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DM)及与之配对的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CHD)189例进行临床表现和血管造影资料对照分析.结果 DM组与CHD组两组间3支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3支病变发生率高于CHD组,两组均以RCA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DM组RCA病变的发生率高于CHD组(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脂比例较高,冠脉病变广泛且复杂.  相似文献   

4.
李明春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6):50-51,63
目的 对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加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内支架(STENT)置入术与直接PTCA/STENT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首次AMI患者随机给予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A组)和直接PTCA/STENT(B组).44例患者用阿司匹林和肝素后,接受治疗,19例直接PTCA和支架.术中分别应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定位梗塞相关动脉(IRA),多道心电生理仪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予以相应的处理.术后10~20 d两组患者均做超声心动图,对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DP)以评价心肌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①首次CAG显示A组IRA 51支,其中左前降支(LAD)29支,右冠状动脉(RCA)15支,左回旋支(LCX)7支;B组IRA24支,其中LAD13支,RCA7支,LCX4支;两组冠状动脉分支梗塞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B两组分别行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和直接PTCA/STENT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为25%(11/44),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14%(6/44);B组为79%(15/19),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53%(10/19).两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心室颤动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室颤动患者行电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率.③患者住院10~20 d,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LVEDP达到或超过60%者,A组为64%(28例),B组为89%(17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PTCA/STENT和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相比较,前者较后者治疗时间提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明显,急性期过后,患者心肌功能恢复的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危险因素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对年龄≤44岁的青年男性AMI患者33例(青年组)与同期同病同性别年龄≥45岁、〈65岁(中年组)的AMI患者就其危险因素及冠脉造影进行对比分帆结果冠心病危险因素青年组高血压、糖尿病明显少于中年组;吸烟青年组高于中年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阳性家族史两组无明显差别;冠脉造影青年组单支病变多,累及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少;中年组双支及双支以上病变多,多累及LCX、RCA。结论年轻心梗患者大量吸烟者多,单支病变多,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者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4例冠心病或疑为冠心病患者行CT冠状动脉成像与钙化积分扫描,据扫描结果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为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为非冠心病患者。观察2组左冠脉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钙化积分情况。结果观察组LM、LAD、LCX及RCA钙化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对冠心病的筛选与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指标之一,适用于冠心病患者的筛查与风险性预测。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体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ACS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及体表心电图表现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认识,为临床医生及早预测病情凶险,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8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诊断ACS患者为研究对象。男62例,女25例,平均年龄(59.86±11.21)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血管的狭窄程度判定如下:〈50%为无明显狭窄,≥50%为有意义,50%-75%为轻度狭窄,75%~90%为中度狭窄,90%-99%为重度狭窄,100%为完全闭塞。病变部位分为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脉(RCA)。根据受累血管的支数分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结果前壁、前间壁、广泛前壁及侧壁缺血的罪犯血管为LAD;侧壁缺血的罪犯血管除LAD外,还有LCX;下壁缺血者,其罪犯血管主要为RCA,少部分为LCX,极少部分为LAD。下壁及右室同时缺血者,高度提示RCA病变。NSTMI组中以双支以上重度病变为主。LM病变存在于广泛ST段下移的UA组中。UA的ST段改变呈多样性,以ST下移和ST无变化为主;ST无变化者,以双支或多支中重度病变为多。结论ECG对ACS单支冠脉病变定位准确率较高。LM病变存在于广泛ST段下移的UA组中。NSTMI多提示多支严重病变。UA心电图ST-T改变呈多样性,以ST段下移和ST段无变化为多见。心电图正常的UA患者中,除少部分为轻度冠脉狭窄外,多为双支或多支较重病变。  相似文献   

8.
aVR导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判断缺血相关动脉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心电图aVR导联改变(ST段抬高或压低)是否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作为缺血相关动脉(IRA)的判断标准。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单支血管病变,与具备心绞痛发作时完整12导联ECG资料的ACS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评价aVR导联ST段抬高≥1mm和aVR导联与V1导联ST段抬高幅度、幅度差值(STaVR-STV1≥0)同左主干(LM)单支病变或左前降支(LAD)近端单支病变为IRA之间、aVR导联ST段压低≥1mm与左回旋支(LCX)单支病变或右冠状动脉(RCA)单支病变为IR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5例中LM组aVR导联ST段抬高发生比率、幅度显著大于LAD组[75%(6/8)VS38%(12/31),P<0.05;0.16±0.12mvVS0.05±0.07mv,P<0.05],V1导联ST段抬高的发生比率、幅度显著小于LAD组[38%(3/8)VS74%(23/31),P<0.05;0.12±0.21mvVS0.14±0.11mv,P<0.05],STaVR-STV1≥0的比率在LM、LA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63%(5/8)VS19%(6/31),P<0.01];LCX组aVR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显著大于RCA组[64%(7/11)VS7%(1/15),P<0.05]。在LM组与LAD组中存在aVR导联ST段抬高的患者分别占75%及38%,STaVR-STV1≥0判断LM病变的敏感性63%,特异性81%。在LCX组与RCA组中存在AVR导联ST段压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7%和93%、36%。结论体表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和STaVR-STV1≥0是判断LM抑或是LAD(近端)单支病变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IRA的新标准;aVR导联ST段压低是LCX为IRA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5岁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老年男性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收治的老年男性患者共149例作为病例组;同期收治的128例其他人群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发病诱因及病理特点。结果老年男性患者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均高于非老年男性患者(P<0.05);在犯罪血管分布上,老年男性患者与非老年男性患者的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老年男性患者以多支病变为主,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给予积极防治,对降低其患病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心肌微循环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2月—2022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行CABG治疗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尼可地尔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TIMI血流分级,术前及术后1个月心肌微循环评价指标[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脉(RCA)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期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损伤标志物[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1个月,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u=2.338,P=0.019);2组LAD、LCX、RCA的cTFC均较术前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LVEF高于术前,LVESD、LVEDD小于术前,且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小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