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张丹  任玲  杨柯  张扬  薛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25):4622-4626
背景:正畸矫治器的戴用破坏了牙齿及其周围组织的环境,造成菌斑堆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目的:检测含铜抗菌不锈钢正畸矫治器的细胞毒性。 方法:①CCK-8检测细胞增殖:取生长旺盛的人口腔上皮癌细胞KB,实验组加入含铜抗菌不锈钢材料浸提液,对照组加入普通医用不锈钢材料浸提液,阴性对照组加入DMEM培养基,阳性对照组加入苯酚,分别培养24,48,72 h。②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观察普通医用不锈钢、含铜抗菌不锈钢材料对数生长期末人口腔上皮癌细胞KB凋亡的影响,设置空白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①培养48 h后,阳性对照组A值随作用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其余组细胞A值随时间延长逐渐递增(P < 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 < 0.05)。普通不锈钢和抗菌不锈钢材料的细胞毒性均为1级。②普通医用不锈钢、含铜抗菌不锈钢组凋亡细胞均较少,且含铜抗菌不锈钢组少于普通医用不锈钢组(P均< 0.05)。表明含铜抗菌不锈钢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毒性等级与医用不锈钢相同,符合口腔正畸材料的临床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医用可降解锌合金材料的体外抗菌性能及细胞相容性。 方法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分别与LB培养基混合,采用细菌比浊仪将浓度调节至1.0×108CFU/mL,在二氧化碳恒温箱内37℃下培养24 h,作为细菌原液;各取相同尺寸锌合金与钛合金棒,打磨、除去表面氧化层,在100%乙醇、蒸馏水中超声波震荡洗涤,后用环氧乙烷消毒,备用。(1)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与可降解锌合金、钛合金于LB培养基中共培养,培养0、2、4、6、8、12、24、48、72 h后分别用酶标仪测定其在600 nm波长下的吸光度值。(2)将可降解锌合金、钛合金置于含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固体培养平板上,培养24、48 h后观察抑菌圈大小。(3)不同浓度锌合金浸提液培养L929细胞,培养1、5 d后观察细胞形态,并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计算细胞相对增值率(RGR)。(4)将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接种于可降解锌合金、钛合金表面,培养2 d后观察细胞在不同材料表面的黏附生长情况。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t检验。 结果不同时相点,大肠杆菌加锌合金共培养组的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单纯大肠杆菌培养组、大肠杆菌加钛合金共培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不同时相点,金黄色葡萄球菌加锌合金共培养组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单纯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加钛合金共培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可降解锌合金周围出现抑菌圈,培养24 h后,锌合金圆柱体周围(4.38±0.40)mm范围内无菌落出现,培养48 h后锌合金圆柱体周围(4.75±0.44)mm范围内无菌落出现,培养24 、48 h的抑菌圈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P=0.31),而钛合金周围未出现抑菌圈。不同浓度锌合金浸提液培养组与阴性对照组,L929细胞细胞生长状况良好,CCK8检测提示不同时相点各浸提液组细胞RGR均大于75%,细胞毒性为0~1级,细胞毒性安全性合格。MC3T3-E1细胞能黏附生长于锌合金与钛合金材料表面,细胞形态与钛合金组相比未见异常。 结论锌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效果;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细胞毒性安全性合格,细胞能在其表面黏附生长。  相似文献   

3.
背景:采用不同方法评价材料的细胞毒性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 目的:采用3种比色法评价镍铬合金、钴铬合金、3铬13及纯钛等牙科金属材料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的细胞毒性。 方法:以镍铬合金、钴铬合金、3铬13及纯钛4种牙科金属材料的浸提液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L-929细胞24,72 h。以体积分数10%小牛血清+高糖DMEM培养液培养的L-929细胞为阴性对照组,以0.7%丙烯酰胺+体积分数10%小牛血清+高糖DMEM培养液培养的L-929细胞为阳性对照组,分别采用MTT、CCK-8及结晶紫3种比色法检测上述材料的细胞毒性。 结果与结论:①4种材料浸提液中培养的细胞形态正常,胞内结构清晰,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大量增殖,与阴性对照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阳性对照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形态完整性受破坏,形成大量细胞碎片。②培养24 h时,CCK-8比色法检测中钴铬合金组的细胞相对增殖率低于阴性对照组(P < 0.05),MTT及结晶紫比色法检测中钴铬合金组的细胞相对增殖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培养72 h时,MTT比色法检测中4种牙科金属材料组细胞相对增殖率低于阴性对照组(P < 0.01),CCK-8及结晶紫比色法检测中4组的细胞相对增殖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材料细胞毒性均为0-1级。表明上述4种牙科金属材料细胞毒性均在临床应用的允许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理论上推测钛基-微弧氧化陶瓷膜-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多肽的结合模式应具较好的力学和生物学性能。目的:观察不同修饰方法固定RGD多肽后,钛基体微弧氧化膜层表面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增殖。方法:取纯钛与微弧氧化纯钛试件共90枚,分3种方法固定RGD多肽,分别为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纯钛组、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微弧氧化组与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每组30枚。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3组试件表面接枝效果,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检测试样表面的RGD多肽含量。将3组试件分别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光镜观察各时间点的细胞黏附及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3组试样表面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绿色荧光亮点,在单位视野中,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荧光最强,提示此组试件接枝了更多的多肽。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纯钛组试样表面仅含少量或微量多肽,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微弧氧化组含多肽量居中,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含肽量最高。3组试件均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但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细胞生长情况最好。表明化学偶联法可以较好地将RGD多肽固定在含微弧氧化膜层的纯钛试样表面,无明显细胞毒性,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5.
背景:理论上推测钛基-微弧氧化陶瓷膜-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多肽的结合模式应具较好的力学和生物学性能。 目的:观察不同修饰方法固定RGD多肽后,钛基体微弧氧化膜层表面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增殖。 方法:取纯钛与微弧氧化纯钛试件共90枚,分3种方法固定RGD多肽,分别为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纯钛组、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微弧氧化组与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每组30枚。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3组试件表面接枝效果,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检测试样表面的RGD多肽含量。将3组试件分别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光镜观察各时间点的细胞黏附及增殖情况。 结果与结论:3组试样表面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绿色荧光亮点,在单位视野中,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荧光最强,提示此组试件接枝了更多的多肽。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纯钛组试样表面仅含少量或微量多肽,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微弧氧化组含多肽量居中,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含肽量最高。3组试件均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但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细胞生长情况最好。表明化学偶联法可以较好地将RGD多肽固定在含微弧氧化膜层的纯钛试样表面,无明显细胞毒性,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增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被纳入口腔领域应用的视野,对生物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是进入临床试验前的重点研究内容。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评价自制牙体修复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根据ISO标准,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阴性对照组为DMEM培养液,阳性对照组为含有0.1%苯酚的DMEM培养液,实验组为受试材料的浸提液。测试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在牙体修复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浸提液中培养1,3,5 d的吸光度值,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判断细胞毒性的级别。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吸光度值均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自制牙体修复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体外细胞毒性级别为0~1级,初步认为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微弧氧化技术可改善钛或钛合金的表面特征。 目的:研究纯钛表面微弧氧化涂层的表面性能及其对MC3T3-E1细胞早期黏附、增殖及成骨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46个直径10 mm、厚度2 mm圆盘状纯钛试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置于含0.02 mol/Lβ-甘油磷酸二钠盐及0.2 mol/L乙酸钙的电解液中进行微弧氧化处理,对照组对试件进行机械抛光。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试件表面形貌,X射线能谱分析检测涂层表面钙磷比,X射线衍射分析检测涂层晶相构成。将MC3T3-E1细胞接种在两组试件表面,1,2,4 h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在2,4,7 d通过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并于7,14 d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经微弧氧化处理后,钛表面形成粗糙多孔的钙磷涂层,微弧氧化涂层主要元素为Ca、P、O及Ti,微弧氧化膜层主要由氧化钛、钛酸钙、磷酸钙及偏磷酸钙构成。电镜观察显示1 h 微弧氧化涂层表面细胞已伸出伪足,4 h呈现较典型的细胞形态。细胞在微弧氧化处理钛表面4,7 d的细胞增殖和7,14 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表明微弧氧化技术生成的粗糙多孔钙磷涂层能显著促进MC3T3-E1细胞的早期黏附、增殖及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为优化羟基磷灰石的生物活性,前期实验利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羟基磷灰石表面等离子喷涂制备了压电陶瓷涂层,但此种新型材料的细胞毒性还不明确。目的:评价羟基磷灰石/钛酸钡压电陶瓷涂层的体外细胞毒性。方法:将第3代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羟基磷灰石/钛酸钡压电陶瓷试件与羟基磷灰石试件上,接种5 d后,扫描电镜观察材料上细胞黏附情况。分别以羟基磷灰石/钛酸钡压电陶瓷试件浸提液、羟基磷灰石试件浸提液、含5%二甲基亚砜和体积分数15%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溶液、只含体积分数15%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第3代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1,3,5 d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毒性。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羟基磷灰石/钛酸钡压电陶瓷试件与羟基磷灰石试件表面增殖旺盛,达到复层生长,伪足与细胞之间连接很紧密,胞体丰富,表明两组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CCK-8细胞毒性实验显示,羟基磷灰石/钛酸钡压电陶瓷试件与羟基磷灰石试件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在80%以上,毒性分级为1级,无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BIOSSN4无镍不锈钢是一种奥氏体医用不锈钢材料,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通过了标准的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和致敏实验。 目的:评价新型医用BIOSSN4无镍不锈钢的体外细胞毒性及抗腐蚀性。 方法:将小鼠L929成纤维细胞悬液以1×108 L-1的浓度接种于96孔板,分5组培养,分别加入BIOSSN4无镍不锈钢浸提液、316L不锈钢浸提液、金合金浸提液、铅材料浸提液(阳性对照)及RPMI1640培养液(阴性对照)。培养1,2,3 d,观察细胞形态,采用MTT法检测各组吸光度值,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评价毒性分级。在模拟口腔环境中,检测BIOSSN4无镍不锈钢、316L不锈钢及金合金的自腐蚀电位、自腐蚀电流密度及极化电阻。 结果与结论:培养3 d内,铅材料浸提液组细胞皱缩,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相对增殖率低于其余4组(P < 0.05);其余4组细胞形态良好,增殖旺盛,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在75%以上。BIOSSN4无镍不锈钢浸提液、316L不锈钢浸提液与金合金浸提液的毒性均为1级,铅材料浸提液的毒性为2至3级,表明BIOSSN4无镍不锈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BIOSSN4无镍不锈钢的抗腐蚀性高于316L不锈钢,低于金合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脂多糖预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条件培养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本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将HUVEC分为对照组、条件培养基组和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首先使用100 ng/mL脂多糖的内皮细胞培养基刺激3组HUVEC12 h后,对照组更换为原培养基,条件培养基组更换为hUCMSC的条件培养基,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更换为脂多糖预处理hUCMSC的条件培养基。分别于培养24、48、72 h时点采用MTT法测定HUVEC的增殖活性;台盼蓝排除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数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周期,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定性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方差分析统计分析比较数据。结果 MTT测定结果示:培养24 h时,对照组、条件培养基组和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细胞吸光度值为0.46、0.52和0.56;培养48 h时,3组的吸光度值为0.35、0.46和0.51;培养72 h时,3组的吸光度值为0.21、0.38和0.47;在3个时间点上,条件培养基组、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的吸光度值均高于对照组,且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的细胞量高于条件培养基组。台盼蓝染色计数的结果与MTT的结果趋势类似。培养24 h时,对照组、条件培养基组和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的细胞数量为(4.554±0.103)×10~3、(5.251±0.091)×10~3、(5.585±0.038)×10~3个;培养48 h时,3组的细胞数量分别为(3.465±0.087)×10~3、(4.659±0.116)×10~3、(5.347±0.099)×10~3个;培养72 h时,3组的细胞数量是(2.079±0.127)×10~3、(4.063±0.052)×10~3、(4.950±0.104)×10~3个;在3个时间点上,条件培养基组、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细胞的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且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的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条件培养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G2/M+S期)的结果示:培养24 h时,3组细胞处于G2/M+S期的比例是(17.07±1.15)%,(22.52±1.61)%和(26.19±2.25)%;培养48 h时分别是(13.46±1.74)%,(18.67±2.07)%和(24.58±2.54)%;培养72 h时分别是(8.73±1.61)%,(14.31±1.93)%和(18.43±2.02)%;在培养的各个时间点上,条件培养基组、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细胞处于增殖周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细胞处于增殖周期的比例显著高于条件培养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Hoechst染色结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趋势类似,具体为:培养24 h时,对照组、条件培养基组和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0.78±3.20)%、(23.21±1.72)%和(17.69±1.81)%;培养48 h时分别为(26.02±2.06)%、(20.04±1.83)%和(15.03±1.56)%;培养72 h时分别为(22.41±1.63)%、(15.27±1.14)%和(11.25±1.07)%;在培养24、48、72 h时间点,3组中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最高,而条件培养基组和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低于条件培养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结论脂多糖预处理hU CMSC的条件培养基发挥了显著促进HUVEC增殖活性和抑制HUVEC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聚氨酯是一种研究热门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并在许多人工器官和医疗装置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的:制备并观察纳米载银磷酸锆抗菌聚氨酯生物材料对L929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及细胞毒性反应。 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各组抗菌聚氨酯对传代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细胞毒性,L929细胞接种于96孔板,随机分为3组进行培养,实验组用抗菌聚氨酯浸提液处理,阳性对照组用苯酚溶液,阴性对照组用高密度聚乙烯浸提液,于24,48,72 h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通过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并评价材料的细胞毒性。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作用于小鼠成纤维细胞24,48,72 h后,相对增殖率分别为94.3%~97.9%,94.5%~99.8%和90.8%~96.3%,材料细胞毒性评级为Ⅰ级。提示添加低浓度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RHA-2(添加比例<5%)的热塑性聚氨酯,无细胞毒性,符合医用生物材料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12.
背景:钛及钛合金在人工关节、骨折固定、口腔种植等临床领域应用最多,但在这些领域都存在骨量不足的复杂病例,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为骨缺损提供了促进新骨生成的解决方案,钛和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以及钛表面改性优化等问题已引起重视。目的:观察Ⅰ型胶原修饰纯钛片后能否改善其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分为2组,修饰组用Ⅰ型胶原修饰纯钛片,未修饰组为未用Ⅰ型胶原修饰的纯钛片,分别将第6代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分别计算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1,2,4 h贴壁细胞的数量,比较两组细胞的黏附率。MTT比色法比较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2,4,6,8 d细胞在钛片上的增殖情况。比较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3,6,9 d细胞的DNA和蛋白含量。将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修饰组和未修饰组钛片,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6 d时,电镜扫描观察细胞在两组钛片上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修饰组的细胞黏附率在培养1,2 h时高于未修饰组(P0.05)。MTT比色法显示,修饰组和未修饰组细胞的吸光度值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高,培养第4,6,8天修饰组吸光度值较未修饰组明显升高(P0.05)。培养第6,9天,修饰组的DNA和蛋白含量均高于未修饰组(P0.05)。电镜扫描观察显示,培养第6天,修饰组在细胞贴壁数量、贴壁细胞基质分泌情况明显好于未修饰组。结果证实,Ⅰ型胶原修饰纯钛片的表面活性及生物相容性较好,可促进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DMEM/F12、高糖DMEM和Neurobasal-A培养基(NA) 3种培养基对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诱导成神经细胞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DMEM/F12组(DMEM/F12)、高糖DMEM组(DMEM)和Neurobasal-A组(NA)培养基诱导培养P3代人类PMSCs,比较各组诱导生成的神经球数量及其直径评价不同方法诱导后形成的神经细胞球的增殖能力;利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诱导成的神经球的巢蛋白(nestin)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神经丝蛋白(NF)表达量;分别采用由DMEM/F12、高糖DMEM和Neurobasal-A培养基诱导获得的神经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对由H2O2氧化损伤的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进行培养后,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细胞caspase-3的表达评价不同方法诱导成的神经细胞对氧化损伤的神经元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3种不同诱导培养基将PMSCs培养24 h后,各组均有神经球出现;诱导形成的神经样细胞的nestin和GAP-43表达为阳性; NF在诱导形成的神经样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诱导的Normal组的表达水平(P 0.05);分别采用3种由不同诱导方法获得的神经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对氧化损伤的HT22细胞进行培养后,阳性表达caspase-3的HT22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 0.05)。结论:3种诱导培养基均可以有效地将PMSCs诱导成神经细胞,诱导形成的神经细胞对氧化损伤的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促进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检测一种新型无镍Zr-基非晶态合金Zr60.14Cu22.31Fe4.85Al9.7Ag3的体外细胞毒性,并与常用生物医用合金Ti6Al4V的细胞毒性进行比较,以评价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按照ISO 10993-5:1999及GB/T 16886.5-1997标准,将Zr60.14Cu22.31Fe4.85Al9.7Ag3、纯Zr及Ti6Al4V材料按试件表面积与培养液体积比为1cm2/mL和0.5cm2/mL分别提取浸提液,再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分别检测以浸提液培养的人骨肉瘤MG-63细胞1、3、5d后的光密度(OD)值并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RGR)以评价其细胞毒性。将人骨肉瘤MG-63细胞培养于合金样本表面3d后固定并分别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及扫描电镜(SEM)观察各组材料表面细胞生长形态。间接细胞毒性试验CCK-8结果提示,Zr60.14Cu22.31Fe4.85Al9.7Ag3组及纯Zr组与Ti6Al4V组相同,其1、3、5d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大于85%,经细胞毒性分级均为0或1级,符合国家医用材料合格标准;直接细胞毒性试验LSCM观察人骨肉瘤MG-63细胞在各组材料样本表面生长形态相似,并且各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数量之间无明显差别;SEM观察到人骨肉瘤MG-63细胞于各组材料表面贴壁生长及细胞形态均良好,基本符合医用材料标准,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因此,我们初步认为它可成为潜在的生物医用替代材料,尤其用于骨科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有研究表明,在卵黄囊造血、胎肝造血和在胚胎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强烈表达。目的:在拟胚体培养阶段施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验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集落形成细胞产生的调控作用。方法:购买小鼠胚胎干细胞D3细胞系,取第3~5代小鼠原代胚胎成纤维细胞,加入新配制含丝裂霉素C的DMEM生长培养基孵育2.5h,使饲养层细胞失去增殖能力;加入胰酶消化适度,离心后制成单细胞悬液,以10×104个/cm2的密度种至用明胶包被的培养瓶中,放入孵箱内培养24h之后使用。复苏胚胎干细胞D3细胞并将其接种于饲养层细胞之上。在拟胚体培养阶段按培养基成分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标准培养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干细胞因子组)、实验组(标准培养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干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各组于培养3,6d时分别计数克隆形成数,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Flk-1+细胞表达情况,并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系统统计阳性细胞数及平均吸光度值。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在拟胚体培养阶段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显著增加集落形成细胞的数量(P0.01),Flk-1阳性细胞数及平均吸光度值也显著增加(P0.01)。证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够有效地促进胚胎体的扩增以及成血管血液干细胞的产生与增殖。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细菌感染引起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种植体的长期疗效,因此抗菌性能在种植体表面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在多孔钛表面构建载氯己定的酚胺交联涂层,评价涂层的抗菌性能及细胞相容性.方法:将钛片打磨清洗,干燥后浸泡于NaOH溶液中,置于60℃干燥箱24 h,沸水清洗干燥后记为对照组;将对照组钛片浸泡于含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相似文献   

17.
背景:快速成型技术在手术模拟与组织工程研究的应用日益广泛,而现场手术模拟和术前指导对模型的精度要求非常高,且在术中使用模型应要求其对人体无毒性。 目的:评估不同后处理方法快速成型模型的成型精度及其细胞毒性。 方法: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制作标准圆柱体样品模型,并经浸蜡或树脂处理后,测量模型的高度和底面直径,评估其成型精度。然后采用噻唑蓝法研究不同后处理的模型件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和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的毒性作用。实验分为石蜡处理组、树脂处理组、阴性对照组(未处理模型)、空白对照组(新鲜培养基)及阳性对照组(体积分数5%的DMSO),培养2 d后,490 nm处测量吸光度,并计算其相对增殖率和评价细胞毒性等级。 结果与结论:浸蜡、树脂处理后的模型以及模型原件的精度为95%~97%,误差为0.5~1 mm。模型浸提液培养L929和MC3T3-E1细胞2 d后,各实验组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大于80%,石蜡处理后的快速成型模型对L929和MC3T3-E1有较低的毒性作用,而树脂处理和未处理的模型对这两种细胞均无毒性作用,细胞毒性均为0~1级。  相似文献   

18.
背景:有研究表明不同的纳米表面形貌对细胞的生物活性具有不同的影响,但纳米网状结构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纳米网状结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方法:实验利用碱热处理法,制备获得纳米网状的表面形貌材料,利用纯钛作为对照组材料,将两种材料分别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利用扫描电镜及免疫荧光分别观察细胞形态及细胞骨架,再利用培养不同时间后细胞的吸光度值依次检测细胞早期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材料与细胞共培养30,60,120 min时,纳米网状结构组材料表面黏附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与纯钛。共培养第1,3,5天时,纳米网状结构组材料均可以明显促进细胞增殖,吸光度值明显高于纯钛组(P < 0.05)。两组材料与细胞成骨诱导培养14 d后,与纯钛组相比,纳米网状结构组材料的碱性磷酸酶值明显升高(P < 0.05),其材料表面的细胞形态及细胞骨架结构均较好。结果证实,与传统的纯钛材料相比,纳米网状结构可以更好的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活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背景:纯钛阳极氧化改性后形成的纳米结构与骨组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观察纯钛表面纳米孔结构的形貌和物相构成,以及其对MC3T3-E1小鼠前成骨细胞增殖、黏附等生物学行为和促成骨基因护骨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纯钛片24份,其中12份仅进行机械抛光,作为对照组;另外12份进行机械抛光后,应用阳极氧化技术在纯钛表面制备纳米孔结构,作为实验组。将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分别接种于两组试件表面,接种7 d后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绘制生长曲线;同时检测细胞促成骨基因护骨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阳极氧化后钛片表面形成规格统一的纳米孔结构,但是物相构成并未发生变化。与接种于对照组试件上的成骨细胞相比,实验组试件表面的细胞密度变大,覆盖金属的面积更多,呈现多边形结构,突触向周围移行,可见板状伪足向周围材料伸出;接种第7天时,实验组细胞数目约为对照组的1.4倍,同时纳米孔表面成骨细胞护骨素基因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阳极氧化后形成纳米孔结构的钛片更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护骨素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成骨细胞生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0.
背景:有关纳米含氟羟基磷灰石牙种植体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报道较少。 目的:检测纳米含氟羟基磷灰石牙种植体材料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分别制备羟基磷灰石与纳米含氟羟基磷灰石。①溶血性实验:在0.2 mL稀释兔抗凝血中分别加入0.01,0.15,0.2 g/L纳米含氟羟基磷灰石溶液、生理盐水及蒸馏水各10 mL,检测各组上清液吸光度值。②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分别以100%,50%纳米含氟羟基磷灰石浸提液、100%羟基磷灰石浸提液、苯酚溶液及RPMI1640培养液培养传至第2代的L929细胞,MTT法检测培养2,4,7 d的吸光度值。 结果与结论:体外溶血性实验显示,各浓度梯度纳米含氟羟基磷灰石的溶血率均在5%以内,符合医用材料的溶血要求。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100%,50%纳米含氟羟基磷灰石浸提液组细胞贴壁覆盖率增加,细胞密度增高,细胞为长梭形或多角形,细胞增殖及形态与RPMI1640培养液组、羟基磷灰石组无明显差别,细胞毒性为0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