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建杉  江泳 《中医药学刊》2005,23(1):99-99,105
由于仲景方中药物与药物之间所用的单位常不相同,导致临床运用经方不好掌握其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用量比例。如何更好的把握仲景用方原意,一直以来是历代医家争论的要点。该文从《金匮要略》中小半夏汤入手,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及柴胡加芒硝汤用量对比分析,考证出半夏一升的用量等于五两.并以此为据。提出了“小半夏汤中半夏:生姜等于5:8,半夏用量要小于生姜的论点”,纠正了现行《方剂学》中记载小半夏汤用量为半夏20g,生姜10g,半夏重于生姜的谬误,对临床更好的遵从仲景原意运用经方,恰当掌握药物间的配伍比例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小半夏汤多种药物配伍比例抗呕吐作用的观察,确定小半夏汤的最佳药物配伍比例。方法 :将水貂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恩丹西酮对照组、小半夏汤(生姜∶半夏)1∶2组、小半夏汤1∶1组、小半夏汤8∶5组,经治疗药物预处理30 min后予顺铂7.5 mg/kg腹腔注射,观察水貂在给顺铂后6 h内的呕吐反应,记录呕吐潜伏期、干呕、呕吐次数。结果:小半夏汤各药物配伍比例均可以抑制顺铂诱导的水貂呕吐反应,其中以生姜、半夏配比为8∶5的小半夏汤组抗呕吐作用最强。结论:在本实验中,小半夏汤的药物配伍比例(生姜∶半夏)8∶5是其最佳配伍比例,止呕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病证要素作为理论基础,借助现代数据挖掘技术手段,系统挖掘半夏在经方中的应用隐性知识,找出半夏在经方中的深层次配伍规律,为指导半夏及含半夏经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借鉴.方法:选取18部历代《伤寒杂病论》具有代表性的注本,提取各注本中含半夏的42首经方及其相关的72条经典条文,构建含半夏经方病证要素知识库,通过SAS9.4软件平台,采用关联规则和卡方检验分析方法,挖掘半夏经方配伍共性规律,找出半夏经方配伍隐性知识.结果:(1)半夏经方的主治功效有去水饮等15类,主治症状包括呕吐等25类;(2)半夏配伍置信度最高的药物是人参,具有显著性配伍意义的药物有11味,分别是人参、大枣、生姜、干姜、细辛、黄芩、五味子、附子、柴胡、黄连、麦门冬.将经方半夏挖掘配伍与半夏现代临床常用配伍进行比对,发现经方中半夏大枣、半夏五味子配伍在现代临床研究中较为少见;(3)半夏在经方中的应用根据其功效在不同的主治症状中有加减;(4)半夏配伍最简经方有5首,分别为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苦酒汤、半夏麻黄丸,此5首经方仅由两味药组成.结论:半夏及其经方证治系统知识体系的外延广泛,半夏经方中隐藏了大量关于半夏及其经方在主治功效、主治症状及药物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半固体糊灌胃法比较了旋复代赭汤、小半夏汤及旋复代赭汤减生姜、半夏对小鼠胃排空的影响。结果发现,旋复代赭汤能够促进小鼠胃排空;而小半夏汤能够抑制小鼠胃排空;去除生姜和半夏的旋复代赭汤能促进正常小鼠胃排空,并能够拮抗阿托品(00003g/kg)或左旋麻黄碱(0056g/kg)引起的小鼠胃排空抑制。上述结果表明旋复代赭汤促胃肠动力作用主要来自方中去生姜、半夏后的其它药味组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半夏汤用药比例对祛痰效果的影响。方法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单因素完全随机分组为小半夏汤3个不同用药比例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采用气管段酚红法测量OD值、计算祛痰指数,并统计得出最佳配比。结果小半夏汤相比生理盐水对祛痰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且半夏与生姜比例为5∶8时祛痰效果最明显,优于其他实验组。结论小半夏汤祛痰时最佳用药比例为5∶8。  相似文献   

6.
根据小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特点,用河洛理论分析药物用量,找出剂量配伍规律,得出以个数和容量为计量单位的药物的量,再通过实物测量得出折算值。结果半夏半升等于八两,大枣12枚等于三两,而经方一两等于现代9.18 g。  相似文献   

7.
小半夏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科卫  蒋征  王茜茜  温强蔚 《中成药》2012,34(3):542-545
通过文献检索和查阅相关书籍,查找了近30年来国内外有关小半夏汤的相关研究,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小半夏汤是呕家圣剂,在古代和现代临床上,医生都用它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在药理学研究中,小半夏汤显示出对动物的胃肠道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文献研究结果也提示:小半夏汤虽然止呕效果显著,但是目前其所含的抗呕吐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及方中半夏、生姜的配伍机制尚不明确,值得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小半夏加茯苓汤的特征图谱,探索小半夏加茯苓汤止吐作用的有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建立小半夏加茯苓汤的特征图谱。实验分3批,每批取健康家鸽50只,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呕吐模型组、小半夏加茯苓汤(拆方、生半夏)高、中、低剂量组(0.6,0.3,0.15 g·kg-1),按分组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3 d。末次药后1 h用硫酸铜制作家鸽呕吐模型,以呕吐潜伏期、呕吐次数、呕吐频率为指标,观察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拆方(生半夏+生姜)、生半夏水提物对模型家鸽的止吐作用。结果:HPLC测定显示小半夏加茯苓汤中姜酚含量较高,以6-姜酚为最高,占23个标记特征峰总峰面积的20%左右。原方及拆方对硫酸铜所致家鸽呕吐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止呕强度趋势为原方>拆方>生半夏。结论:小半夏加茯苓汤及拆方水提物有一定止吐的作用,结合复方中姜酚含量较高的特征图谱,提示姜酚可能是本方药止吐药效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小半夏汤汤剂与微粉制剂治疗呕吐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半夏汤是用于治疗呕吐的临床常用方剂。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由半夏500g,生姜250g组成。系仲景之名方。用于治疗“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本文对小半夏汤汤剂与微粉制剂治疗实验性家鸽呕吐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半夏加茯苓汤复方及拆方中多糖含量变化,为药效止呕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超声提取小半夏加茯苓汤复方及其拆方中的多糖,苯酚一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结果:最大吸收波长为488nm,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9%、97.01%、102.46%;RSD依次为1.280%、1.424%、1.170%。结论:小半夏加茯苓汤复方及拆方中多糖含量存在差异,其中复方的多糖含量最高,其次为茯苓+半夏)茯苓)茯苓+生姜)半夏〉半夏+生姜。  相似文献   

11.
张红丽 《山西中医》2010,26(4):47-48
对经方中半夏古剂量与现代计量(g、mL)进行了比较,认为经方中半夏8枚,约为7g;半夏半升约为70~80g;半夏半斤约为75.2g。并建议制半夏的用量10g为小量;15~20g为常用量;20~30g为大量。大剂量宜用于食道癌、胃癌、肝癌等顽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寒热病机入手,察其虚实,灵活运用旋覆代赭汤、吴茱萸汤、葛根芩连汤、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竹茹汤等经方治疗呃逆,疗效显著,并附验案3则,以揭示寒热病机对呃逆辨治的指导作用,也为经方的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柳巧红  刘青山 《陕西中医》2012,33(2):167-168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加减治疗梅尼埃病的疗效。方法:采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茯苓、桂枝、生白术、姜半夏、炙甘草、生姜等)治疗梅尼埃病40例。结果:总有效率96%。提示: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加减治疗梅尼埃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小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一书,始用于治疗"心下有饮",后世医家多以此方治疗呕吐一证。该方由半夏和生姜两味药物组成,配伍严谨,功效显著,成为历代医家治疗呕吐的基础方药。笔者整理近年来关于小半夏汤药理和临床研究相关文献,意在为以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欣 《中成药》2010,32(9):1578-1581
<正>小半夏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由半夏、生姜组成,功能祛痰降逆,主治痰饮停胃、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被后世尊为止呕之祖方。本文对小半夏汤的源流发展、临床应用以及实验研究作以回顾与  相似文献   

16.
关联度最强药物配伍的中医止呕类方数据挖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古今中医文献中寻找止呕方剂配伍规律与用药特点,为中药止呕新药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录古今止呕类方剂985首建立止呕类方剂数据库,运用相关置信度规则,对中医止呕方剂药物配伍的数据进行挖掘,利用剪枝方法筛选关联度最强的数据。结果:最常用的单味药物为生姜使用频率高达61.23%。关联性最强的核心药对是茯苓配伍姜半夏,其相关置信度为0.114 4。关联度最强的药组为生姜、姜半夏、茯苓。结论:生姜、姜半夏、茯苓,其相关置信度为0.295 4是中医止呕方剂中最常合用的药物配伍,其3种药物间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张仲景创制的小半夏加茯苓汤被证实是中医止呕的核心药组。  相似文献   

17.
武子华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1):477-477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其病机复杂 ,治亦不易。近年来 ,笔者运用加味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本病 64例 ,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64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其中 ,男性2 5例 ,女性 3 9例 ;年龄 2 3~ 67岁 ;病程 4天~ 1 0年。患有高血压病者 2 3例 ,美尼尔氏病者1 3例 ,颈椎病者 2 4例 ,原因不明者 4例。属经常性眩晕者 3 9例 ,阵发性眩晕者 2 3例 ,持续性眩晕者 2例。2 治疗方法基本方采用加味小半夏加茯苓汤 ,其药物组成 :制半夏、泽泻、茯苓各 3 0 g,生姜 2 5g。辨证加减 :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菊花等 …  相似文献   

18.
中药半夏,始载《内经》。《本经》谓其“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半夏对中枢神经有良好的镇静作用,观古察今,半夏用诸临床,其功不外化痰、消痞、止呕、安眠四端。半夏之用量,对临床疗效举足轻重。自《内经》半夏秫米汤以降,主以半夏为方者众,剂量差异殊甚。《伤寒论》载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每剂半夏均用半升,笔者经度量,约合今之50克;《金匮》为呕痞眩悸而制的小半夏汤,每剂用半夏一升,约合今之100克;更有甚者,《金匮》大半夏汤,主治胃反,每剂竟用半夏二升,约合今之200克。嗣后(?)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半夏的运用,总结出半夏的主要功效为止呕吐、平咳喘、消痞满、散痰结等。分析半夏与不同药物组合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了半夏的用量及煎服法,为临床更准确地运用经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渗出性胸膜炎是常见的慢性疾病,我院内科于1959年1—3月收治六例,胸膜炎,服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效果显著。治疗步骤:1.病人初期有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胸下气闷,胸痛,须疏表宣肺可采用小柴胡汤与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治。(柴胡二钱,黄芩二钱,党参三钱,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甘草六分,生姜一钱半,红棗三个)如汗多加黄芪三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