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旧话重提 ,毛泽东同志 2 0世纪 5 0年代提出中西医结合创造统一新医药学以来 ,一直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以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主任论文《论中西医的不可通约性》( 1) 为代表的不可通约论认为 ,“人类医学需要中西医共存”、“不可能相互通约结合为一” ;以祝世讷( 2 ) 、  相似文献   

2.
从科学多元的基本理念出发,将科学知识区分为“形而上”与“形而下”两大类;继而围绕中、西基础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概念(范畴)体系三要素展开,具体论证两大医学体系分属形上科学、形下科学,具有不可通约的特性,认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保障需要中、西医的共存。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既有可通约的内容,又有不可通约的内容。中西医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并不否定中西医的可统一性,需要树立大统一观。中西医统一将从两条途径实现:一是可通约的理论从理论内容上统一,二是不可通约的理论从理论体系上统一,最后统一于一种新的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统一的基本方式是“四流朝宗”的“A B ab C”模式,即中西医相统一的新的理论体系将由4种理论来源形成,A是中医学不能与西医学通约的理论相对独立地发展而来,B是西医学不能与中医学通约的理论相对独立地发展而来,ab是中西医可通约的理论融合统一发展而来,C是由中西医之外的其他医学贡献的理论和整个医学未来发展贡献的新理论。这种统一不可能在中国一国之内实现,它必将并已经开始是世界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 齐①通脐(qí)。《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杜预注:“若噬腹齐,喻不可及。”〔例〕《素问·腹中论》:“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素问·奇病论》:“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②通剂(jì)。调剂;药剂。《韩非子·定法》:“医者齐药也”。《礼记·少仪》:“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郑玄注:“齐,谓食羹酱饮有齐和者也”。〔例〕《素问·汤液醪醴论》:“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素问·玉版要论》:“其见深者,必齐主治”。反通返(fǎn)。回,归。《国策·卫策》:“智伯果起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中医药学的“宝库说”和“学科论”对于今后中医药学发展方向至关重要。以中药学为例 ,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了中医药学“宝库说”和“学科论”的意义。①中西药学的本质异同。两者都具有科学性、理论上的系统性、实践上的有效性、依存性、物质和生物活性的统一性 ;但中药学的优势在宏观 ,劣势在微观 ,而西药学则反之。提示未来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将是中医药学。②在西医药学的角度看 ,“宝库说”的实质是对中医药认识的概括和表述。③中医符合一门学科的所有条件以及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证明“学科论”是对中医药学本质的概括和表述。④“宝库说”和“学科论”是对中医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的两种思路和前景。“宝库说”丰富和发展西药学 ,致中医灭亡 ,“学科论”是中药的现代科学化 ,能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最后结合中医药工作者的本质和前提指出正确态度是坚持“学科论” ,允许“宝库说”。  相似文献   

6.
中医之思——形上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在做中西医对比时,常常说“中医是宏观知识,西医是微观知识”。恰恰是这种认识,造成很多人认为中医落后、不科学。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根本区别,不在知识的宏观与微观上,而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医不是宏观知识,西医也不是微观知识,中西医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医是“形  相似文献   

7.
<正> 任通妊(rèn).怀孕,妊娠.《汉书·叙传上》:“刘媪任高祖.”〔例〕《诸病源候论·妊娠候》:“诊其手少阴脉动甚者,任子也.”辟通避(bì).躲;回避.《荀子·荣辱》:“不辟死伤,不畏众强.”〔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水郁之发,阳气乃辟.”《灵枢·口问》:“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通僻(pì).不正;邪.《论语·先进》:师也辟”.《左传·昭公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例〕《素问·阴阳别论篇》:“肾之脾,谓之辟阴.”通襞(bì).裙褶,引申为重复.〔例〕《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诸病源候论·胞转候》:“气迫于胞,使胞屈辟不得充张.”通躄(bì).瘸腿《荀子·正论》:“不能以辟马毁舆致  相似文献   

8.
素问疑识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明〔原文〕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疑义〕 1、明,明亮之义。如王冰注:“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阴,则日月之明隐矣。” 2、明与萌通,萌者不动貌。天明,指天德静而不运化。如任应秋说:“明,古通‘萌’,不动也,庄子应帝王‘萌乎不震不正’。天萌,即言天德静而不运化了。”  相似文献   

9.
谈谈《内经》志意学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经》中,关于志意学说的论述是很全面的。就其形态学而言,《素问调经论》说:“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通,《易系辞》曰:“往来不穷谓之通。”连,段氏《说文》引桂馥说:“凡训连者,皆有连贯之意。”骨髓,《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髓之府。”《素...  相似文献   

10.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有人认为这是封建糟粕,不屑一顾。近年中医教科书也多不提“主治节”,而代之以“主宣发与肃降”或“主肃降,通调水道”;就心肺之间,多以气血相互为用的关系阐述。我们认为这样似有不足。从西医学看,传统上把肺脏看成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气体交换器。关于肺脏是一个具有高  相似文献   

11.
养生康复学,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用以研究摄生养性,抗衰长寿,却病延年的保健医学科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有“养生主”、“刻意篇”,论及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进行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以养生等内容。成书于秦汉之际的长沙马  相似文献   

12.
一、肺通天气固寿命《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说人体的构成离不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又指出“天食人以五气”,是说人一但生命形成之后,则需要天地之气采维持生命活动,说明气与肺关系密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六节脏象论》又说“肺者气之本”,二者表明肺不仅能主呼吸之气,还能主一身之气,因此凡人体所需之气离不开肺的作用。如果肺  相似文献   

13.
穿山甲属鳞甲目鲮鲤科的穿山甲的鳞片,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其味咸,性微寒,具有通经下乳,祛瘀散结,消肿排脓的作用。早在古代记载《别录》“主五邪惊啼悲伤,……疗蚁瘘。”《药性论》“治山瘅疟……治小儿惊邪,……痔漏恶疮疥癣。”《本草纲目》“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临床常用于经闭,乳汁不下,症瘕痞块瘰疬,痈疽肿痛等证。现代医学报道穿山甲的应用更为广泛。如对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症,〔1〕乳糜尿,〔2〕结节性红斑,〔3〕前列腺肥大〔4〕颈椎病,〔5〕泌尿结石,〔6〕,小儿疳积〔7〕等疾病的治…  相似文献   

14.
朝医学简介     
朝鲜族民族医药学是在朝鲜族固有文化及传统医药学的基础上,吸收中医药学的理论,结合自己民族的防病治病实践,逐步形成的以“天、人、性、命”整体观为理论指导,以“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内容,以辨象论治为主要特征的独特医学体系。其主要医学成就,是把体质论具体应用到实践,  相似文献   

15.
1 中、西医学对心与脑的认识发展概述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脏腑学说及藏象学说 ,均认为“五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心脏的功能既“主血脉”(如《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等 ) ,又“主神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等 )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曾先后指示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西医学习中医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以贡献于全世界。”  相似文献   

17.
试谈肺与皮毛相关:兼论肺司呼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  张传兰 《国医论坛》1991,6(3):16-17
祖国医学认为,肺与皮毛内外通应,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从两大方面论述了肺与皮毛的关系,一是肺主皮毛,一是肺合皮毛.如《素问·痿论》说:“肺主身之皮毛”,《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主”与“合”不尽相同,二者如何区别?古代先贤鲜有论述,今世同仁亦混为一谈.鉴于此,笔者试就二者之本质作以区分、探讨.一、肺主皮毛  相似文献   

18.
王玉萍 《光明中医》2002,17(6):35-36
目前 ,在我国共存着两种医学体系———中医药学、西医药学 ,两者对疾病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医学是建立在宏观思维上的 ,以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为主导 ,几千年来 ,不断自我创新和吸取外来医药知识 ,结合于临床 ,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现代中医药学。西医学是建立在微观世界的基础上 ,以近代自然科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为前提 ,数百年来 ,不断吸取各种先进的科学成果 ,以实验研究与临床相结合 ,形成现代西医药学。随着时代的发展 ,两者都不能完整地适应现代疾病的治疗 ,因为两者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 ,只有既从宏观思考 ,又从微观研…  相似文献   

19.
论“痛则不通 不通则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克栩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37-1137
经络气血不通出现痛证,亦有气血通但也出现痛证,气血不通有的病证不痛。在临床实践中实质性“痛”与 “通”的关系,非“通则不痛”的一个形式,而常以三种形式出现,探索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理论及临床上均有指导意 义。  相似文献   

20.
<正> 虑通伏(fǔ).隐伏.《说文解字》:“虑,虎貌.”段玉裁引《颜氏家训》语注曰:”是虑与伏古来通.”〔例〕《素问·气厥论篇》:“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张介宾:“虑瘕者,谓其隐伏秘匿,深沉不易取也.”亦通易(yì).食易,病名.《说文解字注》:“(亦)或假为易.”《列子·黄帝》:“二者亦知”句,张湛注曰:“亦当作易.”《释文》:“亦本作易.”〔例〕《素问·气厥论篇》:“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丹波元简注:“亦,易也.即跛易、痿易、狂易之易.”沈通沉(chén).与浮相对,沉没.《诗·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沈载浮.”《史记·游侠列传》:“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例〕《黄帝内经太素·顺养》:“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故与万物沈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