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周航  邓飞  刘华庆 《贵州医药》2007,31(6):504-505
目的探讨CD56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NK/T细胞淋巴瘤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29例我院既往诊断的恶性淋巴瘤组织进行HE、PSA染色,同时作CD56的免疫表型分析。结果10例弥漫性大B淋巴瘤和6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CD56表达均阴性,12例NK/T细胞淋巴瘤CD56表达阳性,1例NK/T细胞淋巴瘤可疑。结论CD56可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中NK/T细胞淋巴瘤分类鉴别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鼻腔是结外常发生淋巴瘤的部位之一.为探讨鼻腔淋巴瘤的形态学改变及临床特点及临床预后.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及临床随访对42例鼻腔恶性淋巴瘤进行了组织学类型及临床治疗方法和预后的研究.结果:发现鼻腔恶性淋巴瘤以NK/T细胞淋巴瘤为主(21例),其次是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型)(9例),以及其他类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粘膜相关淋巴瘤(3例),浆细胞肉瘤(1例),粒细胞肉瘤(2例).结论:鼻腔可发生的淋巴瘤种类较多,其生物学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各类淋巴瘤其免疫表型各有其特点,是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和鉴别诊断要点,同时是临床治疗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周航  邓飞  刘华庆 《贵州医药》2007,31(1):16-19
目的 根据WHO(2001年)淋巴瘤的新分类,对贵州省部分以往诊断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重新进行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研究并分类,以探讨新的WHO分类在我省淋巴瘤分类中的适应性.方法 应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100例以往诊断的恶性淋巴瘤组织重新诊断分型,并根据新的WHO分类进行分类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NHL,B-NHL55例(55%),T-NHL44例(44%),有1例未明确诊断(1%).根据新的WHO分类,在B-NHL中,以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居多,共27例(47.2%).CD20表达94.5%(52/55).未能进一步分类3例(5.5%).在T-NHL,以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居多,共17例(38.6%),其次NK/T细胞淋巴瘤(NK/TCL)13例(29.5%).CD45RO表达86.3%(38/44).单纯HE染色的诊断结果符合率达78%,结合免疫组化符合率达96%.非霍奇金淋巴瘤Ki-67增值指数平均率为73.7%.结论 在病理形态的基础上,结合免疫表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绝大多数可明确诊断.WHO关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新分类是较为统一而又明确的分类方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梁国桢  李维才 《贵州医药》1993,17(2):84-87,92
T细胞淋巴瘤在我国比较常见,但对于其形态学分型,各型特征及生物学行为尚缺乏一致意见,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报告我组研究的一组T细胞淋巴瘤,就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特别是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大细胞性淋巴瘤各亚型的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组部分病例进行Souther印迹杂交基因重组研究将在另文报导。  相似文献   

5.
盛瑞兰  朱广荣 《江苏医药》1996,22(10):667-670
按1989年FAB对慢性淋巴系白血病分类建议,根据临床、细胞/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PCR法IgH与TCRr基因重排分析,血尿免疫球蛋白定量研究,对20例患者(B细胞白血病16例,T细胞白血病4例)进行研究分析。并就B-CLL诊断标准、形态学与生物学特点,疾病的转归,B-PLL、WM及T-LGLL、NK-LGLL的诊断要点进行讨论。对T-白血病/淋巴瘤是否亦应列入分类提出看法,强调了形态学、免疫学及分子遗传学三维诊断对该系统疾病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强对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认识。方法:报告新近诊断的1例ANKL患者并行文献复习。结果:ANKL高发于亚洲人群,其发病与EB病毒感染高度相关;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为CD2+,CD3-,cCD3-,CD16+,CD56+,TCR重排阴性:临床病程进展快速,预后差;主要应与结外NK/T淋巴瘤和惰性NK细胞淋巴细胞增生性疾患相鉴别。结论:ANKL是一种少见的白血病,遇有疑似病例应及时做免疫学表型、基因重排和病理组织学检测,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道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MLP)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运用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研究1例发生肠道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肠道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右半结肠、直肠分别见多发性息肉。形态学表现见肿瘤性淋巴细胞呈弥漫型及结节型生长。瘤细胞免疫表型:CK-pan(-),LCA(+),CD20(+),CD10(-),CD45RO(-),CD5(+),cyclin(+),κ(-),λ(+)。结论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具有独特的病理大体表现,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应与其他类型淋巴瘤相鉴别,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预后较差,是否化疗可能与预后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8.
赵伟  陈陆俊  田波  谈炎  鲁常青 《江苏医药》2012,(7):812-814,740
目的探讨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方法对77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苏木素和伊红染色(HE)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按WHO 2008年《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标准进行分类。结果 77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32例(41.6%),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20例(26.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1例(14.3%),前驱T淋巴细胞淋巴瘤9例(11.7%)。结论 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发生的亚型是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其次为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前驱T淋巴细胞淋巴瘤。其中,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差,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江苏医药》2012,38(7)
目的 探讨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方法 对77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苏木素和伊红染色(HE)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按WHO 2008年《造血和淋巴 组织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标准进行分类.结果 77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32例(41.6%),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20例(26.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1例(14.3%),前驱T淋巴细胞淋巴瘤9例(11.7%).结论 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发生的亚型是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其次为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前驱T淋巴细胞淋巴瘤.其中,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差,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对 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原发于眼眶的NK/T细胞淋巴瘤,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患者曾被误诊为眼眶炎性假瘤,后经免疫组化确诊为眼眶NK/T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免疫表型为CD56+,CD2+,CD45RO+,CD79a+,CD20-,CD21-,CD38-,CD138-。应用放疗及化疗,患者未能完全缓解,病程中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最后死亡。结论眼眶原发性NK/T细胞淋巴瘤罕见,容易误诊,侵袭性强,确诊手段为免疫组化,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正>NK/T细胞淋巴瘤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少见类型,占NHL的5%15%。其发病可能与CD56表达及EB病毒感染相关的分子机制有关[1],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由于NK/T细胞淋巴瘤多原发于鼻腔,因此称鼻腔NK/T细胞淋巴瘤,而原发于鼻以外(鼻咽、口咽、硬腭、舌根等)的NK/T细胞淋巴瘤则称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由于此类淋巴瘤具有其本身特殊的特点,其临床特点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既往考虑NK/T细胞淋巴瘤为淋巴瘤的一种亚型,习惯性思维以化疗为主,但是预后差,5年生存率30%15%。其发病可能与CD56表达及EB病毒感染相关的分子机制有关[1],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由于NK/T细胞淋巴瘤多原发于鼻腔,因此称鼻腔NK/T细胞淋巴瘤,而原发于鼻以外(鼻咽、口咽、硬腭、舌根等)的NK/T细胞淋巴瘤则称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由于此类淋巴瘤具有其本身特殊的特点,其临床特点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既往考虑NK/T细胞淋巴瘤为淋巴瘤的一种亚型,习惯性思维以化疗为主,但是预后差,5年生存率30%40%。为了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功能联合监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发生发展及临床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以52名正常献血员为对照组,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97例NHL患者化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的变化。结果与正常人组比较,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外周血CD3、CD4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而CD8细胞数、NK细胞数则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联合监测对NHL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制订、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组织学镜检见瘤细胞形态一致,小至中等大小,核呈圆形、椭圆形,核膜卷曲,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显示TdT、CD3、CD4、CD5、CD7、CD8、CD10、CD43强阳性,Ki-67指数高.结论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生存期短,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形态学与免疫组化标志.  相似文献   

14.
康文喜  樊静  岳秀杰 《医药世界》2010,(9):1126-1127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类型特殊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及病理诊断有时非常困难,极易造成误诊。本文收集鼻腔NK/T细胞淋巴瘤25例,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及病理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5.
蔡玉强  邓飞 《贵州医药》2007,31(4):291-293
目的 探讨WHO新分类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我省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省36例以往诊断的NHL石蜡包埋组织重新进行HE、PAS染色,同时选择性进行免疫组化标记,根据WHO新分类标准进行重新分类.结果 在36例NHL中,B细胞肿瘤24例,占66.7%;T细胞肿瘤12例,占33.3%.免疫组化:B细胞肿瘤全B细胞标记物CD20阳性21例(87.8%);T细胞肿瘤均表达全T细胞标记物CD45RO(100%).NK/T细胞淋巴瘤(NK/TCL)2例均表达CD56.结论 我省NHL中,B细胞淋巴瘤发病率最高,为66.7%;T细胞淋巴瘤发病率为33.3%.除高质量的HE、PAS和Giemsa染色外,一套规范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淋巴瘤分型所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封闭抗体(BA)及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对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接受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的URSA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ELISE法检测外周血BA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reg细胞及NK细胞免疫表型,观察妊娠结局.结果 治疗前B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A阴性者与BA阳性者的妊娠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T、CD4+T、CD3-CD56+NK明显变化(P<0.05),CD8+T、CD4+T/CD8+T、CD3+THLA-DR+/CD3+、CD8+THLA-DR+/CD8+、CD4+T CD25+ CD127dimTreg、CD19+B、CD5+CD19+B、CD5-CD19+B、CD3+CD56+NK、CD56+CD69+NK无明显变化(P>0.05).妊娠成功者与失败者的CD3+T、CD4+T、CD4+THLA-DR+/CD4+、CD3-CD56+NK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能够提高BA阳性率,改善外周血T细胞、NK细胞的比例,BA和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可作为评估主动免疫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胡晓丽  王学文  宋兰云  宁培儒 《天津医药》2002,30(6):361-362,I002
鼻NK/T细胞淋巴瘤,即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MMR),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血管中心仕和血管破坏性病变,并导致大小不等的凝固性坏死,瘤细胞呈多形性。由于近年来免疫组化染色的开展,发现瘤细胞常表达T细胞分化抗原及自然杀伤(NK)细胞相关抗原,故称NK/T细胞淋巴瘤。本文旨在观察鼻腔及耳道恶性肿瘤,分析瘤细胞对NK、T细胞免疫表型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学表型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1998年3月至2008年12月间4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测定.结果 48例发病年龄26~78岁,以中老年人男性为主,主要发生于颈淋巴结、锁骨上、腹股沟及腋窝及鼻、咽、肠、睾丸、扁桃体等;37例中心母细胞型,9例免疫母细胞型,2例间变大细胞型;48例DLBCL中CD20肿瘤细胞均阳性,均不表达CD3和CyclinD1.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需将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及免疫学表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学表型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1998年3月至2008年12月间4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测定.结果 48例发病年龄26~78岁,以中老年人男性为主,主要发生于颈淋巴结、锁骨上、腹股沟及腋窝及鼻、咽、肠、睾丸、扁桃体等;37例中心母细胞型,9例免疫母细胞型,2例间变大细胞型;48例DLBCL中CD20肿瘤细胞均阳性,均不表达CD3和CyclinD1.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需将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及免疫学表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20.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通用型二步法对2 6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进行CD3、CD4 5RO、CC2 0 、CD79a、CD5、CD2 3、CD4 3、Td T、CD99、MPO的表达的研究。结果:2 6例中18例Td T阳性,2 1例CD99阳性,CD99、Td T共同阳性14例。2 6例中18例为T- L BL ,2例为B- L BL ,有6例不能确定细胞类型。所有L BL 不表达CD5、CD2 3、MPO。结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中,T细胞型占绝大多数,有少部分病例尚不能确定细胞类型。CD99、Td T为诊断L BL 不可缺失的敏感标记物,进行T、B分型标记时要进行多种标记。免疫组织化学对L BL 的诊断、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