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分析结肠癌放射学诊断对手术切除可行性评估的价值 ,回顾性分析 2 8例经双对比造影检查、CT扫描及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资料。根据肿瘤的大小、范围、形态及浆膜面是否光滑、有无周围淋巴结肿大、周围器官的侵犯及远处淋巴结转移 ,决定能否行手术切除进行对照。结果双对比造影结合CT扫描对结肠癌手术切除可行性判断的准确率为隆起型 10 0 %、溃疡型 8/8、浸润型 4/8。回顾性分析结果提示 ,结肠双对比造影检查与CT扫描相结合 ,对大部分结肠癌患者术前能做出可否手术切除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张水灌肠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结肠癌术前TNM分期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_2013年5月,有完整影像和病理资料的结肠癌患者62例,回顾性分析CT影像在肿瘤的部位、肠壁侵犯的深度范围、周围脂肪问隙的变化、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等特点,并与手术及术后病理对照,分析低张水灌肠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结肠癌术前TNM分期的准确性。结果低张水灌肠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结肠癌T分期准确率90.32%(56/62),N分期准确率80.64%(50/62),M分期准确率100%(62/62)。结论低张水灌肠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准确显示结肠癌的部位、确定肿瘤侵犯的深度范围、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更准确的诊断结肠癌和术前分期评估,可以作为结肠癌术前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周波 《肿瘤防治杂志》2003,10(5):525-527
目的:探讨X线、B超、结肠镜、CT对结肠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手术证实的结肠癌病例资料,对4种检查法对结肠癌诊断的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B超、结肠镜、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CT对早期结肠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25.0%、90.0%、83.3%、3/6,对中晚期结肠癌的诊断符合率依次为80.9%、92.0%、98.2%、93.7%。结论:早期结肠癌的诊断应以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结合结肠镜检查为主;中晚期结肠癌应以钡灌肠为主,另选择B超或CT检查观察病变周围浸润情况及观察淋巴结、邻近脏器转移的有无,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综合影像学检查对中晚期食管癌分期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X线上消化道钡剂造影、CT影像学检查对中晚期食管癌分期的意义.方法 对X线上消化道钡剂造影、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2例中晚期食管癌分期,分析病变的周围脏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结果 CT能精确显示食管壁的厚度及与周围邻近脏器的关系,与手术对照符合率达88%,对局部淋巴结检出率与病理对照低于50%.结论 术前X线放射检查,特别是CT检查,对疗前分期、评估手术切除可能性及预后、术后CT检查对疗后再分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X线、B超、结肠镜、CT对结肠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4例经手术证实的结肠癌病例资料 ,对 4种检查法对结肠癌诊断的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 :B超、结肠镜、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CT对早期结肠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2 5 0 %、90 0 %、83 3%、3 6 ,对中晚期结肠癌的诊断符合率依次为 80 9%、92 0 %、98 2 %、93 7%。结论 :早期结肠癌的诊断应以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结合结肠镜检查为主 ;中晚期结肠癌应以钡灌肠为主 ,另选择B超或CT检查观察病变周围浸润情况及观察淋巴结、邻近脏器转移的有无 ,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胃肠双对比造影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气钡双对比造影和螺旋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资料,其中24例行CT扫描,14例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结果:肿瘤发生于胃21例,小肠5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GISTs的胃肠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表现包括腔内充盈缺损或外压迹,局部粘膜展平,瘤周粘膜推移。CT扫描表现为肿块实质部分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瘤体内可见液化坏死、囊变,多数瘤体以腔外生长为主,邻近胃肠道壁无增厚,转移病灶与原发灶的CT表现相似。结论:GISTs的CT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均表现出粘膜下病变的特点,而CT能提供更多的胃肠道腔外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螺旋CT检查对于胃癌可切除性的意义。方法:将术前螺旋CT所显示胃壁厚度,胃周围脂肪间隙及胃周淋巴结影情况与手术中探查情况及手术切除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6例胃癌患者中,进行手术切除患者88例,总切除率为91.6%。当CT显示胃壁增厚,胃周脂肪间隙清晰,不论周围是否存在淋巴结影,可考虑进行手术切除。当胃周脂肪间隙消失,伴有或不伴有腹水出现时,应考虑进行新辅助化疗,根据病变缓解情况,考虑二期手术治疗。结论:术前进行螺旋CT检查对于肿瘤手术可切除性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螺旋CT检查对于胃癌可切除性的意义。方法:将术前螺旋CT所显示胃壁厚度,胃周围脂肪间隙及胃周淋巴结影情况与手术中探查情况及手术切除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6例胃癌患者中,进行手术切除患者88例,总切除率为91.6%。当CT显示胃壁增厚,胃周脂肪间隙清晰,不论周围是否存在淋巴结影,可考虑进行手术切除。当胃周脂肪间隙消失,伴有或不伴有腹水出现时,应考虑进行新辅助化疗,根据病变缓解情况,考虑二期手术治疗。结论:术前进行螺旋CT检查对于肿瘤手术可切除性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检查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及对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行功能性颈清扫PTC的术前CT结果.并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结果]绝大多数淋巴结转移灶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46.8%),并且小的转移淋巴结CT不能发现而出现5例假阴性。47例患者CT检查灵敏度为86.5%(32/37),特异度90.0%(9/10)。[结论]对PTC初次手术应包括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初治时为临床颈侧区淋巴结阴性(cN0),但术前CT提示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支持行颈侧区淋巴结的选择性清扫。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的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影像学诊断1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食管癌应用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检查影像学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2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136例食管癌患者随访资料。136例食管癌患者均行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其中81例行CT检查。结果:1)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出食管癌,髓质型67例,蕈伞型12例,溃疡型23例,缩窄型34例;2)CT显示食管壁增厚81例,食管壁内软组织肿块65例,食管腔闭塞26例,周围脂肪间隙消失34例,颈部、锁骨上及纵隔淋巴结转移21例。初步研究结果提示,X线气钡双重造影不仅能观察管腔内改变,而且能显示管壁动力学改变。该检查简便易行,是食管癌的首选检查方法。CT检查对管壁和周围组织器官的浸润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食管癌临床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腹部CT与B超检查对贲门癌手术切除可能性的评估。方法  2 2 3例贲门癌术前均行腹部CT与B超检查 ,将影像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比较。结果 贲门病变及区域淋巴结转移CT与B超诊断率分别为 90 5 %、76 2和 90 1、6 5 2 % ,两者基本相同 ;深部淋巴结转移与局部浸润CT与B超诊断率分别为 85 7%、6 2 5 %和 42 8%、37 5 % ,CT优于B超。结论 贲门癌术前行腹部CT与B超检查 ,能较客观了解贲门病变、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 ,尤其CT扫描提供了更直观病理与解剖学关系 ,为术前评估手术切除可能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在胰腺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45例胰腺癌患者接受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肿瘤分期和可切除性判断,并将其与术中探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45例患者中,27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2例术前CT评估为可切除,实际成功切除17例,阳性预测值为77%;5例术前CT评估为不可切除,手术探查均不能切除.肿瘤部位、肝脏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方面,术前CTA评估与术中探查结果一致.结论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可直观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及血管受侵情况,在胰腺癌术前肿瘤分期和可切除性评估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随着CT扫描技术应用逐渐普及,对于直径不超过2 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检出率也逐渐提高.本研究通过对周围型小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患者生存期的分析,试图探讨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1年7月手术切除的直径≤2 cm的周围型小肺癌75例.对手术切除方式(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或局部切除)、淋巴结转移情况、胸部cT影像学表现以及患者生存期与肿块大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接受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者57例,接受局部切除者18例.病灶在>1.5~≤2.0 cm者淋巴结转移率为14.63%,病灶在>1.0~≤1.5 cm者淋巴结转移率为14.8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10).病灶≤1.0 cm者均未见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和伴有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1%和60.0%(P=0.000).12例CT显示为磨玻璃影(GGO)表现者均未见有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为91.67%.结论:即使是≤2 cm的病灶仍可伴有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方法宜采用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但对于≤1.0 cm的病灶,尤其在高分辨CT上显示有GGO改变的病灶,可考虑行局部切除,而无需行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4.
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的临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X线双对比食管造影检查,其中20例进行了CT检查。结果35例患者中原发于颈段2例,胸食管上段4例,胸食管中段19例,胸食管下段10例。肿瘤大体类型及X线表现多数为髓质型及蕈伞型。病变范围大多数较长,≥5cm22例占63.2%。淋巴结、内脏转移多见,20例CT检查患者中,17例发现有淋巴结转移,5例远处脏器转移。结论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是高度恶性肿瘤,CT检查对淋巴结及内脏转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联合临床及X线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分期和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告一例晚期肾细胞癌(RCC),形态学证实有纵隔淋巴结转移,使用β-干扰素和长春新碱治疗。8个月后,组织学证实患者发生了无症状的肺结节病。患者女性,57岁,经静脉肾盂造影、腹主动脉及肾血管造影、CT扫描确诊为左肾肿瘤。胸部X线及CT加强扫描显示双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在CT引导下对纵隔淋巴结行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结果证实为转移的RCC。继之行左肾根治切除,病理诊断为RCC,其组织学特性与纵隔淋巴结细针抽吸细胞学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与CT征像特点,探讨X线与CT检查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65例直径<3cm,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X线胸片及CT扫描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定性准确率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分叶征、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为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对病灶的定性诊断CT扫描明显优于普通X线检查(x=5.47 P<0.025)。结论:胸部X线检查是发现病变的基本首选方法,发现病变后进行CT扫描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确诊有重要意义,熟悉并掌握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基本X线及CT征象是提高肺癌早期诊断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dPET/CT检查价格昂贵、而hPET/CT显像检查虽在准确性尚不及dPET,但其性价比较高.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双探头hPET/CT显像在原发性贲门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6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原发性贲门癌患者进行^18F-FDG双探头hPET/CT显像。图象分析采用视觉及半定量方法,同时与近期CT结果比较。结果:①双探头hPET/CT检出原发性贲门癌的灵敏度为92.3%(24/26例),2例假阴性患者均属印戒细胞癌,原发肿瘤直径〈2cm(T1期)。②19例手术患者中,贲门局部淋巴结转移15例,双探头hPET/CT检出8例,其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1.4%、100%和53.3%,CT检出3例。③双探头hPET/CT检出远处转移7例,CT仅检出3例。结论:^18F-FDG双探头hPET/CT诊断原发性贲门癌较为灵敏,检出贲门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可能优于CT。因此hPET/CT显像对贲门癌的术前分期和手术方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对肾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癌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将CT征象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CT各影像学征象及血管受累情况与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各CT影像学征象及血管受累情况与手术病理结果之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能够准确判断肾癌累及周围组织及血管情况,具有较高的术前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气钡双对比造影和螺旋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资料,其中24例行CT扫描,14例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结果肿瘤发生于胃21例,小肠5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GISTs的胃肠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表现包括腔内充盈缺损或外压迹,局部粘膜展平,瘤周粘膜推移.CT扫描表现为肿块实质部分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瘤体内可见液化坏死、囊变,多数瘤体以腔外生长为主,邻近胃肠道壁无增厚,转移病灶与原发灶的CT表现相似.结论GISTs的CT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均表现出粘膜下病变的特点,而CT能提供更多的胃肠道腔外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与CT征像特点,探讨X线与CT检查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65例直径<3cm,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X线胸片及CT扫描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定性准确率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分叶征、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为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对病灶的定性诊断CT扫描明显优于普通X线检查(x=5.47 P<0.025).结论:胸部X线检查是发现病变的基本首选方法,发现病变后进行CT扫描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确诊有重要意义,熟悉并掌握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基本X线及CT征象是提高肺癌早期诊断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