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杨梅黄酮对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ATCC 25175毒力因子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用液体稀释法准确测定杨梅黄酮对变形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耐酸性;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药物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用乳酸试剂盒检测药物对变形链球菌产酸的影响;用蒽酮...  相似文献   

2.
《口腔医学》2017,(7):583-587
目的研究不同蔗糖浓度培养基下右旋糖酐酶(Dex)与氟化钠(NaF)联用对变异链球菌(S.mutans)成熟生物膜的消解作用和胞外多糖的调控作用。方法 (1)体外形成成熟生物膜,测量生物膜干重;(2)采用闪烁计数法检测不同蔗糖浓度下Dex和NaF对成熟生物膜胞外水溶性葡聚糖和水不溶性葡聚糖含量的影响;(3)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处理因素对成熟生物膜的消解作用。结果 (1)Dex+NaF作用后,生物膜干重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2)Dex+NaF能显著减少S.mutans胞外多糖含量(P<0.05);(3)Dex+NaF对S.mutans成熟生物膜有明显消解作用(P<0.05);(4)Dex+NaF对胞外多糖和生物膜的消解作用随蔗糖浓度升高而增强。结论 Dex和NaF联用对S.mutans成熟生物膜具有消解作用,能显著减少其胞外多糖含量,作用效应随蔗糖浓度增加呈现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紫地榆各提取物防龋活性和活性成分对口腔致龋菌的增殖抑制以及产酸、产多糖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洗必泰和五倍子作为阳性对照,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研究紫地榆提取物对2种主要致龋菌生长和代谢的影响,先测定紫地榆5种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S.mutans)、黏性放线菌(A.viscosu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从中筛选出防龋活性部位;再测定低于MIC的4个浓度的紫地榆防龋活性部位对2种致龋菌产酸、产多糖的影响.结果:紫地榆正丁醇萃取部位对2种致龋菌抑制效果最好,对细菌产酸、产多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弱于洗必泰和五倍子.结论:紫地榆正丁醇萃取部位可抑制致龋菌生长代谢,可能是一种天然防龋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牙本质表面再生氟磷灰石晶体膜(Fluorapatite crystal film,FACF)对变异链球菌(S.mutans)早期粘附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方法:近生理条件下(37℃,1 atm,pH 6.0~7.4),在牙本质表面沉积FACF,并将牙本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和氟磷灰石(fluorapatite,FA)样本作为对照组,SEM观察表面形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SEM观察牙本质和FACF表面S.mutans的早期粘附情况。HA、FA、牙本质及FACF表面培养S.mutans生物膜,CLSM观察并计算生物膜量。结果:FACF厚5~10μm,晶体呈标准的六棱柱样,排列规则紧密,直径0.5~1.0μm。FACF表面S.mutans粘附量显著少于牙本质(P<0.05),单位面积生物膜量显著低于HA、FA及牙本质(P<0.05),且阻挡了S.mutans向牙本质小管内生长。结论:在近生理条件下,可在牙本质表面再生出厚5~10μm的FA有序致密晶体膜,该层晶体结构可减少S.mutans的初期粘附及生物膜的形成,并对S.mutans向牙本质小管内生长起到物理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体外抑菌活性及EGCG对P.gingivalis诱导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分析EGCG对P.gingivalis浮游菌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扫描电镜检测EGCG作用下P.gingivalis生物膜微观结构的变化。特异性人工合成显色多肽底物评价EGCG对牙龈素精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argi?nine gingipain,Rgp)和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lysine gingipain,Kgp)蛋白水解活性的影响。P.gingi?valis刺激HGFs,与EGCG共培养,ELISA检测MMP?1和MMP?2的蛋白分泌水平,qRT?PCR检测MMP?1及MMP?2 mRNA的表达。结果EGCG对P.gingivalis浮游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62.5μg/mL,最低杀菌浓度为500μg/mL。EGCG可抑制P.gingivalis生物膜形成,并对成熟生物膜具有清除作用,且抑制成熟生物膜的代谢活性。10μg/mL及50μg/mL EGCG可有效抑制牙龈素的水解活性(P<0.05)。此外,50μg/mL EGCG对P.gingivalis刺激HGFs表达及分泌MMP?1、MMP?2均有抑制作用(P<0.05)。结论EGCG对P.gingivalis有抑菌作用,且可抑制HGFs表达MMP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变形链球菌(S.mutans)密度感应系统信号蛋白的体外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化学合成法口腔S.mutans密度感应感受态刺激因子(CSP)信号蛋白,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纯化合成蛋白,质谱分析结构,通过扫描电镜对比观察CSP信号蛋白对S.mutans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分析CSP信号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化学合成纯化S.mutans CSP蛋白分子,加入CSP信号肽后,S.mutans生物膜呈团状密集分布,细菌之间存在厚实的黏性胞外分泌物,细菌黏连呈链团状。结论成功合成口腔S.mutans CSP信号蛋白,该蛋白肽具备促进S.mutans生物膜形成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红素浓度对白色念珠菌(C.albicans)-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双菌生物膜中P.gingivalis致病潜力的影响.方法:在0.1μg/mL(低)和5μg/mL(高)血红素培养条件下构建P.gingivalis-C.albicans双菌生物膜以及P.gingi-valis单菌生物膜,...  相似文献   

8.
中药桂皮醛体外抑菌和抗炎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桂皮醛的体外抗菌及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液体稀释法将P.gingivali ATCC33277、A.viscosus ATCC15987、F.nucleatum ATCC10593、S.mutans ATCC25175等4种标准菌株配成1×108菌落形成单位/mL和1×106菌落形成单位/mL的细菌悬液,分别检测桂皮醛对其的抑菌浓度.通过大鼠双侧耳廓二甲苯致炎建立肿胀模型,进行桂皮醛对肿胀抑制的体外抗炎活性实验,观察比较大鼠双侧耳廓肿胀抑制厚度以及肿胀抑制率.结果 ①桂皮醛对P.gingivalis及F.nucleatum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均为32 μgmL-1,对A.viscosus和S.mutans的抑菌浓度分别是64 μgmL-1和128 μgmL-1.②与对照组相比, 24 h、 48 h后桂皮醛对大鼠耳廓的肿胀抑制率分别为73.77%、 68.42%.结论 桂皮醛对口腔标准致病菌有抑菌活性,有体外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鞣花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生长、黏附的影响。方法 将鞣花酸单体溶于二甲基亚砜(DMSO),用二倍梯度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0.5 g/L氯己定作为阳性对照组,无药液组为阴性对照组,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菌黏附能力及生长曲线;通过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膜抑制浓度和生物膜清除浓度。结果 石榴皮生物活性成分鞣花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最低抑菌浓度均为1 g/L,最低杀菌浓度均为2 g/L。在1 g/L时鞣花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细菌粘附能力的抑制率为80.68%和83.53%(P<0.05)。鞣花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生长影响为将牙龈卟啉单胞菌对数生长期由8 h推迟至12 h,将具核梭杆菌的对数生长期由4 h推迟至12 h。鞣花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生物膜抑制浓度及生物膜清除浓度均为4 g/L和8 g/L。结论 鞣花酸对牙周主要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有望成为一种牙周病防治的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高果糖玉米糖浆(high-fructose corn syrup,HFCS)和蔗糖经变异链球菌(S.mutans)代谢后主要酸性产物的定量分析,比较两者的致龋性.方法:S.mutans UA159分别接种与含10 g/L HF-CS、含10 g/L蔗糖的两种TSB培养基中,37℃、900 mL/L N2、100 mL/L CO2条件下进行培养.分别于培养后1、4、8、24、48 h各时间点,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两种培养基中乳酸、甲酸、乙酸和琥珀酸的量.结果:S.mutans在两种糖培养基中产生的乳酸最多(与其他各酸相比P <0.05);而其他各酸的产量基本一致(P>0.05);两种培养基中的有机酸产生量在各时间点略有差异,但总趋势相同,即两种糖培养基中各有机酸的产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P<0.05).结论:高果糖玉米糖浆和蔗糖经S.mutans代谢后均能产生大量高致龋性的乳酸,说明两者都有较强的致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