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微弧氧化时间处理对纯钛表面形成的掺锶羟基磷灰石涂层表面形貌的影响,以及不同表面形貌特征对其表面成骨特性的影响。方法:经5、10、15 min 3种微弧氧化时间在钛表形成3组掺锶羟基磷灰石涂层,分别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采用表面粗糙度仪测量涂层表面粗糙度数值。然后再将3种钛种植体植入新西兰兔体内,术后4、12周取材,采用组织染色法观察植入体表面骨形成情况和骨接触率(Bone Implant Contact,BIC)。结果:随着微弧氧化时间的延长,涂层表面形貌成多孔状且越加不规则,粗糙度增加;丽春红染色显示4周时植入体表面有新骨形成,12周时转化为成熟的骨组织并与涂层形成紧密的骨结合。随植入时间的延长种植体表面骨接触率逐渐增加,而且15 min组和10 min组的骨接触率在第4周和12周均高于5 min组。结论:不同微弧氧化时间可以改变掺锶羟基磷灰石涂层的表面特性,而粗化的的涂层表面结构有利于骨组织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碱处理和仿生溶液在多孔钛表面制备类骨磷灰石涂层,观察人牙周膜细胞(PDLC)在碱处理前后多孔钛表面的黏附生长,评价多孔钛类骨磷灰石表面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松装烧结法制备多孔钛片,60℃下行碱处理,在模拟体液中沉积类骨磷灰石涂层.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涂层表面形貌、物相和结构,能量散射光谱测定仪分析其表面成分...  相似文献   

3.
采用仿生溶液法在纯钛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了解在仿生溶液中,纯钛表面沉积羟基磷灰石涂层的技术路线。方法:商业纯钛片经抛光,喷砂,清洗,酸碱腐蚀氧化及加热等预处理后,先后置于37℃的仿生液及1.5倍仿生液中16天。结果:酸碱处理后钛片表面呈现均匀多孔的网状结构,热处理后网状结构更致密,置仿生溶液中16天后,在钛片表面呈现结晶物,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其为羟基磷灰石。结论:预处理后可能在纯钛表面形成多孔网状结构的氧化膜,经仿生液处理后在氧化膜表面沉积了羟基磷灰石涂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金属钛表面类骨磷灰石上制备胶原蛋白与羟胆固醇复合生物活性涂层的可行性。方法研究于2013年12月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进行。采用酸-碱热处理结合仿生矿化沉积的方法在钛表面构建一层均匀的类骨磷灰石,采用物理吸附方法将胶原蛋白和羟胆固醇共同或单一固定在具有类骨磷灰石涂层的钛表面,构建钛表面的复合涂层。结果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验证了钛表面的类骨磷灰石;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定性证明了胶原蛋白被成功固定在具有类骨磷灰石涂层的钛表面上;微二喹啉甲酸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测定固定在复合涂层上的胶原蛋白和羟胆固醇含量。结论通过酸-碱热处理和仿生矿化沉积方法可在钛表面构建一层均匀的类骨磷灰石,通过物理吸附方法可成功将胶原蛋白和羟胆固醇共同或单一固定在具有类骨磷灰石涂层的钛表面,构建钛表面的复合涂层。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纯钛表面负载聚多巴胺-黄芩苷复合涂层的理化性能和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共沉积法在纯钛表面负载聚多巴胺-黄芩苷复合涂层。将钛片分为纯钛组、黄芩苷组、聚多巴胺组及聚多巴胺-黄芩苷组(实验组)。分析各组钛片表面形貌、元素分布。在各组钛片表面接种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初步探究聚多巴胺-黄芩苷复合涂层对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 通过共沉积法在纯钛表面负载聚多巴胺-黄芩苷复合涂层,亲水性增强,细胞增殖粘附良好;培养7 d、14 d时实验组碱性磷酸酶(AL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共沉积法在纯钛表面制备的聚多巴胺-黄芩苷复合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初步证明其能促进BMSCs的成骨向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金属钛表面类骨磷灰石上制备胶原蛋白与羟胆固醇复合生物活性涂层的可行性。方法    研究于2013年12月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进行。采用酸-碱热处理结合仿生矿化沉积的方法在钛表面构建一层均匀的类骨磷灰石,采用物理吸附方法将胶原蛋白和羟胆固醇共同或单一固定在具有类骨磷灰石涂层的钛表面,构建钛表面的复合涂层。结果    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验证了钛表面的类骨磷灰石;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定性证明了胶原蛋白被成功固定在具有类骨磷灰石涂层的钛表面上;微二喹啉甲酸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测定固定在复合涂层上的胶原蛋白和羟胆固醇含量。结论    通过酸-碱热处理和仿生矿化沉积方法可在钛表面构建一层均匀的类骨磷灰石,通过物理吸附方法可成功将胶原蛋白和羟胆固醇共同或单一固定在具有类骨磷灰石涂层的钛表面,构建钛表面的复合涂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纯钛及其合金种植体表面构建生物活性因子缓释涂层的可行途径。 方法 通过模拟体液仿生沉积法在钛合金种植体表面构建钙磷离子/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复合涂层,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检测厚度,声发射划痕仪检测结合强度; ELISA法检测涂层所含NGF的总量及体外缓释规律;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释出的NGF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成骨细胞分化诱导的影响。 结果 本实验制备的复合涂层具有粗糙的表面,平均厚度为(11.2±0.26)μm,平均临界载荷为(6.8±0.37)N;所含的NGF可在体外缓释2周以上,并具有生物活性。 结论 模拟体液仿生沉积法可在钛合金种植体表面成功构建具有缓释生物活性因子能力的复合涂层,其释出的NGF可促进成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水热合成法制备羟基磷灰石生物涂层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及动物体内植入体与骨界面的状况进行研究.方法水热合成法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采用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评估涂层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成骨细胞在涂层材料表面具有良好的细胞增殖率,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增加.植入动物体内1月后即有骨组织与涂层材料结合,3月后骨结合量增加.涂层材料在体内稳定,未见溶解脱落.结论水热合成法制备的羟基磷灰石生物涂层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9.
纯钛表面快速沉积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纯钛种植体表面快速沉积羟基磷灰石涂层的新方法。方法20片纯钛片均分为A、B两组。A组用H2SO54与HCI混合液酸蚀;B组用H2SO4与HCI混合液酸蚀,再用5mol/L NaOH溶液60℃处理24h后,600℃热处理1h。然后两组试件同时置于仿生液A液和B液中各1天。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涂层的形貌。结果两组试件表面均可沉积致密的羟基磷灰石涂层,涂层由1—3μm的小球组成。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其为碳酸化的羟基磷灰石。结论在纯钛表面可以快速沉积碳酸化的羟基磷灰石。  相似文献   

10.
钛合金材料表面的生物活化处理是近年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钛合金的表面改性、羟基磷灰石涂层的种类及工艺.纳米涂层技术将是今后钛及钛合金表面活化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KIP-1基因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和分化能力的调控。方法:选择CKIP-1基因敲除型小鼠(KO)和野生型C57小鼠(WT),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BMSCs,取第3代BMSCs,分为KO组和WT组,分别采用成骨及成脂诱导液对细胞进行诱导培养,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目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用ALP染色、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分别对细胞成骨及成脂能力做定量分析。结果:2种细胞增殖和干细胞分子表达相似;成骨诱导后ALP染色显示,KO组的细胞染色的阳性率要大于WT组。茜素红染色观察显示KO组的矿化结节要多于WT组;油红O染色显示KO组细胞的脂质沉淀量大于WT组。结论:CKIP-1基因缺失可以使BMSCs成骨及成脂分化能力增强,对其增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牡蛎蛋白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备稳定传代能力的第3代大鼠BMSCs,采用MTT试剂盒,检测细胞在0、10、20、50 mg/L不同牡蛎蛋白肽浓度干预培养24 h、3 d、7 d后的细胞活力.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柚皮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SDF-1α/CXCR4信号轴是否参与介导柚皮素促进BMSCs成骨分化。方法: 分离、培养及鉴定大鼠BMSCs,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柚皮素对BMSCs增殖的影响,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RT-qPCR法检测各组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趋化因子受体4(CXCL receptor 4,CXCR4)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α)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CXCR4和SDF-1α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细胞鉴定结果表明,培养细胞为高纯度的BMSCs。第1、3天,柚皮素对BMSCs增殖无显著影响(P>0.05);第5天时,50 μg/mL柚皮素可促进BMSCs增殖;第7天时,不同浓度柚皮素均促进BMSCs增殖(P<0.05);同时,ALP活性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RT-qPCR结果表明,柚皮素组和成骨诱导液组中相关基因表达均较培养基组明显增加,而AMD3100组中各基因表达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组CXCR4和SDF-1α蛋白表达随诱导时间增加均逐渐上调,且两者均在100 μg/mL柚皮素组表达最高。结论: 柚皮素可促进BMSCs增殖和成骨向分化,SDF-1α/CXCR4信号轴参与柚皮素对BMSCs的成骨分化,主要在BMSCs成骨分化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糖尿病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以成骨分化为主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通过静脉注射水合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模型,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在无菌条件下,局麻后抽取兔髂骨骨髓,获取BMSCs。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对细胞进行纯化及培养,分别对2组细胞行MTT检测、实时定量PCR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以及ERK、AKT信号通路表达检测。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SNK post hoc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实验组糖尿病兔BMSCs细胞增殖活性、成骨基因表达、ALP活性及成血管基因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糖尿病兔BMSCs的增殖活性、成骨分化能力及成血管基因表达能力均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5.
兔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成骨定向诱导培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并向成骨定向诱导培养,为骨组织工程提供适宜的种子细胞。方法:抽取新西兰白兔的骨髓,体外分离纯化得到BMSCs,并利用条件培养液将其向成骨定向诱导培养、扩增。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增殖分化情况;使用碱性磷酸酶(ALP)和VonKossa染色的方法,鉴定其成骨性能;用MTT法描绘标准细胞浓度-OD值曲线。结果:BMSCs在培养皿中贴壁生长、增殖;经ALP和VonKossa染色证实其有成骨潜能;标准BMSCs细胞浓度-OD值曲线显示细胞浓度和OD值呈线性正相关。结论:可以通过在体外分离纯化骨髓并诱导培养,获得足够数量、有成骨潜能的B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作用下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骨向分化的差异。 方法应用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细胞增殖能力(MTT)法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对PDLSC和BMSC在IL-1β作用下的骨向分化能力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实验组为含有IL-1β的各处理组,对照组内未加IL-1β。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随IL-1β浓度的增高,PDLSC形成矿化结节减少,茜素红染色逐渐变浅;而BMSC骨向分化能力未见明显减弱;ALP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7 d时PDLSC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361.11,P<0.001),BMSC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ALP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40.68,P<0.001);在14 d时PDLSC随炎症因子浓度增高,ALP活性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1519.89,P<0.001),BMSC在IL-1β浓度为0.001、0.01、1 ng/mL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ALP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2.52,P<0.001),两种干细胞在IL-1β最大浓度时(1 ng/mL)ALP活性最低;MTT结果表明,IL-1β能抑制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与PDLSC相比,BMSC增殖能力较低。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干细胞实验组内ALP、Col-1、OCN和Runx2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BMSC内实验组中骨向分化基因表达与PDLSC内实验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IL-1β作用下,BMSC的成骨能力较PDLSC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io-oss胶原与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的生物相容性,为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牙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恒河猴BMSCs,将BMSCs与Bio-oss胶原复合进行体外培养。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与材料的黏附,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并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BMSCs能黏附于Bio-oss胶原上;MTT结果显示,在2d、5d时,对照组和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8d时,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各时间点,对照组和实验组间ALP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io-oss胶原与恒河猴BMSC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材料应用于牙周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乳牙牙髓干细胞(SHEDs)在3种羟基磷灰石(HA)复合支架材料上黏附、增殖、分化情况。方法:利用正常替换的乳牙分离培养 SHEDs,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细胞来源,体外诱导实验观察细胞分化能力。将 SHEDs 分别接种在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HA/TCP),羟基磷灰石/胶原(HA/COL)和羟基磷灰石/聚乙丙交酯(HA/PLGA)支架材料上复合培养,于4、6、8、10 h 4个时间点检测各细胞黏附率,MTT 比色法检测 SHEDs 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能谱分析钙含量;Von Kossa 染色和灰度扫描细胞矿化能力。结果:SHEDs 在 HA/COL 上的黏附少于 HA/PLGA 和 HA/TCP(P <0.05);HA/PLGA对 SHEDs 矿化诱导能力最强,其次是 HA/TCP,HA/COL 最弱。结论:SHEDs 在 HA/PLGA 上的黏附率、增殖率及矿化能力优于HA/TCP 和 HA/CO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透钙磷石与锶对成骨细胞的协同作用。方法:电化学沉积制备含透钙磷石涂层钛片,浸提法制备其浸提液,向配制好的浸提液中分别加入0.1%、0.5%和1%的锶。将 MC3T3-E1细胞置于掺锶的浸提液中进行培养,检测不同含锶量的透钙磷石涂层浸提液中 MC3T3-E1细胞活性、ALP 活性,RT-PCR 检测 bFGF 和 VEGF mRNA 表达。结果:含透钙磷石涂层钛片浸提中锶的浓度为0.1%、0.5%和1%时,培养的 MC3T3-E1细胞增殖率、ALP 活性、bFGF 和 VEGF mRNA 表达均高于无锶对照组(P <0.05)。结论:掺锶透钙磷石对 MC3T3-E1细胞成骨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