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早产儿轻度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早期肺功能的影响,为BiPAP应用于早产儿轻度RDS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76例早产儿轻度RDS为观察对象,生后即予无创呼吸支持,随机分为BiPAP组(38例)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组(38例),比较两组无创模式治疗早产儿RDS的治疗效果及对早期肺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 1)与CPAP组比较,BiPAP组气管插管率明显降低(5.26% vs.26.32%,P<0.05),但平均无创通气时间、平均氧依赖时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重复应用、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早期潮气肺功能参数中,与CPAP组比较,BiPAP组呼吸频率明显降低[(42.98±4.26)次/min vs. (46.13±4.58)次/min]、潮气量明显升高[(6.50±1.29)ml/kg vs. (5.55±1.03)ml/kg]、每分通气量明显增加[(0.50±0.66)L/(min·kg) vs. (0.45±0.47)L/(min·kg)] (P<0.05),而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呼气峰流速及75%、50%、25% 潮气量时呼气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PAP相比,BiPAP治疗早产儿轻度RDS更加安全有效,同时可提高肺的顺应性,改善患儿早期肺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亲子音乐干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出院早产儿智能、母亲产后抑郁情绪和亲子关系的影响,为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及改善母亲心理健康提供临床实践经验和循证依据。方法 选择2020年5—12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门诊接受随访的纠正胎龄40~44周的早产儿6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亲子音乐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早产儿接受常规家庭指导,亲子音乐组早产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亲子音乐干预。干预时间为15~20 min/d,为期3个月。干预前后用Gesell发育量表(GDS)对早产儿进行评估,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和母亲客体关系量表[MORS(Child)]对其母亲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后亲子音乐组GDS评价在适应性、大运动和语言方面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9、3.113、3.612,P<0.05);干预后两组家长EPDS评分较干预前均降低(t=12.286、16.102,P<0.05),且亲子音乐组得分较对照组得分下降更多(t=2.545,P<0.05);干预后两组家长MORS(Child)得分较干预前均提高(t=13.871、9.046,P<0.05),且亲子音乐组得分较对照组提高更多(t=3.292,P<0.05)。结论 亲子音乐干预对NICU出院早产儿的智能有促进作用,并且有利于改善早产儿母亲抑郁和增强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通气模式在早产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后呼吸支持中的临床效果,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通气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早产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气管插管-应用PS-拔出气管插管治疗。观察组给予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NIPPV)呼吸支持,对照组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支持,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期间血气指标、临床指标、有创呼吸支持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通气1、12 h和24 h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均低于对照组,通气1 h、12 h的氧分压(Pa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内有创呼吸支持率(20.00%)、并发症发生率(22.50%)低于对照组(52.50%、47.50%)(χ2=9.141、5.495,P<0.05);观察组患儿的有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1、41.681、3.924,P<0.05)。结论 与NCPAP相比,SNIPPV能够更有效地改善NRDS患儿的氧合情况,降低CO2潴留,缩短通气支持时间、开奶时间、住院时间,还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襁褓浴和浴缸浴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中晚期早产儿沐浴时生理情况和行为压力的影响,以期为早产儿的照护提供依据。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4-9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NICU住院中晚期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早产儿进行常规浴缸浴,实验组早产儿在单层襁褓巾包裹下行襁褓浴。两组早产儿沐浴持续时间、部位、顺序和沐浴后护理均相同。记录并比较两组早产儿沐浴前后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生理参数变化情况和哭泣时长,使用新生儿婴儿疼痛量表(NIPS)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沐浴前后的压力水平。 结果 沐浴后实验组早产儿的体温和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38、3.180,P<0.05)。沐浴后对照组的早产儿心率和呼吸频率均高于实验组(t=6.335、3.328,P<0.05)。沐浴期间实验组婴儿的哭泣持续时间[(17.45±4.91)s]较对照组[(59.03±24.93)s]明显缩短(t=10.349, P<0.05)。沐浴后实验组早产儿的NI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98±0.92 vs. 1.83±1.08,t=3.783, P<0.05)。结论 襁褓浴在维持中晚期早产儿正常生理状态和减轻压力方面有积极作用,值得在NICU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对0~6月龄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和日常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门诊随访的脑瘫高危儿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初诊时评估的情况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干预以及家庭姿势管理等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指导。在初诊、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和ADL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初诊时年龄、性别、GMFM评分和ADL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的CMFM评分(t=5.594,P<0.001)和ADL评分(t=9.793,P<0.001)均较对照组高;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GMFM评分(t=8.829,P<0.001)和ADL评分(t=11.469,P<0.001)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在干预3个月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4% vs.80.6%,P<0.05)。结论 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有利于促进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枸橼酸咖啡因对原发性呼吸暂停(AOP)早产儿早期肺功能及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选取在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160例原发性AOP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80)与对照组(n=80)。对照组采用氨茶碱治疗,观察组采用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定治疗后早期肺功能指标、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IGFBP-3)和β-内啡肽(β-EP),比较两组治疗前、校正月龄6个月和12个月时Gesell发育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正压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观察组治疗24、48、72 h呼吸暂停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呼吸频率(RR)、吸呼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每分钟通气量(MV)、潮气量(VT)、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潮气呼吸呼气流速(PEF)、25%/50%/7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TEF25、TEF50、TEF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GFBP-3显著高于对照组,β-E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1.25% VS. 43.75%,P<0.05);校正月龄6、12个月,观察组的Gesel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枸橼酸咖啡因辅助治疗早产儿原发性AOP能够保护患儿肺功能及神经功能,促进其智能发育,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对婴儿痉挛模型应激蛋白表达的影响,为婴儿痉挛症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60只新生幼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组和ACTH组,每组20只。幼鼠出生第11天,ACTH组腹腔注射10 mg/(kg·d) ACTH,其他两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幼鼠出生的第15天,NMDA组和ACTH组腹腔注射15 mg/(kg·d) NMDA,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三组幼鼠痉挛症状进行评分,采用q-PCR法测海马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ACTH的m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法测海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型受体(CRHR1)蛋白表达。结果 NMDA组中幼鼠的痉挛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t=11.236,P<0.001); ACTH组幼鼠的痉挛症状评分低于NMDA组(t=-6.347,P<0.001)。与对照组相比,NMDA组海马IL-1β和IL-6的mRNA转录水平升高(IL-1β: t=6.237,P<0.001;IL-6: t=6.553,P<0.001),ACTH组海马中IL-1β和IL-6的mRNA转录水平低于NMDA组(IL-1β:t=-7.669,P<0.001;IL-6:t=-8.125,P<0.001)。ACTH组海马中ACTH mRNA转录水平高于NMDA组(t=7.758,P<0.001)。与对照组相比,NMDA组海马体CRH和CRHR1蛋白表达上调(CRH: t=7.517,P<0.001;CRHR1: t=7.745,P<0.001),ACTH组海马CRH和CRHR1蛋白表达低于NMDA组(CRH: t=-6.120,P=0.003;CRHR1: t=-6.050,P=0.005)。结论 ACTH可缓解幼鼠的痉挛症状,推测与降低海马体中IL-1β和IL-6的mRNA转录水平,上调ACTH的mRNA转录水平,抑制CRH和CRHR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评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预后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10例NRDS患儿为病例组,同期选择本院60例非NRDS新生儿为对照组;并将NRDS患儿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NT-proBNP和cTnⅠ与NRDS患儿死亡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两者预测NRDS发生的价值。结果 病例组血浆NT-proBNP和cTn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29、51.075,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出生时体重、氧合指数(PaO2/FiO2)水平较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浆NT-proBNP和cTnⅠ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NRDS患儿NT-proBNP和cTnⅠ水平高于Ⅰ级~Ⅲ级,Ⅲ级高于Ⅱ级和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提示NT-proBNP和cTnI分别与NRDS严重程度分级呈正相关(r=0.329、0.287,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提示NT-proBNP(OR=3.115,95%CI:2.249~7.184)和cTnⅠ(OR=2.376,95%CI:1.582~6.110)是NRDS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NT-proBNP和cTnⅠ预测NRDS患儿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9和0.691,两组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两者单独预测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854,P<0.05)。结论 NT-proBNP和cTnⅠ水平与NRDS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能是此类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在预测患儿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自体脐带血(UCB)输注治疗脑损伤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为临床上脑损伤患儿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最大限度改善患儿的自理能力。方法 将2018年7月—2020年5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行自体UCB输注治疗并坚持康复治疗的11例脑损伤患儿作为观察组,功能状态无明显差异的11名脑损伤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组自UCB输注开始行康复治疗半年,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半年。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半年后对其功能水平进行评估。另外,分析自体UCB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及炎症因子的变化。将评估结果及生化指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相应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及智力粗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7.214、3.310、3.641,P<0.05或<0.01)。自体UCB治疗组治疗后2周,患儿体内促炎细胞因子(IL-2、IL-6)及NSE有所下降(t=3.304、3.206、3.709,P<0.05),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有所升高(t=3.937、4.31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期间及远期随访过程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结论 自体UCB输注这一治疗方法安全可行,且结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损伤患儿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不同频段探索夜间遗尿症(NE)儿童脑网络信号传递特点,找到异常脑区,为后续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CCS)的标准入组2016—2018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129名NE患儿和37名正常儿童。在经典频段(0.01~0.08 Hz)和频段5(0.010~0.027 Hz)分析两组儿童度中心性(DC)特点,并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频段下的两组差异性。使用高斯随机场(GRF)理论对结果进行校正(体素P<0.05,团块P<0.05)。结果 在典型频段中,NE患儿在左侧中央沟盖(t=4.469 9,GRF矫正体素 P<0.05,团块P<0.05)、右侧中央沟盖(t=4.351 6,GRF矫正体素 P<0.05,团块P<0.05)、内侧和旁扣带回(t=4.139 7,GRF矫正体素 P<0.05,团块P<0.05) DC显著升高,右侧回直肌(t=-4.127 2,GRF矫正体素 P<0.05,团块P<0.05)和左侧额中回中DC降低(t=-4.835 5,GRF矫正体素 P<0.05,团块P<0.05)。在子频段中,左侧丘脑DC值升高(t=3.905 4,GRF矫正体素 P<0.05,团块P<0.05),右侧眶部额上回DC值降低(t=-4.509 6,GRF矫正体素 P<0.05,团块P<0.05)。结论 频段5中DC值异常的脑区与儿童排尿功能的调节直接相关,经典频段中的脑区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左侧丘脑DC值的增加和额中回的DC值降低,可能影响儿童排尿网络的信息传递,造成夜间遗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基于加拿大作业表现量表(COPM)评估结果开展的作业治疗方案对全面性发育迟缓(GDD)儿童作业活动表现、满意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为GDD儿童作业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临床实践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门诊接受康复治疗的GDD儿童6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将作业治疗替换为基于COPM结果的目标导向性的作业治疗方案,治疗时间持续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COPM评估儿童目标任务的作业表现及满意度,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估儿童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COPM表现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45、7.533,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551,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COPM满意度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22.240、8.329,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300,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COPM表现分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牛奶蛋白过敏(CMPA)婴儿的气质类型、气质维度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为CMPA婴儿早期家庭养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正常体检的婴儿102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在过敏专科门诊就诊的4~8月龄CMPA 102例婴儿作为病例组,对婴儿进行婴儿气质量表(CITS)、牛奶相关症状评分(CoMiSS)评估及维生素D水平检测,同时对母亲进行焦虑症自评量表(SAS)评估。结果 气质类型方面,两组婴儿的气质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66,P<0.05),在气质维度水平除持久性和注意分散外,牛奶蛋白过敏组婴儿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活动强度、心境和反应阈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t=5.713、4.154、4.844、5.052、5.067、4.138、4.787,P<0.05);CMPA组婴儿中CoMiSS评分、母亲S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9.433、16.562,P<0.05);CMPA组婴儿维生素D水平低于对照组(t=-16.981,P<0.05)。Spearman分析显示, CMPA组婴儿母亲的焦虑情绪、CoMiSS评分与婴儿的气质类型显著相关(r=0.191、0.228,P<0.05),同时母亲的焦虑情绪水平与CoMiSS评分呈正相关、与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r=0.762-0.520,P<0.05)。结论 CMPA婴儿的气质类型存在难养型增加,易养型减少,应针对此类婴儿气质类型指导家庭养育,关注此类婴儿母亲的焦虑情绪对婴儿气质和家庭养育的影响,通过健康教育和规范诊疗,缓解婴儿过敏症状并改善营养状况,从而提高CMPA婴儿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治疗对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19年12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就诊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治疗均为1次/d,5次/周,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的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与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指数变化,分析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vs.82.5%,χ2=0.74,P>0.05),两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9%vs.37.3%,χ2=5.24,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PDMS-FM量表中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粗细运动商(t/t′=4.71、2.54、2.67)与FMFM量表各项目评分(t/t′=4.35、2.74、3.31、2.52、2.15、2.5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PDMS-FM量表中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商(观察组t=16.67、23.13、6.59,对照组t=7.42、14.81、2.71)与FMFM量表各项目评分(观察组t/t′=12.10、13.51、16.16、12.62、9.64、14.28,对照组t/t′=8.46、12.11、9.26、19.95、12.97、15.79)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改善均有效,但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治疗的总体疗效要优于单一的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早期口腔运动干预措施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预后改善的临床意义,为早产儿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NICU住院治疗的151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生命体征稳定后两组均接受早产儿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Sandra Fucile所采用的口腔按摩方法,1次/d,连续14 d;采用中文版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 Scale-CV)对早产儿的经口喂养能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经口喂养表现、喂养进程和喂养结局,以及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分别于生后3、6月龄时采用婴儿神经系统国际测验量表(Infanib)进行早期运动发育评估。结果 到达完全胃肠道喂养时,干预组的矫正胎龄(PMA)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P=0.04);干预组开始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3),干预组完全经口喂养时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P=0.01);干预开始第10、14天干预组PIOFRA Scale-CV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F=5.658,P=0.02),不同时间和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2.60,P<0.001)。干预组除干预开始后第14天的评分和第10天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各时间段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儿3月龄时接受 Infanib评估,干预组评估结果为正常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00,P=0.03)。6月龄时接受 Infanib评估,干预组评估结果为异常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为正常的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χ2=10.52,12.10,P<0.01)。结论 早产儿经口喂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监护病房内早期口腔运动干预方案能够缩短早产儿从管饲喂养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改善早产儿喂养时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对0~6月龄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和日常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门诊随访的脑瘫高危儿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初诊时评估的情况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干预以及家庭姿势管理等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指导。在初诊、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和ADL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初诊时年龄、性别、GMFM评分和ADL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的CMFM评分(t=5.594,P<0.001)和ADL评分(t=9.793,P<0.001)均较对照组高;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GMFM评分(t=8.829,P<0.001)和ADL评分(t=11.469,P<0.001)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在干预3个月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4% vs.80.6%,P<0.05)。结论 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有利于促进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儿童血清维生素A与反复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系, 为维生素A预测及辅助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第二儿科收治的12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观察组, 另取同期该院收治的12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 检测两组患儿维生素A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 比较两组间维生素A水平的差异, 对维生素A 及免疫球蛋白进行相关分析, 并对观察组出院后随访1年, 记录出院后补充外源性维生素A的情况, 观察呼吸道感染的复发次数。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维生素A水平低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的亚临床型维生素A缺乏检出率高于对照组(t=2.632、χ2=7.366, P<0.05)。维生素A缺乏组患儿的IgG水平低于维生素A正常组 (F=5.036,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维生素A与IgG呈正相关(r=0.172, P<0.05)。治疗前, 补充维生素A组与未补充维生素A组患儿的呼吸道感染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儿的呼吸道感染次数均显著减少(t=9.291、2.036, P<0.05), 且补充维生素A组少于未补充维生素A组(t=2.448, P<0.05)。结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与维生素A缺乏有关, 补充维生素A有助于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使用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IMP)对昆明地区168名婴儿进行测试,并与美国常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得分的相关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为TIMP的本土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 对昆明地区168例足月儿及矫正胎龄 34~57+6 周早产儿进行TIMP测试,并记录原始得分及婴儿一般情况。 结果 1)随着婴儿胎龄的增加,TIMP测试得分逐渐升高,且各组测试得分均明显低于同周龄组美国常模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3、-4.181、-3.554、-3.423、-2.489、-3.463、-4.579、-2.612、-2.359、-3.249、-3.038、-4.248,P<0.05);2)足月儿的TIMP得分高于早产儿(t=2.615,P<0.05);出生体重≥2 500 g婴儿的TIMP得分高于出生体重在1 500~<2 500 g之间的婴儿(t=-2.593,P<0.05);测试时矫正年龄在<40周、40~44周、45~48周、49~52周、≥53周的各组婴儿间TIMP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8.226,P<0.001)。3)出生时胎龄(足月或早产儿),以及进行TIMP测试时的矫正胎龄分组是TIMP得分的影响因素(β=0.164、0.743,P<0.05)。 结论 TIMP评估得分能反映不同矫正胎龄婴儿的运动表现能力,各组测试得分均明显低于同周龄组美国常模标准,因此需要建立中国常模提供本土化数据参考;并对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给予早期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