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脾胃病用药     
脾胃病变与阴阳、气血、升降、燥湿、纳运密切相关,临床用药当明辨病因病机,中病即止,有是病而用是药,用药不及,难纠其偏,用药太过,反伤其正,用药之妙,全在一个平字,切忌伤脾阴胃津、碍脾之健运、伤中碍食、助邪火伤阴、耗气伤正,脾胃有别,脾胃分治,辨证加减,合理搭配升降、燥湿等,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任维敏 《光明中医》2011,26(2):210-211
苦寒碍胃,有伤中之弊,已被古今不少学者所认同。苦寒伤胃,不宜用于脾胃病,特别是脾胃虚寒的病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苦寒药大多有清热燥湿,并有泻下之功,能耗气伤阴,《血证论》云:"苦寒药能大伐生气"。苦能燥湿,燥伤阴,阴伤则胃无以受纳,寒能伤阳,阳伤则脾的运化功能受损,脾胃功能失调则消化吸收不良,出现痞满、隐痛、腹胀、腹泻等一系列症状。  相似文献   

3.
“脾胃者,仓廪之官”,为后天之本。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脾体阴而用阳,胃体阳而用阴”,“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脾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两者具有阴阳、气血、运纳、刚柔、燥湿等一系列性能和体用的不同,为此,在研究脾胃的时候,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本文试就胃  相似文献   

4.
五脏皆有阳虚,脾胃也不例外,但脾阳虚与胃阳虚在生理、病理及用药上不尽相同。生理上脾主升胃主降,脾为阴土喜润恶燥,胃为阳土喜燥恶湿;病理上脾阳伤易气机下陷,胃阳伤则气机上逆;治疗脾阳虚应"温、运、补",治疗胃阳虚应"温、宣、通",而不重补益;脾胃皆阳虚导致湿停中焦时可脾胃合治,以苦温芳香燥湿为主。  相似文献   

5.
《中医杂志》1987年第5期载《杂病汇讲(读)—程门雪遗稿之八》专论—《燥湿同形同病解》文曰:“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亢甚皆见火化,郁甚皆见湿化,郁极则由湿而转见燥化,何者?亢甚则浊气千犯清道,有升无降,故见火化也;郁则津液不能流通,而有所聚,聚则见湿矣;积久不能生新,则燥化见矣”。又曰:“大抵燥湿同病者,湿多在脾,以脾为阴土,性最恶湿,湿病必先困于太阴,燥湿必用脾药,用药不离苦温,苦以燥化,湿为阴邪,非温不化也,而燥则有伤肺、伤胃、伤肝肾之不同,肺胃同治,均以甘寒为主,故脾湿胃燥,脾湿肺燥诸病,必以甘寒与苦温同用……。”阅后颇受启发,用之临床,每获良效。现举病案如下。 1 痞证案  相似文献   

6.
“脾胃升降”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是体阴而用阳,胃是体阳而用阴;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宜升,胃宜隆,升隆相须为用;脾胃与他脏辨证应用于临床,脾为阴脏其用在阳,不升则阳无所用,用阳必升,胃为阳脏其用在阴、阴主降,不降则无所用,因此,治脾必知其欲升,治胃必知其欲降。察其阴阳,知其升降,明期补泄,才能抓仪表有功能要点。  相似文献   

7.
脾胃关系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与胃关系密切,存在着不同于一般脏腑关系的气化结构。脾之与胃,一脏一腑,胃归六腑而属阳。脾归五脏而属阴,且脾胃皆属五行之土,故分而言之。则脾为阴土,胃为阳土,一阴一阳,属性不同而又有着不同的生理特性,脾体阴而用阳,性湿而善升,喜燥而恶湿;胃体阳而用阴,性燥而善降,喜润而恶  相似文献   

8.
<正> 脾胃阴虚证临床屡见,但多定位于胃,很少论及脾,或统称脾胃阴虚证,而不予分辨定位。脾病以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论述为多。《血证论·男女异同论》说:“始于补脾阴,古少发明”,然脾之“一阴一阳,未可偏废”。脾虽喜燥而恶湿,不可缺阴液,胃虽喜润而恶燥,亦不可少阳气,其阴阳燥湿适宜,则胃纳脾运的功能才能正常。脾胃同居中焦,所病往往相似,须仔细辨别,并指导临床,才能提高临床疗效,故临床应用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9.
<正> 笔者临证常遇见一些被诊为“脾失健运”的患者,屡经他医久治罔效,索其方药视之,多为甘温健脾,或辛香醒脾之品。这与“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之说,似乎合拍。然为何不效?此乃忽略了“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之教。屡投阳药,损伤胃阴,致“土燥水竭”,“釜中无水怎能腐物”,胃乏津液,脾将何以运行,若是脾有余湿,胃又何能独燥。何况脾阳本于胃阳,胃阴统之脾阴,脾胃二者难以分割。故临床辨证不能拘泥于“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说。笔者通过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深刻认识到对于脾胃的虚证,应以“平补为法”。因脾胃同居中州,皆属土,燥湿平调,中土自安,纳食运化,循其  相似文献   

10.
李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60-1960
资生丸是缪仲醇在<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上加味而成,具有温益脾阳、平滋脾阴、补脾升清、清热燥湿、和胃之功效,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符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具有辨证治疗之优势.  相似文献   

11.
脾和胃相对来说胃属阳脾属阴,而补脾胃,必用甘味,且宜用肝药、动静结合、有方有守,用量宜轻,据临床之补脾胃之经验,浅谈脾胃用药之规律,以咨交流。  相似文献   

12.
李鲜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60
资生丸是缪仲醇在《和荆局方》参苓白术散上加味而成,具有温益脾阳、平滋脾阴、补脾升清、清热燥湿、和胃之功效,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符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具有辨证治疗之优势。  相似文献   

13.
正饮以养阳,食以养阴。饮食,人所以卫生,而脾胃,实生之木也。胃旺则多食不滞,过时不饥;脾运则分输五脏,荣润四肢。若生冷戕胃,饥饱戕脾,中气先,术宜专事消导,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砂仁。夫中气即脾胃冲和之元气也。然胃气以下行为顺,脾气以健运为能。胃强脾弱,则消谷而便溏,脾强胃弱,则知饥而纳少。故胃阳虚,饱食  相似文献   

14.
脾胃气虚与升降失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亚琴 《河南中医》2004,24(9):75-76
脾胃禀承土性,但其职不同,胃主受纳且主降浊,脾主运化且主升清;其性也异,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二者纳化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主化育。由于二者位居中焦,能上引下联,斡旋其中,因而脾胃被称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此如《医圣心源》所言:“脾升则肝肾亦升,故乙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以中气之善运也。”正因于  相似文献   

15.
24.太阳病误治伤阳、伤阴,有哪些病理变化? 答:汗法原属太阳病之正治法,但若汗不如法,或运用下法、吐法不当,常损伤阳气或津液。若平素阳虚,误治伤阳,则病从寒化;若素体阳热偏胜,误治伤津,则病从热化;亦有胃虚  相似文献   

16.
阴阳燥湿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阴阳各具潮湿、干燥之性,燥邪当属阳邪之列,进而言阴阳偏盛偏衰,可致燥湿之病,阳盛则热而生燥,阴盛则湿多兼寒,阳虚则湿,甚则寒,阴虚则燥,甚则热。其治阳盛则清热为先,润燥即在其中,阴虚则润燥为先,其甚则滋阴盛火并行;阴盛则祛寒兼燥湿,阳虚则视其在脾在肾,在脾宜温燥,在肾宜温润。药性的刚柔燥润,与四气五味结合,对药物性能、功效的认识就更全面了。阴阳燥湿论宜与阴阳寒热论相结合,以构成中医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7.
<正>附子理中汤为《伤寒论》之理中丸加附子,具有温阳祛寒、温补脾肾功效,主治中下焦寒盛、腹痛、身痛、四肢厥逆、拘急。理中汤补脾胃之阳,加附子温肾之阳,故附子理中汤为先后天并补之剂。方中附子温补先天真阳,白术健脾燥湿、补中宫之土,干姜温胃散寒,人参补气益阴,炙甘草补后天脾土、调和诸药。笔  相似文献   

18.
脾胃体用理论为中医脾胃学说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体现。“体”指脏腑的组织结构、形体,“用”指脏腑的生理作用、机能;脾以纯阴之体而蕴阳气,胃以纯阳之质而纳阴津;脾主升清,脾用属阳;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用属阴。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阴阳相交、纳运相得,共同维持着人体形态及生理功能的平衡。 临证运用时,可选慎柔养真汤荣营脾体,附子理中丸温助脾用,麦门冬汤滋润胃体,吴茱萸汤暖健胃用。临床论治脾胃病可基于脾胃体用理论,注重脏腑整体观。  相似文献   

19.
脾之阴阳属性,多年来争无定论。从脏腑阴阳之定义、脾之生理功能、脾之病理表现来论述脾之阴阳属性,指出"脾阴胃阳"乃古人根据脏腑、阴阳特性,对脾在组织结构上的一种归类;而在生理功能上,脾以阳为主,在病理表现上,脾以阳不足为主。旨在以脾"体阴而用阳"的特点来指导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并强调要用辩证的观点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来确定脾之阴阳属性。  相似文献   

20.
朱襄君先生,治学严谨,学验俱丰,长于内妇儿各科,尤擅脾胃病的治疗。1963年,笔者有幸随师侍诊,亲聆教诲,受益颇深。现仅举胃病一证,以窥其学术思想之一斑。1 健脾益胃贵在运化朱师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升一降,胃喜润而恶燥,脾喜燥而恶湿,二者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临证指南医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润自安”,又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对水谷的受纳、运化、排泄等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脾气升、胃气降,脾主运,胃主纳,二者密切配合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