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改善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118例,参照住院号奇偶数匹配原则患者被分为常规护理组(58例)与心理护理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基于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评分情况。结果:与护理前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失眠症发生率、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降低,入睡潜伏期明显缩短;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明显增加(P均=0.001);且与常规护理组比较,护理后心理护理组失眠症发生率(48.28%比20.00%)、SAS评分[(42.31±7.06)分比(35.62±6.14)分]和SDS评分[(45.01±6.23)分比(37.12±5.14)分]降低更显著,睡眠效率[(66.48±6.59)%比(73.26±8.15)%]、实际睡眠时间[(5.14±0.84)h比(5.89±0.92)h]明显增加,入睡潜伏期[(39.24±6.48)min比(28.51±6.23)min]明显缩短(P均=0.001),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明显提高(P均=0.001)。结论:基于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冠心病睡眠质量中的作用显著,可改善睡眠质量,降低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最终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缬沙坦分散片,每次80mg,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睡眠质量进行评价,记录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睡眠时间。结果两组治疗1周及2周后与治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周及2周后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需要(34.7±4.5)分钟入睡,且持续睡眠时间是(5.9±1.1)小时;对照组需要(44.8±5.4)分钟入睡,且持续睡眠时间是(4.4±0.9)小时,两组患者睡眠参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压药物缬沙坦能够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障碍,延长睡眠时间,降低觉醒次数,对提高睡眠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不同护理模式在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对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2017年7月—2019年1月间从该院择取64例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2例患者行以常规护理,研究组32例患者行以舒适护理,对照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冠心病症状改善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从睡眠质量评分来看,护理干预前两组入睡时间评分、睡眠效率评分、主观睡眠质量评分、睡眠时间评分、日间功能评分、PSQI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入睡时间评分、睡眠效率评分、主观睡眠质量评分、睡眠时间评分、日间功能评分、PSQI总分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来说,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可以促进冠心病症状改善,还可以辅助控制血糖水平,使患者睡眠质量提升,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主客观睡眠感知偏差的针对性干预对老年肺癌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 134例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组,67例进入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睡眠干预。67例进入干预组,给予基于主客观睡眠感知偏差的针对性干预。观察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指标数据差异并分析讨论。结果干预组干预后睡眠质量匹兹堡失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得分、卧床时间、睡眠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总时间、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健康调查简表(SF-36)得分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对老年肺癌患者实施基于主客观睡眠感知偏差的针对性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对性睡眠护理干预对心内科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睡眠护理干预。在干预前、干预后1周及出院时对两组患者进行PSQ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干预后1周及出院时,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内科疾病患者入院时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差,通过采取针对性睡眠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睡眠质量差的老年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构建老年慢性失眠的新型综合干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400名睡眠质量差的老年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睡眠质量调查。结果 主观睡眠质量差的老年患者PSQI总分为(13.05±3.55)分,其中35.75%的睡眠质量差的老年患者被诊断为失眠,频次≥3次/周的易醒或早醒(53.00%)、入睡困难(49.50%)和夜间去厕所(41.75%)是引起睡眠质量差的主要原因。结论 老年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与睡眠习惯、睡眠影响因素关系密切。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老年患者的睡眠习惯及影响因素,针对性进行睡眠护理,帮助其建立良好睡眠卫生习惯,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指针疗法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睡眠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伴有睡眠障碍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穴位指针法进行干预,施穴时间2~3min/穴,2次/d,疗程为4周,随访1个月。借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多导睡眠监测仪(polysomnography,PSG)测评患者主客观睡眠质量,以此来判断干预前后睡眠情况。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患者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持续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日间功能障碍等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SG监测发现观察组患者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个月,观察组患者仍能维持较好的睡眠质量,PSQI总分、PSG监测相关指标评分与干预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指针法可以良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8.
背景生活水平的变化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慢性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和睡眠质量.脑肠轴学说的兴起备受广大医护人员的热点关注.因此,本研究对老年FC患者睡眠质量与其睡眠认知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为临床采取针对性精准化的认知行为干预措施提供客观依据.目的探讨老年慢性FC患者睡眠质量与睡眠信念及态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07/2019-07在浙江省金华市第二医院住院的老年慢性FC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量表,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aboutsleepscale-16,DBAS-16)进行调查,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数据,睡眠信念及态度与睡眠质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常模比较,老年FC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PSQI总分等均升高,差异比较与统计学意义(P0.05),而睡眠质量及催眠药物的使用评分均低于常模,差异比较与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FC患者DBAS-16总分为48.12分±8.69分,其中失眠所致后果评分为12.96分±4.98分,对睡眠的担忧评分为18.95分±5.12分,对睡眠的期望评分为4.49分±2.36分,对药物的评分为10.36分±3.12分.失眠所致后果与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呈负相关(r=-0.131,-0.135);对睡眠的担忧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PSQI总分呈负相关(r=-0.359,-0.228,-0.312,-0.224,-0.152,-0.221,-0.376);对睡眠的期望与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呈负相关(r=-0.103,-0.153);药物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催眠药物、PSQI总分呈负相关(r=-0.167,-0.142,-0.119,-0.434,-0.211);DBAS-16总分与睡眠障碍的7个维度及PSQI总分均呈负相关.结论老年慢性FC患者的睡眠质量与睡眠信念及态度具有相关性,医护人员应增强老年FC患者对睡眠信念及态度的意识,提高睡眠认知,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睡眠质量指数对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的临床应用。方法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68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抛硬币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睡眠质量指数检测,而观察组在对照组检测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多导睡眠监测,记录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睡眠潜伏期、快速眼动睡眠(REM)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觉醒次数及睡眠结构等,综合比较其变化情况,进而对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觉醒次数及睡眠结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睡眠质量指数能有效了解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的睡眠情况,能真实反应患者病情,有利于医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维生素D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老年慢阻肺合并睡眠障碍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140例老年慢阻肺合并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右佐匹克隆治疗,研究组给予维生素D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睡眠质量。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比较两组睡眠障碍临床疗效、睡眠监测指标、PSQI评分、认知功能和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结果 研究组睡眠障碍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8%vs 80.0%,P<0.05)。睡眠监测指标显示,研究组治疗后总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371.77±27.22)min vs(334.71±28.80 min)],觉醒时间和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32.51±3.89) min vs(46.88±7.32) min,(1.36±0.51)次vs(3.11±0.77)次,P<0.05)]。治疗前、治疗后1月和治疗后3月时,不同时间点PS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PSQI评分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改善睡眠质量和控制血压的作用。方法对在本院保健科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70例进行问卷调查并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睡眠质量。分析睡眠不良的原因并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睡眠改善情况和血压变化。结果55.7%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睡眠不良。导致睡眠不良的原因中,精神情绪因素26例,占66.7%;其他依次为病理因素(17例,43.6%)、环境因素(10例,25.6%)、生活习惯因素(9例,23.1%)和药物因素(2例,5.1%)。针对性护理干预后,睡眠不良患者PSQI评分下降,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从(173.86±17.93)mmHg和(107.35±13.55)mmHg下降到(149.67±15.45)mmHg和(88.75±11.68)mmHg,均较护理干预前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有效地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质量,并提高降压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养阴安神胶囊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探讨养阴安神胶囊对睡眠质量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失眠诊断标准病人165例,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0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给予中药养阴安神胶囊,每次6粒,早晚温水送服。对照组每晚睡前30min口服阿普唑仑O.4mg~O.8mg。各组依据不同病情和副反应调整用药剂量,就诊前就服用镇静催眠药者,1周内逐渐停用。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评估:治疗组愈显率为72.7%,总有效率80.9%,对照组愈显率为45.5%,总有效率5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主要睡眠指标:治疗组入睡时间平均缩短68min,睡眠时间平均延长3.6h,睡眠效率提高43%,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O.01)。结论养阴安神胶囊能够对失眠病人睡眠质量各项指标的改善有较好的疗效,能够针对失眠病人的病因发挥中医整体治疗的作用,是多组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调节、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口腔癌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老年口腔癌患者50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临床护理路径组,各25例。评估2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依从性及抑郁、焦虑评分。结果临床护理路径组知识知晓率和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9.51±4.03)分和(92.60±3.37)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1.03±3.49)分和(84.27±2.6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护理路径组依从性为(9.82±0.61)分,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15±0.4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护理路径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分别为(19.25±1.90)分和(23.44±2.21)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24.01±2.38)分和(27.69±2.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老年口腔癌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并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降低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社区男性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应对方式对睡眠质量及血压的影响。方法: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120例社区男性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进行评定,以PSQI〉7作为判断睡眠质量问题的标准,分为睡眠障碍组(51例)和正常睡眠组两组(69例),并对睡眠障碍组实施心理干预。结果42.5%的男性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存在睡眠障碍;与正常睡眠组比较,睡眠障碍组的PSQI[(6.43±2.59)分比(8.33±3.14)分]明显增加,舒张压明显升高[(81±8.91)mmHg比(88±5.69)mmHg];CSQ问卷"解决问题"因子分[(0.76±0.21)分比(0.61±0.18)分]、"求助"因子分[(0.52±0.26)分比(0.41±0.11)分]明显降低(P均〈0.05);与干预前比较,睡眠障碍组心理干预12周后,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0.61±0.18)分比(0.71±0.12)分]、"求助"得分明显上升[(0.41±0.11)分比(0.51±0.13)分],PSQI得分[(8.33±3.14)分比(7.41±2.37)分]、舒张压[(88±5.69)mmHg比(80±4.17)mmHg]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改善社区男性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睡眠质量和降低其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根据老年综合评估(CGA)的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CH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12年3月~2013年3月心内科住院老年CHD患者96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48例,心内科专科护理)及CGA组(4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根据CGA的特色护理)。于入院及出院6个月后应用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个维度进行评分及比较。结果:与常规护理组比较, CGA组干预后体力[(7.35±4.12)分比(10.86±5.06)分]、病情[(4.57±0.85)分比(8.75±4.54)分]、医疗状况[(4.72±0.82)分比(5.90±0.40)分]、一般生活[(3.85±1.45)分比(5.22±1.95)分]、社会心理状况[(3.67±1.52)分比(8.41±3.22)分]、工作状况[(0.70±0.64)分比(0.97±0.66)分]评分及CQQC总评分[(24.86±4.43)分比(40.11±9.05)分]均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根据老年综合评估的特定护理能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肺栓塞患者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诊断160例老年肺栓塞疾病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两组老年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以及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在药物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抑郁状态、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HAMD量表评定对比,观察组第2周、第4周、第6周评分分别为29.16±3.56,16.35±2.63,5.46±2.23,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抑郁状况显著减轻。SF-36评分对比,观察组生理机能90.45±4.18,生理职能61.21±22.21,躯体疼痛77.31±8.11,一般健康状况58.34±8.91,精力66.21±12.31,精神健康71.12±8.13,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老年肺栓塞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率高出23.75%。说明相对于传统护理方法,患者更加喜欢心理护理干预。P〈0.05。结论 老年肺栓塞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和生活质量,让患者建立自信,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前血糖的影响.方法 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系统化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康复、认知行为干预、家庭社会支持和放松训练.分别在患者入院第2天和术前1d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定其焦虑程度;入院第2天及手术当天测量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值.结果 术前1d观察组的SAS评分为(41.19±2.22)分、对照组为(46.06±3.87)分,两组比较P<0.01.手术当日观察组空腹血糖为(7.99±1.54) mmol/L、对照组为(8.65±1.99) mmol/L,两组比较P<0.05.结论 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老年睡眠期陈-施呼吸(CSR)患者的影响。方法根据多导睡眠图监测(PSG)结果,除外心力衰竭病因者,入选老年睡眠期CSR患者30例,按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分为轻度(n=11)、中度(n=9)及重度(n=10)CSR组,均予口服通心络胶囊2粒/次,3次,d,共30d。分析治疗前后PSG指标及症状的变化及与日间嗜睡程度的相关关系。日间嗜睡程度以Epworth嗜睡评分(ESS)评定。结果通心络胶囊治疗前后比较显示,3组中仅重度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显著降低[(37.4±4.3)vs(30.8±4.5),P〈0.05];3组的日间ESS均有改善(P〈0.05),轻度组由(8.8±2.0)降低到(6.0+1.9),中度组由(10.7±2.1)降至(8.0±2.3),重度组由(13.4±2.4)降至(10.2±3.0)。相关性分析显示轻度组ESS与微觉醒指数呈正相关(r=0.775,P〈0.05),而中重度组日间嗜睡评分与最低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分别为r=-0.751,P〈0.05;r=-0.739,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改善老年睡眠期CSR者的日间嗜睡症状,可能部分降低重度老年睡眠期CSR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与患者分层对提高急诊冠脉介入术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 运用流程管理理论对急诊冠脉介入手术(PCI)患者护理服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加以改进,在急诊PCI已有的工作流程基础上制订出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程序,并引导护理人员根据PCI患者病情进行分层次管理,统计分析流程管理实施前后1年PCI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抢救成功率、护理人员接诊时间、手术等候时间、手术时间、医患矛盾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率及护理人员满意率.结果 实施后PCI患者急诊基础护理、特级护理、急诊秩序管理、文书管理、重点环节管理、急救药品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30.96±4.23)分、(18.45±4.02)分、(19.98±4.11)分、(19.08±4.78)分、(15.96±4.25)分、(11.08±2.85)分和(112.45±24.15)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的(20.12±3.78)分、(12.98±3.12)分、(12.38±3.69)分、(11.36±4.25)分、(10.45±3.86)分、(7.12±1.52)分和(75.12±15.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接诊时间、PCI等候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10.12±2.78)min、(12.45±2.89)min和(30.25±3.02)min,显著低于实施前的(15.25±3.12)min、(22.25±3.89)min和(35.12±3.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医患矛盾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3.33%和1.67%,低于实施前的17.24%和1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抢救成功率、满意率及护理人员满意率分别为100.00%、100.00%和96.67%,高于实施前的91.38%、72.41%和6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流程管理与患者分层能有效改善急诊PCI患者护理质量,优化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老年ACS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负荷量)和研究组(冠状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负荷量),每组各59例患者。比较两组PCI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术后7、30 d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间的差异。结果 PCI结束后共有115例患者入选。研究组(58例)与对照组(57例)比较,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积分(0.7±0.2比1.6±0.5,P<0.01)、TIMI血流分级(TIMI 3级:51%比41%,P<0.05)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 3级:49%比38%,P<0.05)均明显改善,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1.7%比14%,P<0.05)。PCI术后30 d时研究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67.4±6.2)%比(60.7±4.6)%,P<0.05]。研究组PCI术后7 d时总MACE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比17.5%,P<0.05),但PCI术后30 d时两组总MACEs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比7.0%,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急诊PCI的老年ACS患者,与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相比,冠状动脉内应用安全,且更有利于改善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7 d时MACE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0 d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