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大鼠感染卫氏并殖吸虫肝功能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肺吸虫病对肝脏的损害,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临床和病理学工作者的重视[1、2],肺吸虫病可突出表现为肝脏肿大、肝功能损害,病理上亦发现,肺吸虫病肝脏可表现为嗜酸性脓肿与虫囊肿。然而宿主感染肺吸虫后肝功能的动态变化,国内外未见报道。本文进行了大白鼠感染卫氏井殖吸虫(P  相似文献   

2.
肝型并殖吸虫病应建立独立的临床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向云  洪嘉林  刘明达 《肝脏》2006,11(3):222-222
肺吸虫感染引起的肝脏损害过去重视不够,上世纪70年代的专题报告中有少数病例报告,系由斯氏狸殖吸虫(又称:四川并殖吸虫)引起.1981年后,在浙江和安徽等地报道由卫氏并殖吸虫以肝脏损害为突出表现的流行.以后的报道逐渐增多,作者等认为"肝型并殖吸虫病"可能是一种独立的临床型.  相似文献   

3.
肺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感染引起的世界性食源性传染病, 中国肺吸虫病的病原体有斯氏并殖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嗜酸性粒细胞(EOS)升高和含EOS的肺吸虫病"积分诊断量表"对诊断斯氏并殖吸虫感染具有重要价值, 而对诊断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的价值有待证实。斯氏并殖吸虫在人体以童虫形式存在, 不能采用寻找虫卵的诊断方法。并殖吸虫抗原皮试和(或)抗体检测对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并殖吸虫对肝脏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并殖吸虫是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的病原体。并殖吸虫病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东南亚、非洲与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在我国有并殖吸虫病报告的省、市区达24个。由于并殖吸虫成虫与童虫均具有游走性,在人体除引起肺部病变外,还可移行至肝脏、脑、脊髓、眼等器官,引起异位病变。近年来,在浙江、安徽等省陆续发现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并殖吸虫病,同时,动物实验研究也证实了并殖吸虫对肝脏的损害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并殖吸虫肝损害的认识,现将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对并殖吸虫病临床类型与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之间的关系问题已引起重视。过去一直认为肺型并殖吸虫病均由三倍体型所致,而二倍体型(小型)则易引起肺外病变,一般不引起肺部病变。而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对此始终抱有怀疑,且近来已有人提出二倍体型亦能引起肺部病变的报道。为阐明两者之间的确切关系,我们从1999年起对中国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区浙江省永嘉县的肺吸虫病开展了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与临床类型之间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并殖吸虫是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的病原体。并殖吸虫病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东南亚、非洲与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在我国有并殖吸虫病报告的省、市区达24个。由于并殖吸虫成虫与童虫均具有游走性,在人体除引起肺部病变外,还可移行至肝脏、脑、脊髓、眼等器官,引起异位病变。近年来,在浙江、安徽等省陆续发现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并殖吸虫病[1~5],同时,动物实验研究也证实了并殖吸虫对肝脏的损害作用[6~8]。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并殖吸虫肝损害的认识,现将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基础研究过去一般多认为斯…  相似文献   

7.
并殖吸虫病分布广泛,东南亚、非洲、南美洲均有报道。在我国主要分布于23个省、市、自治区.经过长期的防治,并殖吸虫病在大多数地区已得到控制或消灭。但新的疫区仍不断出现,并殖吸虫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谨对并殖吸虫病的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卫氏并殖吸虫病 在世界上43种并殖吸虫中,只有卫氏并殖吸虫呈广泛分布。卫氏并殖吸虫的生物学研究显示,螺类中间宿主是短沟卷属;第二中间宿主是溪蟹;保虫宿主是狗、猫、猪和野生动物。在人群中,肺吸虫可导致肺部感染和肺外感染(包括大脑、脊椎、皮下、肝脏、脾…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各期菲律宾肺吸虫进行系统的形态学观察,否定了以往Yogore等认为菲律宾肺吸虫属于卫氏并殖吸虫的观点,其理由是: 1.菲律宾肺吸虫与卫氏并殖吸虫母雷蚴的一般特点无差异。 2.菲律宾肺吸虫的尾蚴明显小于卫氏并殖吸虫,在体部与尾部尤为明显。这是区分二者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肺吸虫病人血清循环抗原试剂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吸虫病是由一类并殖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在我国的致病虫种有卫氏、斯氏及异盘并殖吸虫等 ,由于病原学诊断困难 ,故血清学检测应予关注。随着寄生虫免疫学的发展 ,近年来有不少关于检测循环抗原 (CAg)诊断肺吸虫感染的报道〔1,2〕,但尚未见成套试剂盒的研制。四川省主要的  相似文献   

10.
并殖吸虫病可引起肝脏损害,但过去临床上对此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上个世纪50—60年代文献上仅见个案报道或在临床报告中涉及,70年代始见少数病例的专题报告。直至1981年以后,才有了较多病例的专题临床报道,尤其在浙江与安徽,还发现了较多以肝脏损害为突出表现的病例。在此基础上,邵向云等先后提出了建立肝型并殖吸虫病临床类型、卫氏并殖吸虫所致肝病的临床特征,并于2000年以后明确地提出了肝型并殖吸虫病这种新的临床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