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院2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2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用药情况的关系。结果:203例药品不良反应中,男性多于女性;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是抗肿瘤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盛莉  任忠 《中国实用医药》2006,1(3):111-112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2005年度收集的3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有关,药品不良反应最常见表现为皮肤损害.结论 应加强医疗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培养,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任海霞 《中国药房》2012,(30):2868-286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临床不合理用药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总结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3次药品不良反应前后的用药经过,分析药物与不良反应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致不良反应药物应用的合理性。结果:患者住院期间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3次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可疑药物的应用存在因果关系。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合理用药,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0年上报的6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按照患者性别、年龄和用药情况等分别统计和分析.结果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居首位,口服给药所占比例最大.不良反应中涉及最多的系统为胃肠道等消化系统,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结论 医院应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和评价分析,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抗感染药学》2017,(6):1180-1182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促进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年1—12月间上报的20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年龄、药品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上报的207例报告中涉及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有70种,其中抗菌药物发生95例占45.89%居首位,静脉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196例占94.69%;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注射部位损害以及血管炎、消化系统不适(恶心、呕吐为主)。结论:通过207例ADR的分析,掌握了ADR发生的规律,以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照患者年龄、药品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等,对11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结果 113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注意合理用药,以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我院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原因进行探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确保人体用药安全.方法:对我院25例中成药临床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涉及药品的品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转归、患者性别年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成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大部分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和药物热,老年组、中成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比例高.结论:随意联合用药及注射剂型发生不良反应多,应该合理使用中成药,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1158例精神科药品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总结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19年1月—2021年12月江西省精神病院上报的1158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品种类、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器官或系统、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前10种药物及其主要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整理我院2015年度上报ADR报告444份,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等方面统计,分析.结果:444例药品不良反应中,中老年患者(﹥50岁)发生较多,占53.60%;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为主,占60.59%;抗感染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31.08%;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常有多系统损害表现,受累组织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为多,分别占38.06%和22.97%.结论:临床用药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规范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丹红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至2010年收载的期刊文献,对其中与丹红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有关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丹红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共17例次,其中患者男9例次,女8例次;年龄50岁以上发生率(64.71%)较高;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在用药30min内发生者9例(52.94%),提示丹红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以速发型为主.结论合理使用丹红注射液的同时,应加强用药监测与预防,以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