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因接触疫水而感染该病,其动物宿主主要是带菌的鼠和家畜。各种自然因素的变化可导致宿主动物的迁徙,疫水范围扩大,人们接触疫水机会增多且抵抗力下降,极易造成该病的流行。我省是全国钩体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历年来发病率位居全国前列,是我省危害较大的急性传染病。为探讨钩体病在我省的流行特征及趋势,近几年,我们从发病状况、自然因素、动物宿主等方面对我省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野鼠携带钩端螺旋体季节消长与人间疫情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鼠携带钩端螺旋体季节消长与人间疫情关系浙江省仙居县卫生防疫站徐文杰,张宽深鼠类为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的主要宿主动物,其带菌状态与人间疫情关系密切[1]。为探讨本县野鼠自然携带钩体的季节消长及其与人间疫情关系,我们于1991-1992年进行了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研究我省皖南山区钩端螺旋体病自然人群感染情况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掌握流行规律有效控制钩体病爆发流行。方法采用血清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对钩体病进行监测。结果自然人群钩体病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15.36%,,黄疸出血群为33.94%、赛罗群为33.02%,流感伤寒群为19.27%。宿主动物带菌率蛙为11.42%、黄疸出血群59.26%、流感伤寒群30.43%、赛罗群棉兰型26.09%。黑线姬鼠带菌率为7.65%、黄疸出血群59.26%、流感伤寒群22.22%、秋季热14.81%、赛罗群棉兰型3.70%。猪为0.00%。结论该地区自然人群钩体病流行菌群发生明显改变出现菌群(型)更迭现象。并从金线蛙(Rnanplancyi)肾组织中首次分离出致病性及新血清群钩体代表株为EG79。研究发现蛙所带菌群与自然人群流行菌群相一致,蛙在钩体病流行病学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流行特征受到气温、降水、鼠密度及带菌率、社会因素以及地形等方面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样本采集1.1.1健康人群血清采集2009~2013年每年在磐安县九和乡于钩体病流行季节前后随机抽取健康人(接触农田的人群为主)200人,取肘静脉血2 ml,实验室分离血清。1.1.2宿主动物标本采集每年8~10月在磐安县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七日热群及赛罗群宿主动物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七日热群及赛罗群宿主动物问题探讨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杨文映,陈明华,杨向东,庞敬文,杜春红随着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深入发展,家畜病原学、血清学检测资料的充实,愈显重要。钩体血清群与宿主动物之间的主次关系也愈加明朗化。根据我们在云南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人群及宿主动物钩体血清抗体水平和菌群更迭情况。方法对1992~2009年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进行监测:采用钩体MAT法检测健康人、疑似病人、鼠、鸭和犬类动物,以及重要疫点的调查资料汇总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健康人群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4.32%;宿主动物的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鼠22.53%,鸭5.50%,犬12.15%。通过两个时期观察比较,发现近年人群和宿主动物(鼠、犬)感染的钩体血清群均转为秋季热群为优势群;鸭感染钩体优势群为七日热群。结论我市人群和主要宿主动物的钩体血清抗体维持在较高水平,推测近年人群和宿主动物感染的钩体血清群可能发生更迭,我市钩体病流行的优势群为秋季热群。在鸭和犬血清中分别鉴定出(鸭8种、犬6种)钩体血清群。  相似文献   

7.
<正> 龙南县地处江西省最南端,位于北纬24°、东经114°,为丘陵山区,气候温暖湿润。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病流行较严重。为查清龙南县境内不同动物与钩体病流行的关系,1972~1985年,我们对人和以鼠类为主的多种动物感染钩体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我省近几年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生,由于钩体病带菌动物多,菌型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尤其是轻型钩体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由于误诊和漏诊,未能及时得到正确治疗。据文献报道,上述因素是引起钩体病中枢神经系统后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将我们自1991年9月~1992年1月收检的29份临床上诊断为钩体病中枢神经系  相似文献   

9.
钩端螺旋体毒力相关因子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又称外耳氏病(weil's disease),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主要是通过间接接触受带菌动物(野鼠、家畜等)尿液污染的水体、土壤而感染本病,但也可在畜牧养殖、屠宰、加工过程中直接接触病原体而被感染。钩体病的临床表现轻  相似文献   

10.
PCR技术在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钩端螺旋体(钩体)病在我国分布广泛、流行严重,自1955年被列入法定传染病以来,全国累计病例240多万我,列亡病例超过2万人。钩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了有效控制钩体病流行,必须加强对钩体病传染带菌情况进行监测。野鼠是钩体最重要的传染源,其次是猪、犬、牛等。目前,监测传染源带菌率主要是靠钩体菌分离培养,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如杂菌污染、培养基质量不高、农药的使用等,致使钩体培养阳性率不高。因此,本文介绍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用于钩体病传染源带菌率监测,提高钩体病的疫情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11.
用人群抗体水平探索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数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影响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的因素很多,人群易感性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搞好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是作为预防钩体病的有力措施。本文引用桃源县1972~1983年钩体病有关资料,分析人群抗体水平与钩体病发病的关系,探索其数学规律。 一、流行病学调查 桃源县的钩体病,1968年经血清学和动物试验证实。1970年全县大流行,发病率高达147.29/10万,1974年至1980年疫情逐年下降,1981年后发病率稍有上升。病例分布在稻田作物区,均有疫水接触史,属  相似文献   

12.
<正> 蛙类作为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宿主动物,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作者于1991年7至9月,在钩体病疫源地调查中,从630只蛙中检出钩端螺旋体7株,其中流感伤寒群临6型2株。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自50年代初对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进行调查研究以来,在其流行特征、传染源与带菌动物、菌群(型)分离鉴定、临床类型和治疗以及控制对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拟就其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问题予以回顾。 一、疫情 钩体病是最常见的人兽共患病之一,在我国广泛分布和流行。从1934年发现病原体以来,迄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我国自1955年作为法定传染病报告。在1958年以前,报告病例不多,主要发生在广东和浙江两省。1958年四川省温江等地发生钩体病大流行,才引起各地广泛注意。60年代以来,各地的发病情况在不断变化(见附图)。1960年有12个省、区有本病发生或动物间流行。1961年以后病例不断增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菌群(型)分布的血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不同类型地理景观中钩端螺旋体病血清群(型)的分布。方法:60年代~90年代初.我们对安徽省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种不同类型自然地理区划内的850O份自然人群、3596份钩体病人及10种动物的3699W血清标本.以MAT法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结果:平均阳性率分别为15.8%、34.8%和23.7%。感染的血清群(型)分别为14和13个血清群(型)。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人群、钩体病人和动物三者之间感染的血清群(型)基本一致;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流行区感染的主要血清群(型)是波摩那群(型),猪、牛是主要的带菌动物和传染源;皖南山区流行区感染的则主要是黄疸出血群(型),鼠、牛是主要的带菌动物和传染源。为我省对钩体病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 钩端螺旋体(钩体)病康复期带菌,近年来已陆续有报道,但钩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带菌未见报告。1990年,我们对15例钩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患者,分别取尿分离培养钩体,发现2例阳性。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及方法 观察对象为南宁市各医院临床疑似钩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并取血清作显凝试验阳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1937年汤择光首次报告3例钩端螺旋体病,1955年本病被列入法定传染病,迄今全国累计发病人数已超过250万。平均病死率约为1%。近年来我校面向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我们曾对本省籍在校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进行过研究,为了解来自其他省市自治区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我们又对本校2003、2004级外省籍学生进行了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7.
<正> 为探索我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提供预防的科学依据,1988年7月至9月,我们选择苍山莱阳、日照为监测县(市),按统一的调查方法,对10个自然村进行有关钩端螺旋体人、畜中感染或带菌情况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湘西高寒山区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调查湘西自治州卫生防疫站梅华,陈清,龙理良,包贤聪,陈万琪,彭延凤永顺县卫生防疫站赵永安,兰世臣,陈斌,吴翔生湘西永顺县高寒山区松柏乡一带1986年9~10月曾发生一起钩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经1987~19...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湖州市城郊啮齿动物分布以及3种鼠传病原体流行状况。方法 2019年9—11月应用夹夜法、笼夜法和粘鼠板法在南浔、德清和长兴3个地区按不同生境捕获啮齿动物,采集肺、肝、脾和肾组织样品提取核酸,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PCR)检测病原体。不同组间样本率或分布情况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α=0.05为检验水准,两两比较采用校正检验水准α′=0.05/[k(k-1)]进行比较。结果 共捕获啮齿动物105只,其中黑线姬鼠39只、黄胸鼠37只、褐家鼠6只、中华姬鼠3只和鼩鼱20只,不同地区动物种类总体分布不同(P<0.05)。105只啮齿动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钩端螺旋体、恙虫病东方体和新型布尼亚病毒等鼠传病原体,共检出阳性动物9只,感染率为8.57%。不同监测地区啮齿动物鼠传病原体感染率不同(P=0.025),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α′)。不同监测地区钩端螺旋体阳性率不同(P=0.007 9),德清啮齿动物钩端螺旋体阳性率(17.95%)高于长兴(2.86%)、南浔(0%),但两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α′)。不同属种啮齿动物中褐...  相似文献   

20.
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是全世界流行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我国是该病的主要疫区之一。钩体可分为致病性的问号钩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和不致病的双曲钩体(Leptospira biflexa)。问号钩体自然宿主和血清群众多(28个血清群、250余个血清型).各群、型抗体之间交叉保护作用较弱或无。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主要流行的问号钩体血清群、型差异很大,常随当地自然宿主的变更而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