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及对患者短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PCI治疗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强化组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d,常规组给予20 mg/d,2组于治疗前和术后4周测定反应冠脉斑块炎症的炎性因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浓度.治疗前和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术后4周2组TNF-α、IL-6、hs-CRP和N-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强化组变化更显著(P<0.01).术后4周常规组LVEDD、LVESD、LVEF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对AMI介入术后患者炎性反应抑制作用显著,且强化组的抑制作用更为突出.短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血清脂联素和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影响.方法 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者122例,所有患者由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并行PCI治疗.按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A组与B组,每组61例.2组患者在行PCI治疗后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B组加用阿托伐他汀80 mg.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时采集其空腹肘静脉血,检测hs-CRP、血脂联素、空腹胰岛素(FIN)及空腹血糖(FPG)水平,并计算出CEC细胞数所占百分比、EPCs数量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治疗后12周,2组患者的hs-CRP和CEC水平均降低,且B组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上升,其中B组的升高程度有效于A组(P<0.05);2组患者的EPCs数量均增加,且B组的增加程度高于A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指标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2组患者的FIN、FPG水平及HOMA-IR指数均下降,且B组患者的下降幅度要大于A组,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术后应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可促进损伤血管的修复,降低患者体内的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效地控制了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对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和对症处理,术后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7 d、14 d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因子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7 d、14 d血清GSH-Px、SOD水平高于、MDA水平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d、14d血清hs-CRP、IL-6、NT-proBNP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AMI可有效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改善机体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脂、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接受PCI的ACS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分别接受阿托伐他汀10mg/d和40mg/d治疗。测定术前,术后4、12、24周血脂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24周,2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hs-CRP水平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B组血脂和hs-CRP水平较A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P<0.05),但2组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PCI术后再狭窄具有预防作用,强化剂量作用更明显,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后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PCI经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d、20 mg/d,观察2组用药后4周、12周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心肌梗死、心绞痛、再次进行血运重建、心脏性猝死)、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三酰甘油(TG)]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术后12周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2组血脂均下降,LDL-C达标率分别为76.4%和55.8%,A组高于B组(P<0.05).hs-CRP水平降低,A组降低幅度高于B组(P<0.05).不良反应:服药后4周A组3例、B组1例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正常上限值3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反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阿托伐他汀80 mg治疗提高LDL-c达标率、减少心脏缺血事件等方面效果明显,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给予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和曲美他嗪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将323例欲行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62例)和试验组(1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晚),试验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加服盐酸曲美他嗪(20 mg/次,tid),治疗3 d;随后分别行PCI。测定PCI术前及术后24 h的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心脏肌钙蛋白I(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随访PCI后4周时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试验组病人PCI术后24 h的c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PO活性升高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在术后24 h的CK-MB活性和hs-CRP水平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3 d给予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和曲美他嗪联合治疗,对PCI围手术期病人的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早期大剂量应用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且早期服用阿托伐他汀10 mg/d进行治疗,观察组早期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血脂、hs-CRP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出血发生率和脑梗死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hs-CR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大剂量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脂、hs-CRP水平,抑制炎症因子,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对于临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CAD)的治疗效果,及对CA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收治的CAD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2组均进行CAD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2组治疗周期均为2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hs-CRP及细胞因子IL-6、IL-8、TNF-α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χ2=5.252,P<0.05).治疗24周后,2组血清hs-CRP、IL-6、IL-8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2组患者治疗24周后,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IMT及斑块积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降低CAD患者血清hs-CRP、IL-6、IL-8及TNF-α水平,减轻斑块炎性反应;并能稳定、控制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剂量为40 mg/d的阿托伐他汀临床疗效优于20 mg/d.  相似文献   

9.
韩瑞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4):3340-334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36例STEMI患者分为三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比较三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指数(CI)、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室壁运动积分(WMS)和B型利钠肽(BNP)水平.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4周后LVEF、CI和WM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Ⅲ组的LVEF、CI和WMS均高于Ⅰ组(均P<0.05),Ⅲ组BNP水平较Ⅰ、Ⅱ组均有所下降(均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STEMI患者心功能,降低BNP水平,40 mg/d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治疗糖尿病合并冠脉分叉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围术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其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取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糖尿病合并冠脉分叉病变患者60例,依据数字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PCI治疗,联合组在PCI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最终球囊对吻扩张成功率、住院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的血浆BNP、hs-CRP水平、随访1年再狭窄率和死亡率等,并分析患者血浆BNP和hs-CRP水平对其再狭窄发生情况和1年生存情况的影响。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最终球囊对吻扩张成功率、住院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术后1 d、3 d和7 d的血浆BNP、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随访一年后,联合组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1年死亡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再狭窄患者的血浆BNP、hs-CRP明显高于无再狭窄患者,死亡患者的血浆BNP、hs-CRP明显高于生存患者(P 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血浆BNP和hs-CRP水平均可影响其再狭窄发生情况和1年生存情况(P 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PCI能够改善糖尿病合并冠脉分叉病变患者的血浆BNP和hs-CRP,且血浆BNP和hs-CRP与糖尿病合并冠脉分叉病变患者的发生发展有关,提示监测其水平可评估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38例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每日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和对照组(每日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方面均有所改善,但试验组在IMT及斑块面积方面的好转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减小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改善血脂水平,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60例,在常规检查治疗的基础上,高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d,低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比较两组入院24h内及治疗12周后血脂水平及hs-CRP.结果:治疗后,两组TC、TG、LDL及hs-CRP水平均比治疗前低,HDL水平比治疗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TC、TG、LDL及hs-CRP水平比低剂量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DL水平与低剂量组相比,变化不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机体内血脂水平,对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80mg/d的给药剂量临床效果明显优于20mg/d,可能存在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介入患者调脂、抗炎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120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于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20、40、80 mg口服.于术前及用药后4周测定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分析2组间差异,并观测对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酐(Cr)],临床冠状动脉事件影响.结果 3组用药后4周血清TC,LDL-C,hs-CRP水平均低于用药前(P<0.05),3组术后比较,B组TC、LDL-C、hs-CRP较A组明显降低(P<0.05),C组TC、LDL-C、hs-CRP较A组及B组显著降低(P<0.01).用药后4周,C组ALT与A组及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AL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4周,Cr及CK与术前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3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介入后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对降低血脂、hs-CRP有效,并且随剂量增加,其降脂、抗炎效果明显增加,虽然80 mg组引起肝酶轻度升高,但并未出现不良后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78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法分成研究组(n=39)和对照组(n=39).均口服阿托伐他汀片治疗,对照组术前1h口服阿托伐他汀片20 mg/d+术后维持20mg/d,治疗30 d;研究组术前1h口服阿托伐他汀片40 mg/d+术后维持40 mg/d,治疗30 d.比对两组围术期脂质生化指标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变化情况,记录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1) PCI后1个月时,除对照组TG水平较PCI前无明显改善(P>0.05)外,两组TC、HDL-C、LDL-C及hsCRP等生化指标均较PCI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研究组各指标降幅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8%,对照组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PCI后1个月内,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1年内,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7.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0%(P<0.05).结论 PCI围术期内予以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片口服治疗方案,降脂效果显著,对改善炎症反应、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提升患者预后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浆NT-pro BNP水平、心功能指标及6 min的步行距离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疗效显著,尤以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陈巧莲  钟根明 《中国药房》2011,(28):2612-26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8例ACS患者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口服阿托伐他汀片20 mg.d-1,连用20周。对照组不口服阿托伐他汀,其他治疗同阿托伐他汀组。结果:2组患者治疗20周后,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阿托伐他汀组下降的幅度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20周后斑块大小、厚度和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而斑块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具有抗炎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经皮冠脉介入疗法(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血清黏附因子值的变化。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ACS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为33例,PCI治疗前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患者为32例,经PCI治疗前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比较两组患者阿托伐他汀PCI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血浆黏附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测定值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PCI治疗前血浆sICAM-1和sVCAM-1测定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治疗1周和2周后血浆sICAM-1和sVCAM-1测定值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2周后血浆sICAM-1和sVCAM-1测定值均低于治疗后的第1周,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降低PCI术后炎症的发生程度,血浆sICAM-1和sVCAM-1测定值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的影响。方法将60例CAPD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另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疗程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Hcy、hs-CRP、LDL-C及CCA-I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Hcy、hs-CRP、LDL-C及CCA-IMT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CCA-IMT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Hcy等指标变化与LDL-C下降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CAPD患者Hcy水平及CCA-IMT,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抗动脉硬化作用可能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19.
卢静海  魏冬红 《河北医药》2013,35(8):1173-1174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联合阿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进行PCI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0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曲美他嗪组、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50例。比较3组患者在术前、术后2d以及术后30d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cTnI)以及白介素18(IL-8)水平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PCI术均顺利完成,无并发症的发生。术后30d3组hs-CRP和cTnI浓度与术后2d比较明显下降(P<0.05);术后30d联合治疗组的hs-CRP和cTnI浓度明显小于曲美他嗪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美他嗪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伐他汀治疗可以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炎性反应,保护心肌细胞,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大剂量或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后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STEMI并行急诊PCI术的患者共64例按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和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每组32例。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给予8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对2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IMI )血流分级、心电图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比较。结果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MACE发生率为6.2%(2/32),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MACE发生率为37.5%(12/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9.143,P<0.05)。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IMI 0级、TIMI 1级患者比例分别为28.1%(9/32)、37.5%(12/32),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IMI 0级、TIMI 1级患者比例分别为6.3%(2/32)、3.1(1/32)%,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患者TIMI 0级、TIMI 1级比例明显低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χ2=5.379、11.680,均P<0.05)。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IMI 2级、TIMI 3级患者比例分别为21.8%(7/32)、12.5%(4/32),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IMI 2级、TIMI 3级患者比例分别为46.9%(15/32)、43.8%(14/32),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患者TIMI 2级、TIMI 3级比例明显高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χ^2=4.433、7.729,均P<0.05)。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ST段抬高为(0.15±0.04)mm,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ST段抬高为(0.06±0.02)mm,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明显低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3.323, P<0.05);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ST段压低为(0.22±0.07)mm,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ST段压低为(0.07±0.02)mm,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明显低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t=3.451, 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