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育运动对塑造健康人格的影响,旨在通过体育运动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方法:根据健康人格十条标准与体育运动的关系设计调查问卷,对2004-09/10在湛江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和广东医学院临床医学2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的400人进行调查,其中男179人,女221人;年龄19~22岁。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喜欢并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中有93.46%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在塑造健康人格中起着重要影响作用,选否定答案占有4.4%,选择肯定答案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否定答案。结论: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分析中发现,父母教育方式对其人格特征发展有较重要的意义。目的: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设计:抽样调查。单位:山东省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实验室。对象:调查于2004—05在山东省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实验室完成。随机抽取山东省聊城市某大学在校大学生196人,男生101人(51.5%),女生95人(48.5%),年龄18-22岁,平均(20&;#177;2)岁。方法:在调查者的统一指导下,应用症状自评量表、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大学生参与者进行集体测试。结果:纳入196名大学生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症状自评量表和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的所有因子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虽表的情绪稳定性、倔强性维度正相关显著,与外向性、掩饰性维度负相关显著;②症状自评量表的不同因子与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⑧情绪稳定性维度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负相关显著,与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正相关显著。外向性维度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正相关显著。结论: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人格特征有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②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⑧父母养育方式可以通过作用于青少年的人格特征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改善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特点,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掌握护理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问卷(UPI),对206人进行了测试。结果:有各种心理问题学生的检出率为25.7%。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走读生与住校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体育舞蹈课的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方法:2003—09/2004—10整群抽取唐山师范学院2002级和2003级非体育专业的体育舞蹈专选班学生461人为调查对象。所有人选进行32学时的体育舞蹈教学课,体育舞蹈教学方法:①发挥体育舞蹈的特点注重形体姿态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②教学中注重运用语言暗示和形体语言。③结合体育舞蹈课的特点,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于教学结束后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际关系协调;动作记忆能力;食欲;控制情绪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习效率;学习兴趣;抗病能力;睡眠质;量自信心。采用自评的方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问卷的内容进行回答,在四个答案中圈选最接近的数字,答案的选择分别为:不好=1;一般=2;好=3;很好=4。结果:发放问卷461份,收取有效问卷456份,纳人分析。①大学生体育舞蹈教学前后心理素质测查结果:体育舞蹈教学后除学习效率、食欲、抗病能力差异无显性外(P〉0.05),其余各项差异均有显性(P〈0.05)。(彩大学生体育舞蹈教学后心理素质自觉状况评价结果:提高率前3位的为自信心(68.4%)、控制情绪能力(63.6%)、人际关系协调(60.5%)。有5项指标的提高率均大于保持率:控制情绪能力(63.6%和36.4%)、环境适应能力(56.1%和43.9%)、自信心(68、4%和31.6%)、动作记忆能力(57.0%和43、0%)、人际关系协调(60.5%和39.5%)。结论:体育舞蹈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自信心、控制情绪能力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调查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状况,分析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方法:选择2002-02/2003-09沈阳市社区家中的425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一般资料:①男215名,女210名,年龄60-86周岁,平均(66.6&;#177;5.5)岁,〈70周岁者285人(67.1%),≥70周岁者140人(32.9%)。②均已结婚,75人丧偶(17.6%),5人再婚(1.2%)。③教育层次不等,初中水平最多(35.3%)。④均已退休或离休,家庭人均月收人多〈500元(58.8%)。调查项目:①运用简明智力量表调查老年人认知功能状态。②运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自我实现、健康的职责、体育运动、营养、人际关系和压力处理6个分量表。按得分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分为4级: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每条目有4个等级项:1为从不,2为有时,3为经常,4为总是,级别越高,表示生活方式越好)在统一指导用语条件下对老年人生活方式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出调查问卷425份,回收问卷425份,回收率100%。①简明智力量表得分情况:10分325人(76.5%),9分65人(15.3%),8分35人(8.2%),全部受试者智力健全;②健康促进生活量表得分情况:自我实现、健康职责、体育运动、营养、人际关系和压力处理6个分量表得分指标分别为72.96%,58.55%,52.80%,76.71%,72.35%,64.28%。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60%在良好及以上水平,营养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的占89.4%,体育运动处于一般和较差水平者占68.2%。③人口统计学特征分组下生活方式差异情况因婚姻状况和家庭收入不同而有差异。结论: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体水平较高,其中营养水平最高,婚姻状况和家庭收入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女子大学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无男生同校的女子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与全国常模分数相比较。方法:于2004-05/10随机抽取湖南女子大学l~3年级学生620人,大学一年级230人,大学二年级205人,大学三年级185人,对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390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施测,对230人的一年级学生进行大学生人格问卷调查。统一指导语,量表及问卷当场收回。症状自评量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大学生人格问卷按总分的多少将学生分成有严重心理障碍问题、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心理还算健康3类(症状自评量表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lt;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gt;3.0分为重度异常(病态可疑);大学生人格问卷根据症状有无按0、1记分。当总分&;gt;25分,提示可能有严重心理障碍;总分:20~25分,提示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lt;20分,心理还算健康。结果:发放症状自评量表430份,收回408份,合格390份,有效率90.7%;发放大学生人格问卷250份,收回245份,合格230份,有效率92%。①女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情况:女子大学学生除躯体化因子分低于全国常模外(1.36&;#177;0.49,1.37&;#177;0.46,P&;gt;0.05),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得分及阳性项目数皆高于全国常模(P&;lt;0.001),②女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女大学生的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lt;1.8分有60人,总均分为2.0~3.0分有114人,总均分&;gt;3.0分有12人,总均分异常人数186人,发生率为47.7%(186/390);大学生心理问卷结果,有严重心理障碍31人占13.5%(3l/230),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有64人占27.9%(64/230),心理还算健康有135人,占58.7%(135/230)。结论:在症状自评量表的评估中,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余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女子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相似文献   

7.
曹建琴 《护理研究》2009,(10):2563-2564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448名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测评工具包括社交焦虑量表(IA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结果]高社交焦虑的大学生有370人,占总体被试的25.6%;女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高于男大学生,农村、矿区的学生其社交焦虑水平高于城镇学生;逐步多元回归结果发现,内外向、神经质为社交焦虑的有效预测因素,联合解释变异量为23.7%。[结论]高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占总体调查人数的25.6%;人格特征、性别、家庭住址是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及社交焦虑的相关干预。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校普及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情况。方法:于2004-09选择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三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6587人为调查对象。其中二、三年级学生为4387人,一年级新生2200人。根据大学生健康标准,以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课程教材为依据,对高校普及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情况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分析。问卷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级、高校开设健康教育的现状,大学生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健康内容涉猎人际交往知识,心理健康,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学习与健康,性知识教育,常见疾病的防治,现代营养知识,校园养生知识等方面。均采用客观选择题进行施测。以不同年级的正常编制班级为单位,由老师组织学生随机进行测试。结果:6587人均完成问卷调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普及率:参加教学计划课程(1次/周)的学生为825人,占10%。参加公共选修课或双休日讲座(每月一两次)的学生为652人,占13%。各高校大学生中,有56%的学生未学习健康教育的课程。②各年级学生接受健康教育的频度:在已开设健康教育的院系中,二、三年级每周健康教育课程安排多于一年级(t=11.33,P〈0.001)。而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接受一次健康教育的人数百分比明显高于二、三年级,差异有显著(t=27.82,P〈0.001)。③大学生对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需求:大学生对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是肯定的,但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需求选择上有差异。高年级学生对8个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需求明显高于一年级新生。结论:大学生健康教育在高校中普及率偏低。但大学生对健康教育持肯定态度,在不同年级学生中,对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需求选择上有明显差异。大学生健康教育应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普及。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引发的学生心理障碍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凤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083-1083
目的 调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时期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19例在校学生按拟订的测量手册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119例学生中有45例(43.4%)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结论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时期在校学生易产生心理障碍,应及时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学生中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和双性化类型4种性别特质类型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各种性别特质类型的人格特征。 方法:于2005-02在河南大学学生自习室,以自愿为原则随机选取1-4年级本科学生300人为被试进行问卷测量。采用Bem性别角色量表来测定大学生的性别特质类型。Bem性别角色量表分为男性化分量表、女性化分量表和中性干扰量表,各20项,共60项,采用7级评分法。同时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来测查被试的人格特征情况,本调查只对有效问卷的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3个人格分量表的得分进行分析。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性别、年龄及年级等情况。对大学生4种性别特质类型的分布情况行χ^2检验,对不同性别特质类型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情况行方差分析,并进行性别特质类型和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结果:发放问卷300份,收回合格问卷257份,有效率为85.7%。①大学生性别特质类型分布:全体被试中双性化者人数最少为28人,占10.9%,未分化者最多为118人,占45.9%。男性和女性相比,各种性别角色类型人数的分布差异显著。男性中男性化者39人,占32.0%。女性化者14人,占11.5%;未分化者最多,双性化者最少。女性中女性化者50人,占37.0%。双性化15人占11.1%,未分化者最多,男性化者最少。两性间的未分化者、双性化者人数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不同性别特质类型大学生人格特征:4种性别特质类型的大学生在艾森克个性问卷的3个人格分量表上的得分平均数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作q检验发现,男性化者与双性化者内外向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者与未分化者。双性化者与女性化者的精神质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未分化者,未分化者得分显著低于男性化者;双性化者与未分化者、女性化者神经质量表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化者。③大学生性别特质类型和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男性化分量表得分与内外向、神经质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精神质量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女性化分量表得分与精神质量表得分呈极其显著负相关,与神经质量表得分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内外向量表得分的相关不显著。中性化分量表得分与3个人格分量表得分均不相关。 结论:大学生中存在着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4种性别特质类型。其中未分化者所占比例最大,双性化者最少。双性化特质的大学生在人格特征上表现较为良好,未分化与男性化、女性化的人格特征无明显的好坏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