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84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2006-2009年临床报告的356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选择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按药物、严重程度、类型、主要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84例,占全部报告的23.60%,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排在首位,循环系统损害次之;涉及的药物19个,以清开灵注射剂为首,痰热清注射剂次之。报告中严重的不良反应8例,新的不良反应27例。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19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通过对2005年1月-2008年9月上报的19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为临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9月年马鞍山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19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儿童和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结论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其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3.
以2007-2008年辽宁省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为基础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分析结果中发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类型与质量标准的缺陷,为完善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院8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北海  谢东萍 《中国药房》2011,(35):3344-3346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89例作统计分析。结果:涉及有不良反应药物13种,主要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以过敏性休克最严重。结论: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监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于本院及周边医院的300例不良反应报告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措施。结果: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一般以老年人居多,其次是儿童,一般不良反应时间都主要集中在输液半小时以内。药品大多集中在活血化瘀类药品中。结论:应该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在儿童和老年中应用的重点观察,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7种常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知识库1994~2010年报道的血栓通、三七总皂苷、参麦等7种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这7种常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在40岁以上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多在用药过程中半小时内发生,且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器。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各种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在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类型等有各自规律与特点。结论临床医务工作者应了解常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我院10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和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回顾性调查某院2008年至2010年上报的10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并对各项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5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为54例(50.94%);引发不良反应最多者为活血类中药注射剂,其次为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在用药24 h以内的45例(42.45%);判断为新的不良反应29例(27.36%).结论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加强药学监护,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程江虹  王怀生 《中国药房》2012,(31):2959-2960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1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6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对不良反应病例涉及的品种、给药途径、主要临床表现与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6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升高,其中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高,占45%;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剂型以静脉注射剂型为主;不良反应损害涉及皮肤、中枢、胃肠和心血管系统等多器官、多系统。结论:提高医务人员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正确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药注射剂发生新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品种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中药注射剂出现的新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新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为36例,分别是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参麦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结论 临床应重视合理用药,预防和减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质量。方法:对2007-2008年自愿上报的新的和严重的ADR(包括新的严重的、严重的和新的一般的)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年中共收到新的和严重的ADR报告2694份,占报告总数的26.4%,其中新的严重的、严重的、和新的一般的ADR报告分别为186,571,1937份,2年比较,报告数均呈上升趋势。报告中所列引发新的或严重的ADR可疑药品多为1种;可疑药品中中成药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抗微生物药。新的和严重的ADR涉及最多是全身性损害,其次为消化系统。严重的ADR病例报告数最多的是阿莫西林口服制剂,新的ADR病例报告数最多的是痰热清注射剂。结论: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应密切关注新的ADR,重视严重的ADR,以减少和避免严重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查阅近4年来我院不良反应报表,总结归纳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分析影响注射剂安全性的因素.旨在探讨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根源,为避免和解决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使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大,生产条件的因素、过度使用及不合理使用是主要原因.医院注射剂的使用需进一步规范,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4661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46619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发掘警戒信号,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山东省2006年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及报告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监测数据反映了全省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静脉注射用药;1起不良反应数量最多;抗微生物药物和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数量和严重程度均居前两位;病例报告的填写尚不完善,质量有待提高;阿奇霉素注射剂和双黄连注射剂警戒信号明显。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物和中药的安全性监测,重视阿奇霉素注射剂和双黄连注射剂的再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95例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06~2008年上报的9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不良反应/事件以药物热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共76例占80.0%;涉及27个注射剂品种,其中冠心宁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等5种注射剂共诱发63例不良反应/事件占66.3%。结论提倡中药口服途径给药,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相关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5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楠 《中国药物警戒》2008,5(6):365-367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2007年上报的5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不良反应/事件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药物热为主,共36例次,占52.9%涉及13个注射剂品种,其中痰热清、双黄连、喜炎平3种注射剂共诱发27例不良反应/事件,占52.9%。结论应提倡中药口吸取途径给药,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相关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及时预防与处理ADR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报告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报告206例,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6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共涉及28个品种,男性88例,女性118例,年龄>60岁患者最多(62.62%);ADR排名前3的注射剂分别是华蟾素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和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最高;用药30 min内即发生的ADR最多(23.79%),中药及2种以上中药联用致ADR占35.44%,ADR临床表现以累及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常见(35.83%)。结论 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联合用药等多种因素相关。沟通、反馈药品ADR发生特点和规律,有利于临床医生重视药品ADR,确保患者合理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了2015-2018年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筛选符合要求的不良反应报告,记录相关信息,结合指南和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符合要求的报告有180例,男女性比例接近,>70岁的老年人最多,构成比为24.44%;发生时间在用药10~30 min的构成比最高,达35.00%;主要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有97例(占53.89%),其次表现为全身性症状,有32例(占17.17%);不良反应发生涉及药品共有32种,引发不良反应排前3名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分别为注射用血塞通、舒血宁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结论 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11年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传 《安徽医药》2012,16(11):1713-1714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该院收集到的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43例(占65.15%),男性23例(占34.85%),且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占绝大多数,有58例(约占87.87%)。引起不良反应的的药物中多为生脉注射液(13例),参麦注射液(13例),注射用双黄连(12例),痰热清注射液(6例)等。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率最高的为全身性损害,有31例,约占38.75%,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有12例,约占15.00%。结论辩证看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提倡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中药注射剂用药监护,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发生中药不良反应患者一般资料、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给药途径、主要临床表现、转归等,尤其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2年6月东营地区(东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数据)中药及其制剂引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药及其制剂引致的药品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共3446例,其中新的1511例,严重的366例.涉及603种中药,包括中药制剂599种,中草药4种.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结论 急需建立中药制剂致药源性疾病的防御体系,对中药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系统资料的收集、监测和分析,并通过有效途径及管理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用药信息及咨询服务,为药品管理行政部门提供修改说明书的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药源性疾病发生,维护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及中药的合理使用情况。方法选择肥乡县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因不当使用药品所致的不良反应的20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程度分级及转归、给药途径及主要诱发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及系统分类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结果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剂型主要为注射剂;主要诱发药物有刺五加、鱼腥草、人参、丹参、银杏,共诱发105例,占52.5%;不良反应对人体的损害涉及全身各器官及系统,累及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结论中药制剂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及时认真做好其预防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及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收集台州市椒江区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不良反应报告,共发生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135例,回顾性分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日剂量、用药途径、临床表现等。结果 135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有130例(96.3%);不良反应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有102例(63.0%),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17例(10.5%)。结论应加强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监测,掌握其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