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的原因与降低病死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经手术治疗后36例死亡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6例绞窄性肠梗阻引起死亡的原因,感染性休克20例,肠坏死继续进展6例,肠瘘、腹膜炎8例,短肠综合征2例。结论绞窄性肠梗阻是急性肠梗阻发展的严重阶段,因此,要降低绞窄性肠梗阻的病死率不仅要注意正确诊断,严格手术治疗原则,正确的术后处理,是降低绞窄性肠梗阻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绞窄性肠梗阻是较严重的急腹症之一.绞窄性肠梗阻一但形成,临床观察时间越长,肠壁缺血坏死的程度越重.因此早期,及时发现绞窄,积极手术治疗,是治疗绞窄性肠梗阻的最佳手段.方法 临床观察绞窄可分为闭袢型和肠系膜血栓型,我院外科从2005~2010年共收治绞窄性肠梗阻患者8例,均手术治疗.结果 其中肠坏死者7例,5例因系带卡压或肠扭转造成肠坏死,2例因肠系膜血栓形成造成肠坏死.结论 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确诊仍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04例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单纯性肠梗阻组72例和绞窄性肠梗阻组32例。观察2组血清CRP含量。结果绞窄性肠梗阻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性肠梗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反应蛋白测定可作为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绞窄肠梗阻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经手术治疗后的绞窄肠梗阻患者中,治愈22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15.4%.结论:对绞窄性肠梗阻患者要进行早期诊断,把握好适当的手术时机,以提高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治愈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04例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单纯性肠梗阻组72例和绞窄性肠梗阻组32例.观察2组血清CRP 含量.结果 绞窄性肠梗阻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性肠梗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反应蛋白测定可作为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的病理因素、人为因素、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愈,行坏死肠段切除,肠吻合术19例。结论过于强调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是引起肠坏死的主要原因。当粘连性单纯性肠梗阻有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趋势时,应及时、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①在手术治疗前2h采集血液标本测定48例单纯性肠梗阻(单纯性肠梗阻组)和36例绞窄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对照50例健康成年(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②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15例未发生肠坏死者与48例(单纯性肠梗阻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同时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经手术证实的21例肠坏死者与15例未发生肠坏死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应用相关性分析研究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三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单纯性肠梗阻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升高(P〉0.05)。绞窄性肠梗阻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性肠梗阻组明显升高(P〈0.001)。②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无肠坏死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单纯性肠梗阻组)(分别为P〈0.05, P〈0.001, P〈0.001)。③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已有肠坏死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无肠坏死者(分别为P〈0.005, P〈0.001, P〈0.05)。④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三个血清学指标之间相互呈正相关(分别为:r=0.8211, r=0.8546, r=0.6497;均P〈0.001)。结论肠梗阻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值不仅可以对肠绞窄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还可以用来判断肠绞窄损伤的程度,而三者的综合测定则对绞窄性肠梗阻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其中粘连性肠梗阻10例、肠扭转5例、肠肿瘤2例、腹内疝2例、肠结核1例、肠内柿石堵塞1例、肠套叠1例、嵌顿性股疝1例、原因不明2例。手术治疗23例、未手术治疗2例。结果治愈21例、死亡4例。1例为肠系膜恶性淋巴瘤、1例为肠扭转、肠坏死、另2例为未手术病例、1例拒绝手术、1例因就诊过晚,病情危重,未手术就已衰竭死亡。结论临床所见的绞窄性肠梗阻中,以粘连性肠梗阻最为多见,其次为肠扭转等。对其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的为有效方法。本文对25例绞窄性肠梗阻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绞窄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68例的治疗过程,分析与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治愈59例,死亡13例,死亡率为19.12%;5~10岁病例的死亡率13.04%(6/46);60岁以上者13例,死亡5例,死亡率为38.46%,与总死亡率和5~10岁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术前确诊为绞窄性肠梗阻共46例,死亡4例,死亡率8.7%;术前未确诊的22例因其他原因行剖腹探查时确诊,术后死亡9例(死亡率40.91%)。两组死亡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绞窄性肠梗阻的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MOF、急性肾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ARDS和严重水、电解质紊乱。老年人和儿童的死亡率较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是降低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马芸  邱明才  严文伟 《天津医药》2005,33(4):250-251,F003
糖尿病合并麻痹性肠梗阻偶有报道,造成绞窄性肠梗阻(肠套叠伴肠扭转)鲜有报道。现报告1例糖尿病患者,既往无胃肠疾病史,因肠麻痹导致绞窄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11.
屠义梅  张乃臣 《河北医药》2013,(19):2972-2973
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大多数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可缓解,但仍有10%~25%的单纯性肠梗阻可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一旦出现肠坏死,病死率可达4.5%~30%[1]。手术治疗应选择在发生绞窄性肠梗阻之前,目前临床上缺乏判断有无肠坏死或有坏死倾向的检查或标准,把握合适的手术时机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对我院358例粘连性肠梗阻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腹部CT检查和X线平片在诊断肠梗阻中的价值对比。方法计划入组6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全部病例均通过病理证实诊断,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其中有手术史36例,经胃肠减压保守治疗44例。观察组应用腹部CT诊断肠梗阻;对照组应用腹部X线平片检查诊断肠梗阻。对筛选成功的受试者将以1∶1的比例随机分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以诊断有无肠梗阻,肠梗阻的具体部位,肠梗阻的原因和是否存在绞窄性肠梗阻的正确率来判定价值。结果观察组中,腹部CT对诊断有无肠梗阻,肠梗阻的具体部位,肠梗阻的原因和是否存在绞窄性肠梗阻的正确率分别是96.38%,93.75%,87.50%,84.38%。对照组中,腹部X线平片对诊断有无肠梗阻,肠梗阻的具体部位,肠梗阻的原因和是否存在绞窄性肠梗阻的正确率分别是90.63%,71.88%,53.13%,15.63%;有效率方面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部CT检查和X线平片在诊断肠梗阻中,腹部X线平片对是否存在肠梗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对肠梗阻的具体部位、原因以及是否存在绞窄诊断准确率较低。腹部CT对是否存在肠梗阻,肠梗阻的具体部位,梗阻的原因以及是否为绞窄性肠梗阻的判断上均有较高的价值,明显优于X线,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梗阻手术时机的正确选择。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78例肠梗阻手术病例的多项指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05例出现肠绞窄,18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肠绞窄患者为15例,6例死亡,均有肠坏死,且多为老年和小儿。结论恰当的手术时机是治疗肠梗阻的关键,应在肠管发生绞窄之前,有肠绞窄倾向时给予手术治疗,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肌酸磷酸激酶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扬  沈祖楹 《贵州医药》1994,18(6):502-503
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较高,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可降低死亡率。我院自1987年开始对急性肠梗阻病人作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测定,该指标对早期绞窄性肠梗阻的判断有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绞窄性肠梗阻是外科临床常见的严重疾病,若诊断和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我院自1988—2007年共收治急性肠梗阻245例,手术中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41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朱峰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185-186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120例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儿的治疗情况,根据手术在发生肠绞窄前后分为肠绞窄组和肠绞窄趋势组,根据入院时间距离手术时间在48h前后分为48h前组和48h后组,观察每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肠绞窄趋势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肠绞窄组,48h前组的肠绞窄发生率显著低于48h后组,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48h后组,P<0.05。结论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合适的手术时机为入院48h以内以及诊断为肠绞窄趋势时,可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潘亮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275-2276
目的:探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时机及指征。方法:总结分析2001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结果:治愈32例,好转3例,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的鉴别非常重要;单纯性小肠梗阻可先行保守治疗,而绞窄性小肠梗阻应尽早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总结绞窄性肠梗阻的病理特征。方法通过观察误诊后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又针对其病情给予纠酸补碱、扩容抗休克、抗感染对症治疗。结果经过近50min的抢救,患者的血压逐渐恢复正常,再根据进一步的诊断,通过手术,切除坏死小肠1.0m,,术后12d患者出院。结论绞窄性肠梗阻与单纯性肠梗阻在病状特征中有些不同,诊断不仔细就容易造成误诊,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正>绞窄性肠梗阻是肠梗阻的一种,产生这种疾病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在患有肠梗阻的同时,还存在肠壁血运障碍,经常会引发缺血、水肿、坏死等症状,对人们正常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病概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病就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以往利用X线检查无法显示的肠梗阻疾病的征象,尤其在对绞窄性肠梗阻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很难发现肠系膜及其MRV的改变特征。对此,笔者从本院收集86例具有肠系膜  相似文献   

20.
绞窄性肠梗阻预后差,易引起肠坏死等并发症。老年人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发生绞窄性肠梗阻时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引起误诊。我院自2002~2005年有9例发生误诊,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