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3例胃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3例胃肠MALT型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结果 23例胃肠MALT型淋巴瘤,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平均年龄为42.3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病理学上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6例,高度恶性MALT淋巴瘤17例。对12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证实11例为B细胞性淋巴瘤,随访10例,8例生存时间超过5年。结论 胃肠MALT淋巴瘤与结内淋巴瘤不同,是一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肿瘤:可能与HP感染有关,HP感染使胃形成获得性MALT并发展成MALT淋巴瘤;绝大部分为B淋巴细胞起源;预后较胃肠癌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标准诊断和规范治疗提供病理依据。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诊断的67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在临床、内镜及病理等方面的特征。结果胃MALT淋巴瘤原发病灶以胃窦和胃体为主。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型、隆起型、浸润型。通过胃镜活检和免疫组化染色,术前确诊58例胃MALT型淋巴瘤。有61例伴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91%)。结论胃MALT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内镜下病变形态多样、范围广。胃镜活检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胃MALT淋巴瘤活检的诊断准确率。应根据病情选择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总结通过手术及病理确诊的49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内镜资料以及病理所见。结果原发性消化道恶性淋巴瘤病变部位较多的是胃及小肠,术前病理活检确诊率达62%。结论内镜检查进行活检时多部位、多次活检及黏膜下取材并加以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对低度恶性并且无转移的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以根除HP作为首选,然后加以化疗或放疗。对其它类型的消化道恶性淋巴瘤,必须结合手术、化疗或放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加深对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淋巴瘤的认识。方法 复阅胃肠道MALT型淋巴瘤30例,在HE诊断基础上做HP染色和免疫组化LCA、CD20、κ、λ、CK标记。结果 胃16例,肠1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黑便或血便,腹部包块。病理改变以边缘区B细胞(中心细胞样细胞)为主,13例出现变异大细胞,3例以变异大细胞为主。25例有淋巴上皮(LEL)病变,18例有淋巴滤泡结构,21例见浆细胞浸润。17例HP阳性,30例CD20阳性。结论 胃肠道MALT型淋巴瘤与HP感染关系密切。低度恶性的MALT型淋巴可向中度恶性或高度恶性淋巴瘤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分析15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理结果及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本组病例中,12例出现中上腹痛,患者中只有2例经胃镜确诊;肿瘤位于胃小弯侧9例;溃疡型8例;全部病理结果均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是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在胃小弯侧多见,病理类型主要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相似文献   

6.
刘建民  付刚  封琳  刘卫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8):2852-2853
目的:探讨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1例胃恶性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并分析其临床病理表现。结果:21例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均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1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伴MALT淋巴瘤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结论: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MALT淋巴瘤多见,并可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MALT淋巴瘤胃镜下的特点,以提高其在胃镜下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18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结果胃MALT淋巴瘤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88.8%(16/18) 病变部位:胃窦部12例,胃体部4例,胃底部2例 病变表现:息肉型(3例,16.7%)、结节型(4例,22.2%)、溃疡型(9例,50%)、浸润型(2例,22.2%)。结论胃MALT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胃镜下表现多样 胃镜下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率低。需加强早期胃MALT淋巴瘤胃镜下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外淋巴瘤(PENL)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1例PENL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疗效。结果 (1)PENL好发于头颈部、胃肠道;(2)24.7%PENL初诊被误诊;(3)常见病理亚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u);(4)皮肤PENL及黏膜相关T细胞型淋巴瘤(MALT)疗效较好。结论 PENL好发于头颈部及胃肠道,PENL易被误诊,常见病理亚型主要为DLBCL和PTCL-u;皮肤PENL及MALT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以进一步提高诊治率.方法 对24例原发性鼻腔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及误诊原因.结果 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鼻镜、CT检查缺乏特异性,误诊9例(37.5%),所有病例最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21例行免疫组化检查显示,T细胞淋巴瘤12例(57.2%),B细胞淋巴瘤5例(23.8%),T/NK细胞淋巴瘤4例(19.0%).22例采用化放疗治疗后,完全缓解(CR)16例(72.7%),部分缓解(PR)6例(27.3%),随访期间死亡6例.结论 鼻腔恶性淋巴瘤主要为T细胞型淋巴瘤.由于其临床表现、鼻腔鼻窦内镜及CT检查具有非特异性,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PG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首发症状以腹痛、反酸嗳气及体重减轻为主,肿瘤好发于胃窦及胃体,胃镜活检准确率46.7%.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主要病理类型.本组60例患者中,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2%、77.2%和72.7%.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LDH)、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国际预后指数(IPI)及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及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PGL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病理分级及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外科手术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