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重症监护室内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防重症监护室(简称ICU)内患者院内感染的有效预防措施和方法。方法对ICU发生的院内感染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8.9%,显著高于普通病房。其中呼吸道感染占79.1%,侵入性操作中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占其中的59.09%,是ICU发生医院感染最危险的因素。结论加强环境管理,降低环境污染,避免交叉感染,严格洗手制度,严格管理侵入性操作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定时进行效果监测,发现不合标准者及时查找原因,及时整改。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地控制与预防ICU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实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中的目标性监测方法,监测2012年1月-12月入住河南省肿瘤医院ICU≥48h的住院患者。结果共监测住院患者794例,发生医院感染36例,感染率为4.53%,日感染率为17.570%o,经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调整后日感染率为6.479%e。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8人,日感染率8.368%o,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人,日感染率为1.541‰;无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发生。共检出病原菌45株,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66.67%。结论ICU开展目标性监测可以动态了解ICU的医院感染情况,并针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科学的预防控制措施,从而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某综合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分析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提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措施。方法以某天00:00-24.00为时段,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被调查人数为809例,现患率为3.46%,现患率较高的前三位科室依次是重症监护室(ICU)(44.4%)、神经外科(10.87%)和普外科(6.7%);感染部位依次是下呼吸道(57.14%)、深部切口(21.42%),上呼吸道(14.28%)、泌尿系和其他感染(7.16%);感染相关因素中,年龄(〉60岁)、病情、气管插管、侵入性治疗为本次调查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应将ICU、神经内外科作为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控科室;老年患者、危重患者、需气道侵入性治疗及脑部疾病患者作为重点监控人群;建立医院感染菌谱档案以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病房管理、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加强无菌操作技术培训和消毒管理,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住院患者医院感染27129例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位耀  吴茂盛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44-2045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对27129例医院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129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922例,感染率为3.40%,感染例次为965例次,感染发生率为3.56%,最常见发生部位是下呼吸道483例(50.05%)、革兰阴性杆菌例次感染率3.56%;发生部位以197/470株(41.91%);〉60岁医院内感染727例(75.34%);器官移植病房57/390例(14.62%);危险因素:侵入性操作164例,占16.99%,使用激素、放化疗、血液病等机体免疫下降108例,占11.19%。结论提高医院感染病原菌送检率,加强感染病原菌的分析及耐药动态监测,减少侵入性操作及实行前瞻性医院感染重点监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贾晓旭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2078-2079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ICU收治的67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9.51%,与同期普通病房的3.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9,P<0.05);老年患者、住院时间长、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或进行侵袭性操作等是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强化基础护理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是控制重症监护病房发生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综合性 ICU 医院感染目标监测研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综合性 ICU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特点。方法采用综合 ICU 目标性监测方法,统计2011年6月—2012年12月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重点监测侵入性操作感染发生率。结果监测患者2591例,共发生210例次医院感染,例次感染率为8.10%,例次日感染率为32.52‰,调整日感染率为9.9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日感染率37.73‰,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日感染率(CAUTI)5.47‰,动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流日感染率(CRBSI)2.81‰;共检出214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1.96%。结论ICU 医院感染发病率高,主要原因是侵入性操作较多;目标性监测能准确全面了解 ICU 医院感染动态变化,及时制定有效防控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方法:对神经外科ICU、神经内科ICU、胸外科ICU 2004年1月—2005年12月入住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监测和分析。结果:监测2 122人次,发生医院感染167例,医院感染率7.87%,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医院感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占67.14%。结论: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病区,应重点监测;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措施,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贺江艳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88+191-188,191
目的探讨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ICU)各种侵入性导管相关感染的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对本院神经内科ICU病房所收治的4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2例患者中,共发生各类导管相关性感染101例(21.86%);共检出病原菌12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5株(52.42%),真菌35株(28.23%),阳性球菌24株(19.35%)。结论ICU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各种侵入性操作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加强重要部位及关键环节的干预,有助于降低ICU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虽然当前已采取许多预防MRSA感染传播的措施,但其引起的医院感染仍在不断增加,重症监护病房(ICU)是MRSA的高发区。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ICU病区共有获得性感染MR—SA18例患者,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病例的35.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在我院医院感染综合监测的统计中,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ICU)处于医院感染高发的科室,研究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了解ICU病房患者医院内感染情况及感染的构成,同时,探索医院感染监测的新模式,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达到降低其感染率的目的。方法采取目标监测的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09年1月ICU病房的患者进行导尿管相关性感染、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监测。结果 (1)对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监测采用目标监测优于全面综合性监测。(2)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宿主因素和医源性因素,尤其是侵入性操作有关。结论 (1)应适当开展医院感染高危患者的目标监测。(2)ICU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多,发生医院内感染相对较多,应引起医务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11.
郑军 《中国药业》2013,22(10):85-87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预防医院感染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调查人员采用床边调查与患者病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统一填写调查表,对调查日2012年6月8日0:00至24:00全院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当日全院住院病员623人,实查615人,实查率为98.72%;其中53例次发生院内感染,例次感染率8.62%;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居前的科室分别是ICU、血液科、肾内科、肝胆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46.18%,其中治疗使用134例(47.18%),预防使用122例(42.96%);治疗+预防28例(9.86%)。结论对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能了解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有利于预防医院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入院ICU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70例,对发生V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例机械通气患者中有26例发生VAP,占37.1%。26例VAP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6.01±1.95)d,未发生VAP的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3.11±1.07)d,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病原菌10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0株,占66.1%;革兰阳性菌29株,占27.4%;真菌7株,占6.6%。结论 ICU患者VAP的发生与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滥用抗生素等因素有关。针对这些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处理及预防措施.可有效切断VAP感染途径并有效减少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在预防早产儿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早产儿63例分为IVIG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IVIG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IVIG静脉注射。观察比较2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院内感染情况。结果 2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天数及院内感染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使用IVIG预防感染无明显疗效,常规预防使用并不可取,建议对早产儿使用应严格掌握指征。  相似文献   

14.
严红  赵海军 《安徽医药》2013,17(6):993-994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年来该院血液科诊治的1 381例血液病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1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系统疾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1.73%,其中急性白血病感染发生率最高(18.16%),其次是多发性骨髓瘤(16.66%)、淋巴瘤(13.88%);发生院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包括上下呼吸道)为主共69例(42.59%),发生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G-)为主,有27株(占58.69%),其中多重耐药菌(MDRO)菌株有13株(占15.43%)。血液病发生院内感染与患者疾病类型、年龄、化疗后白细胞数量等因素具有直接相关性,且易出现MDRO感染。结论及时准确地确诊血液系统疾病的类型,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治疗期间医务人员要加强环境控制及感染源控制,是预防和降低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兰清  王耀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4):3727-372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易感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入住ICU超过48h的952例患者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结果:医院感染部位前两位的分别是下呼吸道占61%,泌尿道占24%.感染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居前三位.结论:分析ICU细菌的发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患者52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31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院内感染率为11.9%(25/210),干预组院内感染率为5.1%(16/316),两组院内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16,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56.2%,干预组护理满意率为82.0%,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1,P〈0.05)。结论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预防神经外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该院重症监护室(ICU)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从该院病案室资料库中选取60例ICU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资料,对真菌菌种类型、菌种分布、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抗菌药物应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ICU深部感染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41.67%);发生真菌感染共82例次,其中呼吸系统感染最常见,共28例次(34.15%);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应用广谱抗菌药物(79.23%)、治疗15d后留置尿管(73.33%)、接受治疗7d后行中心静脉置管(71.39%)、术后留置引流管(71.39%)、接受治疗7d后行机械通气(70.00%);感染前使用的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主(68.32%)。结论 ICU深部真菌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应尽量减少和避免可能导致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降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的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深圳特区区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今后控制医院感染和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对策.方法用前瞻性调查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本院2002年5月至2004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发病率.结果10 271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37例、251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31%,例次感染率为2.44%.结论在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医院感染监控和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能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9.
韦淑龙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196-197
目的:了解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3161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352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11%。发生率最高的科室是神经心血管内科(2.98%),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32.39%),引发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69.51%)。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管理,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现状,为规范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0年至2013年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中分离的580株鲍曼不动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4年来,微生物送检标本共计88 715例,检出鲍曼不动杆菌580株,占致病菌总数的1.63%;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83.10%来源于痰液;215株鲍曼不动杆菌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CU),占所有感染病区的37.07%,其次是神经内科76株(13.10%);对抗菌药物敏感(S)、多重耐药(NDR)、广泛耐药(XDR)菌株、全耐药(PDR)的菌株分别占检出鲍曼不动杆菌总数的19.83%,8.45%,16.90%,54.83%;ICU全耐药菌株占全耐药菌株总数的47.16%;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现象非常严重,且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需加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监测和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重视医院环境、工作人员消毒,遏制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