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选取2013年9月—2017年1月接受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86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39),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肿瘤体积变化、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清相关应激因子水平的变化。术后3个月观察组肿瘤体积减小百分比为(68.53±3.56)%,对照组为(68.07±4.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提示射频消融及微波消融后,病灶体积均明显缩小,两组均未出现出血、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期间对照组1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观察组无复发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术后1 d两组血清TNF-α、IL-6及MDA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SOD活力明显低于术前(P0.01);与术后1 d比较,术后3 d两组TNF-α、IL-6及MDA水平均明显降低,SOD活力均明显升高(P0.01),且与术前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及微波消融技术均可明显缩小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灶体积,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但术后恢复较快,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超声引导经皮激光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3年11月至2016年6月我院6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均为单侧病灶,行超声引导经皮激光消融治疗。术后采用超声造影评估消融范围。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6个月,超声检查随访消融灶大小变化及复发,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每次随访均检测甲状腺功能。术后1、6及12个月行消融灶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结果:所有病人经皮激光消融治疗成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病灶的最大径和体积分别从术前的(4.6±1.5)mm和(41.7±41.2)mm~3缩小至(0.7±1.4)mm(P0.05)和(1.8±6.8)mm~3(P0.05),平均体积缩小率为94.3%。48(78.7%)个病灶完全消失,13(21.3%)个病灶呈瘢痕样改变。术后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可见坏死组织及炎性细胞,未见肿瘤细胞。1例病人术后30个月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行手术治疗。结论:超声引导经皮激光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安全可靠和有效、局部的治疗方法。尚需长期随访,以及与其他传统疗法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细针穿刺微波消融手术对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甲状腺功能及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8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的诊疗情况。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37例),分别采用超声引导细针穿刺微波消融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的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以及机体应激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血清促甲状腺素(TSH)、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比较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术后12小时的CRP、IL-6以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在术后3个月的TSH水平明显高于术前,FT3、FT4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上述指标与同期观察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92%)明显低于对照组(21.62%),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细针穿刺微波消融术可有效保留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明显小于传统开放手术,凸显了微创手术治疗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超声造影在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9年8月—2022年5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治疗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80例,采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给予超声造影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超声联合微波消融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节体积等差异。手术时间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1个月结节体积分别为(6.10±1.43)m L和(4.56±1.04)cm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T3)、游离甲状腺素(FT4)、总甲状腺素(T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辅助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治疗,其消融效果好,术中出血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纳米碳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对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的保护作用。 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的患者共67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67例患者分为纳米碳组(33例)和常规手术组(34例),常规手术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纳米碳组患者术中加用纳米碳示踪剂。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术中术后指标,术前术后甲状旁激素、血钙水平变化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康复出院时间及甲状旁腺误切率(3.0%比32.4%)比较,纳米碳组均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两组患者Ⅵ区淋巴结清扫数目、Ⅵ区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甲状旁激素、血钙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 d内纳米碳组甲状旁激素、血钙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后7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碳组患者术后声音嘶哑、自感发声无力、暂时性低血钙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后3、6个月复查肿瘤病灶复发率纳米碳组低于常规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使用纳米碳可清楚鉴别甲状旁腺和淋巴结,对保护甲状旁腺和周围正常组织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甲状腺叶切除术治疗不同年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150例,按照其年龄大小将其分成青年组、中年组以及老年组,每组各50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3、6、12个月的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以及促甲状腺素(TSH)水平与术前的差异,并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结果 青年组患者FT3水平术后1周[(3.76±0.98) pmol/L]、1个月[(4.08±1.11) pmol/L]与术前[(4.99±0.87) pmol/L]比较明显降低(P<0.05),TSH水平在术后1周以及术后1、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患者的FT3、FT4以及TSH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FT3水平在术后1周以及1、3个月明显降低,FT4水平在术后1、3、6个月明显降低,TSH水平在术后1周以及1、3、6个月明显增高(P<0.05).青年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8.0%)显著低于老年组(28.0%,P<0.05).青年组和中年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患者术后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以及精神健康等方面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不同年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但术后甲状腺功能恢复存在差异,尤其老年患者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和行甲状腺全切术+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多灶性甲状腺微小癌病人的诊疗过程和随访结果。结果 23例病人术前均做B超检查,其中诊断为甲状腺微小癌2例(9.1%),可疑为甲状腺微小癌16例(72.7%),上述均为单一病灶;其中可疑癌灶术前行细针穿刺细胞活检8例(36.4%),细胞学检查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6例(27.3%);23例病人术中冰冻病理均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其中仅3例为双侧、多灶性微小癌(13.04%);术后石蜡切片证实23例均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多灶性为单侧3例(13.04%)。手术方法均为甲状腺全切术+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合并淋巴结转移15例(65.2%);术后均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其中4例淋巴结转移病人行131I核素治疗。所有病人随访3~64个月,无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术前B超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有利于提高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率,但这些术前常规诊断方式及术中病理检查会明显低估和漏诊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人肿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有赖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对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微小癌病人应行甲状腺全切术加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行单侧腺叶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及激素替代治疗的必要性。 方法:将120例因甲状腺良性肿瘤行单侧腺叶切除术的患者根据年龄不同分为青年组(≤30岁,23例)、中年组(<30~<60岁,69例)、老年组(≥60岁,28例),检测各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3、6个月,1、2年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 结果:青年组FT3水平在术后1周、1个月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期各时间点则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FT4水平术后各时间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TSH水平在术后1周,1、3个月时较术前比明显升高(均P<0.05),后期各时间点则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年组术后各时间点FT3、FT4、TSH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患者FT3水平在术后1周,1、3个月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期各时间点则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FT4水平在术后1、3、6个月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其余各时间点则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TSH水平在术后1周,1、3、6个月时均较术前比升高(P<0.05),后期各时间点则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 结论:不同年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行单侧腺叶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情况不同。中年患者术后代偿能力强,可不予激素替代治疗;青年对甲状腺激素需求量相对较大而老年患者代偿能力较差,故青年患者术后半年内、老年患者术后1年内给予激素替代治疗较合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2月采用移动单元消融技术对37例59枚甲状腺良性结节行超声引导MWA。颈部皮肤取l mm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将微波针穿刺在甲状腺结节内开启微波,甲状腺结节的消融采用"移动单元"消融法。术后1、3、6个月观察结节消融区体积、体积缩小率、结节最大径、甲状腺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37例59枚甲状腺结节MWA过程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19例术后颈部有胀痛感,次日明显减轻。术后放射性耳根痛3例,持续2~3 d疼痛自行缓解。喉返神经损伤2例,术后4个月患者声音恢复正常。无颈部皮肤烧伤、出血和感染发生。术后6个月甲状腺结节体积(0.86±0.25)cm~3,明显小于术前(3.49±0.27)cm3(q=60.269,P0.05)。术后6个月甲状腺结节体积缩小率(68.35±3.17)%,明显大于术后1个月(17.18±1.24)%(q=159.162,P0.05)。甲状腺结节的最大直径术后6个月(0.62±0.19)cm,明显小于术前(2.16±0.45)cm(q=35.038,P0.05)。术后1、3、6个月FT3、FT4、TSH均在正常范围。37例随访(7.4±1.3)月(6~10个月),13枚结节完全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MWA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疗效好,微创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甲状腺切除术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行甲状腺切除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单侧腺叶切除术,40例双侧次全切除术,40例全切除术。全切除术组在术后给予替代治疗,将单侧腺叶切除术和双侧次全切除术两组按照术后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替代治疗,对照组不给予。分析各组在术前,术后10 d,1个月,3个月时的总三碘甲状腺原氮酸(TT3),总甲状腺激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的变化。结果:单侧腺叶切除术和双侧次全切除术两对照组的FT3和FT4在术后10 d时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双侧次全切除术对照组术后及1个月FT3和FT4均低于术前水平(P<0.05),3个月时恢复。单侧腺叶切除术和双侧次全切除术观察组和全切除术组各时间段甲状腺激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切除术在术后一段时间内会引起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需采用替代疗法,以弥补术后出现甲状腺功能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