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70只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 d、1周、2周、1个月的主观干燥异物感,通过角膜荧光素试验(FSC)、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泪膜功能,检测角膜知觉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周、2周术眼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程度明显增加,BUT变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及BUT程度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角膜知觉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导致部分患者发生干眼症;泪膜稳定性与角膜知觉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泪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12月间在我院住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80只眼),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主观干燥异物感、角结膜荧光素试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up time,BUT)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周、1个月术眼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程度明显增加、BUT缩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程度及BUT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导致部分患者发生干眼症,但3个月时可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不同术式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发病情况.方法 选择62例62眼行白内障吸除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32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30例(30眼)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干眼症状(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nner I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1 d、1周、1个月干眼症状明显,术眼角膜荧光素染色明显增加、SIT程度下降、BUT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时角膜荧光素染色、SIT及BUT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O.05).结论 相对于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短期干眼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泪膜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例(50只眼),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主观干燥异物感,角结膜荧光素试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 up time,BUT)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d1、周、1个月术眼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程度明显增加、BUT缩短,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Ⅰt及BUT程度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导致部分患者发生干眼症。  相似文献   

5.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泪膜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泪膜的影响.方法 对48例(60只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3 d,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主观干燥异物感,角结膜荧光素染色试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 up time,BUT)情况.结果 术后1 d、1周、1个月术眼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SIT、BUT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仅有3例患者仍有明显的干燥感、烧灼感、异物感,与术前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的干眼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6.
郑东健  袁永刚  梁纳  马胜生 《吉林医学》2010,31(14):1964-1964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Phaco+Iol)植入术后眼表的变化。方法:对糖尿病患者81例(90眼)行Phaco+Iol术,于术前、术后行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I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d、1周、1个月术眼BUT明显缩短(P<0.05);术后1d泪液分泌量明显增多(P<0.05);术后1d、1周角膜荧光素着色点明显增多(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是干眼症的易患人群,Phaco+Iol术后早期可致泪膜稳定性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7.
人工泪液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泪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在超声乳化吸除术前后泪膜的变化和应用人工泪液对泪膜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糖尿病患者90例90只眼,按同期配对原则分为对照组(A组45只眼)和治疗组(B组45只眼).A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B组术后加用人工泪液(1 g/L透明质酸钠)点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主观干眼感觉、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检查.结果 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BUT缩短,Si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明显增高,A组术后3个月、B组术后1个月时BUT接近术前水平.B组较A组术后1 d、1个月BUT明显延长.结论 糖尿病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其泪膜稳定性下降且恢复时间长,术后早期使用人工泪液利于泪膜恢复,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1年6月于我院眼科中心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71例(71眼),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眼压平均为(10.2±4.6)mm Hg和(10.7±4.9)mm 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为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玉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30-30,32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硬核白内障患者48例(62眼),其中26例34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22例2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时两组视力无差别(P〉0.05),小切口组患者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低于超声乳化组(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水肿并发症少,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泪膜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54例(60只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1、7、30、90d进行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等检查查,与术前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d、7d、30d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等加重,BUT明显缩短,SIt分泌术后第1天明显增多,FL染色率术后1d、7d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可致泪膜的稳定性下降,术前或术后及早补充人工泪液,促使泪膜功能的稳定,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本院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0例(51眼),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随访9~12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3个月眼压平均为(13.52±3.24)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平均为(3.296±0.243)mm(P<0.05);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开放.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是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隧道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56例(58眼)硬核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58眼)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视力均逐渐提高,差异有显著性(〈0.05),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散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0.05)。本组患者无一例出现角膜大疱和晶体前膜形成。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的有效方式,可在基层医院开展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高龄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两种术式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随机选择就诊于我院高龄糖尿病患者72例(72眼),其中36例(3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36例(36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时间为术前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天、3天、1周、1月、3月视力,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前视力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早期Phaco组视力好于小切口ECCE组,术后1个月以后两组患者视力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并发症术中瞳孔缩小、前房出血、后囊破裂及虹膜色素播散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纤维素性渗出膜、虹膜后粘连、晶状体表面色素沉积、后囊混浊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疗效及并发症相当,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及术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117例(151眼),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84眼)和治疗组(56例,67眼),对照组予以常规白内障术后用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对患者分别行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2个月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染色(cornea fluorescein staining,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 Schimer I test,SⅠt)检查和自觉症状评分。结果:所有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术后患者干眼主观症状增加、BUT缩短、SⅠt延长、FL增多(P<0.05)。至白内障术后2个月,对照组干眼主观症状仍较术前严重、BUT较术前缩短(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干眼主观症状、BUT和FL已接近术前水平(P>0.05),且术后各时间点较对照组干眼主观症状更轻、BUT更长、FL更少(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可有效改善干眼症状、恢复泪膜稳定、缩短眼表功能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15.
谢明泉  蒋琤 《吉林医学》2023,(12):3439-3443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手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超高龄患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2021年6月期间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8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59例59只眼,将采用巩膜隧道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IOL)设为观察组共28例28只眼,将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Phaco-IOL设为对照组共31例31只眼。分别于术后1 w, 1个月,3个月随诊时观察两组间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及角膜荧光染色情况,对比有无统计学差异,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做出分析。结果:术前两组间BCVA、BUT、SIt及角膜荧光染色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内,两组BCVA均明显优于术前,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 w、3个月,两组的BUT、SIt较术前均显著降低,角膜荧光染色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BUT、SIt优于对照组,角膜荧光染色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相似文献   

16.
陈萍 《当代医学》2008,14(23):4-6
目的 观察分析高龄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两种术式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随机选择就诊于我院高龄糖尿病患者72例(72眼),其中36例(3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36例(36眼)行小切口自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时间为术前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天、3天,1周、1月、3月视力,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前视力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早期P h a c o组视力好于小切口E C C E组,术后1个月以后两组患者视力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并发症术中瞳孔缩小、前房出血、后囊破裂及虹膜色素播散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纤维素性渗出膜、虹膜后粘连、晶状体表面色素沉积、后囊混浊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高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疗效及并发症相当,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及术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54-57
目的研究白内障不同长度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4例海宁市人民医院眼科2013年4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床位单双号分成两组,各47例。A组患者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手术步骤与A组相同,仅透明角膜切口为2.8 mm。观察两组患者超声乳化和手术时间。术后随访患者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的视力及手术源性散光情况。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Ⅳ级核患者超声乳化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其余所有患者超声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之间视力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之间手术源性散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02%、14.89%,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2 mm、2.8 mm角膜切口方式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具有较好疗效,而对于硬核白内障患者,2.8 mm角膜切口优于2.2 mm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不同房角关闭状态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术前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进行临床对照研究。55例(60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A组33眼(对照组)和B组27眼(实验组)。对照组行小梁切除联合虹膜周切+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晶体囊袋内植入折叠人工晶体术,实验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晶体囊袋内植入折叠人工晶体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前方深度及术后并发症差别,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手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A组及B组两组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前方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应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选择适宜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44例 ( 48眼 )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其中 ,2 3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2 5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 ,观察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前房深度及主要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时间 6个月以上。结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一月平均眼压 ( 1.70± 0 .5 4)kPa ,较术前 ( 4.3 6± 0 .74)kPa明显下降 ,与联合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t=1.49,P >0 .0 5 )。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提高 ,中央前房加深 ,房角增宽 ,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变小 ,房角关闭所在象限有不同程度开放。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既可提高视力 ,又可控制眼压 ,同样能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8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眼压情况,随访时间1-28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2.01±0.61)kPa(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明显加深(2.497±0.141)mm(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