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保健操在颈椎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自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0例颈椎病患者,采取随机、对照、平均分成2组的方式,每组25例患者,对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颈椎保健操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康复有效率及对护理工作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颈椎病康复护理中,通过科学应用颈椎保健操能够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可进行临床广泛性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型颈椎病患者行伸展联合浮针疗法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99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予以对照组(48例)患者行常规针刺治疗,予以观察组(51例)患者行伸展联合浮针疗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4%,对照组为79.17%,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伸展联合浮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可以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3.
何旭鹏 《现代保健》2012,(16):49-50
目的 探讨运动头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998-2011 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50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78 例和对照组72 例,治疗组采用运动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辨证治疗,并对两组疗效加以对比.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6.1%,优良率66.7%,对照组有效率86.1%,优良率4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运动头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较好的疗效,可以做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颈椎保健操在颈椎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间收治的颈椎病患者中选取86例进行本次研究,按照患者入院编号的奇偶性分组,奇数的43例划入参照组,偶数的43例划入干预组,给予参照组一般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颈椎保健操进行护理干预,研究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1个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35%,较参照组的治疗有效率69.77%更高,且组间差异显著(P 0.05)。结论颈椎保健操在颈椎病康复护理中确实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施氏"整颈三步九法"结合导引功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中医定向透药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做比较分析。方法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2例,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随机数字产生法将患者按随机排号,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中治疗组给予施氏"整颈三步九法"结合导引功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中医定向透药结合牵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评价治疗前后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变化情况,并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疗效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施氏"整颈三步九法"结合导引功法与中医定向透药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都有效,但施氏"整颈三步九法"结合导引功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样本,以44例为一组,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44例患者中,41例治疗有效,有效率93.2%。对照组44例患者中,36例治疗有效,有效率81.8%。结论:与常规针灸方法相比,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5月13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42例、B组48例、C组40例,A组采用颈椎电动牵引仪间歇牵引,B组给予运动疗法,C组给予推拿。结果 A、B、C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89.6%、95.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明显,可提高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治疗青年人颈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0月青年人颈型颈椎病患者67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3例及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牵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运动疗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田中靖久颈推病症状量表及VAS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田中靖久颈推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术后患者症状体征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田中靖久颈推病症状量表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青年人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运动疗法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颈椎病的家庭康复治疗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气囊牵引 +颈保健功 +颈保健枕治疗颈椎病 6 0例 ,对照组 6 0例临床治疗结束后则不采用任何康复治疗。结果 一年后治疗组的临床复发率 12 0 7% ,对照组的临床复发率 31 98% ,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延伸家庭康复治疗对预防颈椎病的复发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2016年重庆市某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磁疗组、中频组、保健操组及综合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体针针刺、脉冲式磁疗、中频脉冲式电治疗、颈椎保健操治疗、综合治疗,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简易麦吉儿疼痛问卷(SF-MPQ)评分、颈椎残障指数量表(NDI)评分。结果治疗前,5组患者SF-MPQ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组患者SF-MPQ各维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磁疗组、中频组、保健操组、综合组患者SF-MPQ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综合组患者SF-MPQ各维度评分均低于磁疗组、中频组、保健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针针刺结合脉冲式磁疗、中频脉冲式电治疗、颈椎保健操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大学生颈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体针针刺治疗,值得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十堰市中青年颈椎病发病的影响因素,为颈椎病的病因学研究及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脊柱外科2009年9月-2014年7月间收治的首次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100例为病例组,以同期医院确诊的非颈椎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通过文献查阅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以现场询问的方式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两组的相关信息。应用 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应用 SPSS 18?0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与颈椎病有关联的因素为职业、颈部负重、咽喉部感染、环境通风情况、是否颈部受寒、睡眠姿势、工作姿势、情绪紧张。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椎病的影响因素为工作姿势不当、睡眠姿势不当、情绪紧张、环境通风情况差或颈部受寒、咽喉感染。结论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减少长时间伏案工作,注意工作及睡眠姿势,保持良好情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预防和治疗咽喉感染可以减少颈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王海泉  孙广恭  孟迎春 《职业与健康》2009,25(21):2293-2296
摘要目的调查中学教师使用计算机情况及颈腰椎健康状况,分析使用计算机因素对颈腰椎发病的影响。方法编制《计算机使用者颈腰椎健康状况调查表》,对山东省某中学424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使用计算机及颈腰椎健康状况信息。将所有资料以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χ^2检验及t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调查人群74.5%使用计算机频率≥4次/周,日均使用时间为(2.46±1.73)h,且男性在使用频率(P=0.000)和使用年限(P〈0.05)上均明显高于女性,日均使用时间30岁以下年龄段明显高于30岁以上年龄段(P〈0.05);颈椎病和(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数为276人,患病率为65.1%;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否、使用计算机频率、年限、日均使用时间、锻炼因素在颈腰椎病组与非颈腰椎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婚否、使用计算机年限、日均使用时间为颈腰椎病致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学教师是计算机使用群体,也是颈腰椎病高发人群,使用计算机频率、年限、日均使用时间为颈腰椎病致病的计算机危险因素。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设计并安装相关软件以提醒休息、控制计算机使用时间,是计算机使用者预防颈腰椎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人们因工作环境、疲劳等因素引起的颈椎疾患,设计出颈椎疾患防治仪,研究仿生动物颈椎保健扭摆拉伸运动提高预防颈椎病的有效性.方法:采用仿生学开发设计了一种集扭摆、拉伸运动于一体的颈椎疾患防治仪,以使颈椎和颈部肌肉得到锻炼,避免颈椎产生各种病变.结果:使用颈椎疾患防治仪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9%,高于传统单一牵引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2%),其效果显著.结论:颈椎疾患防治仪可促进颈部肌肉群束的发育,增强了扭转扩缩力量,承担起对颈椎强有力的支撑保护作用,对预防颈椎疾患有显著的效果,并可起到颈椎的保健作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针加手法整脊及颈前筋膜扩张术治疗神经根型劲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小针刀加手法整脊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颈前筋膜扩张术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针刀加手法整脊及颈前筋膜扩张术治疗神经根型劲椎病,疗效确切,优于单纯使用颈前筋膜扩张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钟秋园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509-2510,2520
目的探讨心理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作用。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对2009年9月~2011年9月在某市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加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理康复治疗,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4周后使用自编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运动能力(Fugl-Meye量表)及生活能力(Bathel指数)进行测评,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为期4周的治疗后,心理康复治疗组患者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而其FMA评分及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时进行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使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刺五加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心脑超声仪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将64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单纯予刺五加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脑超声治疗仪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5.62%,观察组90.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5,P〈0.05)。结论刺五加注射液联合心脑超声治疗颈椎病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部保健操对改善珠海市高中生肩颈症状的运用效果,为改善高中生的颈椎健康问题提供简易且可广泛推广的锻炼方式。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珠海市10所中学20个班级的805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随机分组,最终确定观察组学生405名,对照组学生400名。观察组采用以等长收缩锻炼为核心的颈部保健操进行为期12周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比较两组学生干预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表(PSQI)变化情况;对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共计112名学生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患病率为13.9%,其中对照组确诊58名,观察组确诊54名。干预后观察组学生的VAS疼痛等级低于对照组(Z=-3.37,P < 0.01),NDI评分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20.05,P < 0.01);干预后观察组学生的PSQI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36,-7.66,-12.39,-9.78,-9.06,-11.31,-16.56,P均 < 0.05)。  结论  珠海市高中生颈椎病发生率较高,开展以等长收缩锻炼为核心的颈部保健操能有效改善颈椎症状和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8.
林锦欢 《现代医院》2009,9(11):23-24
目的探讨不同型颈椎病的最佳牵引体位。方法将X线、CT、MRI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病因、病理改变对颈椎病进行分型,选取颈椎病牵引57例,分为两组,未结合影像学改变选取直立位牵引25例为对照组,结合影像学改变选择合适牵引体位32例作为合适体位组。结果选择合适的牵引体位者显效率为93.75%,选取直立位牵引者显效率为6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病结合影像学改变选择合适的牵引体位可有效地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某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而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早期给予运动疗法、ADL训练及心理干预等康复干预,2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经过为期14d的住院治疗后,康复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178,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条件的5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治疗均为1次/日,每周训练5天,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88项)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3个月后GMFM88项测评分别为7.18±2.76、12.15±3.70,Berg平衡量表测评分别为6.52 ±3.18、9.75±3.06,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测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9和2.89,均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