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仙园 《海峡药学》2015,(4):195-196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后即时应用短效口服避孕药优思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站2010年1月~2012年12月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120例,随机分为口服避孕药优思敏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口服避孕药组在术后当日即开始口服短效避孕药优思敏21片(1日1片)。观察两组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流血量、月经转归和阴道分泌物等情况。结果人工流产术后阴道流血时间、阴道流血量、月经归转情况及术后阴道炎症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人工流产术后即时应用短效口服避孕药有助于减少妇女术后流血时间、预防感染,有益于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激素类女用避孕药主要成分为孕激素和雌激素,目前已经有复方短效避孕药、皮下埋植剂避孕针、长效口服避孕药、及紧急避孕药等多种剂型应用于临床,为育龄妇女提供最有效避孕效果,研究其临床的使用价值对未来避孕药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总结口服避孕药在除避孕之外的其他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45名健康育龄妇女连续服用低剂量口服避孕药9个月后观察服药早期(连续服3个月)、长期服药(连续服9个月)及停药3个月后妇女血浆中主要血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服药前的基础值相比较。结果显示:服药早期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因子X、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显著升高;长期服药后除上述改变外,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提示长期应用低剂量口服避孕药对妇女血凝及纤溶系统具有轻微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目前约有10亿妇女使用口服避孕药,按方法构成比,成为仅次于女性绝育术(占19%)和宫内节育器(占13%)的第三位使用最广泛的避孕方法。口服避孕药的广泛使用,使人们对1:3服避孕药高效、安全和良好的周期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近几年来该方面研究进展,探究口服避孕药敏定偶避孕有效性、安全性方面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利福平在体内对大鼠着床前胚泡的遗传和发育毒性1楼宜嘉王立明周建设张丽进(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药理学教研室,杭州310006)利福平(rifampin,Rif)为药酶诱导剂,患结核病的育龄妇女如在口服避孕药的同时服用Rif可加速前者的灭活,增加怀孕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l生研究方法,对230例阴道内念珠菌培养阳性者及200例培养阴性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VVC主要发生于性活跃期育龄妇女,平均年龄为(31.01±8.43)岁。VVC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口交、非月经期护垫的应用、口服避孕药、既往有VVC病史、抗生素应用(OR分别为5.85,12.05,6.46,1.41,4.07;95%C1分别为2.82—12.13,5.38—26.97,3.51—11.98,0.71—2.78,1.35—12.26);避孕套的应用是保护性因素(OR=0.67,95%CI0.57—0.78)。结论VVC主要发生于性活跃期育龄妇女,口交、非月经期护垫的应用、避孕药的应用、既往有VVC病史、抗生素的应用是VVC发生的高危因素。避孕套的应用是VVC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郭永梅  时霞 《海峡药学》2015,(4):210-211
目的:对女性口服避孕药品的安全性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1年内口服女性避孕药品的112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再选取112例未服用任何避孕药品的女性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女性发生鳞状宫颈癌、乳腺癌以及高血糖的情况。结果分别对两组女性患病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后,试验组女性鳞状宫颈癌患病率(35.71%)、乳腺癌患病率(40.17%)以及高血糖患病率(38.39%)与对照组女性鳞状宫颈癌患病率(5.35%)、乳腺癌患病率(6.25%)以及高血糖患病率(4.46%)相比明显较高,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品对其身体健康影响严重,增加了乳腺癌以及高血糖等疾病的发生率,对避孕药品实施安全性管理的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宫内节育器(IUD)、避孕套、口服避孕药、绝育术4种常用避孕措施的避孕效果。方法对辖区内的工厂和学校的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对所有资料采用生命表统计分析。结果 4种方法中IUD的使用率最高。IUD的累积续用率明显高于避孕套及口服避孕药。获取口服避孕药的距离最短,所需时间最少,损失工资最少。避孕套与口服避孕药的花费最少。使用者对绝育术满意程度最高。结论 4种常用避孕方法的有效性、不良反应均有差别,IU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其他避孕方法。  相似文献   

9.
诺雷德、妈富隆联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诺雷德、妈富隆联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盐城亭湖区人民医院15例确诊为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给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诺雷德CnRH-a),与口服避孕药(妈富隆)的联合治疗。于治疗前(A组)、治疗后3个月(B组)、6个月(C组)、9个月(D组)、12个月(E组)比较疼痛症状评分、异位灶大小、生殖激素水平变化及低雌激素症状。结果治疗后B、C、D、E各组疼痛总主观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A组(P〈0.01)。各组卵巢内膜样囊肿大小亦明显小于治疗前A组(P〈0.01),子宫腺肌病病灶大小显示治疗后B组与C组均明显小于治疗前A组(P〈0.05、P〈0.01)。治疗后B组、C组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A组(P〈0.05或P〈0.01)。所有患者在应用诺雷德与妈富隆反加疗法后第1个周期起月经即规则地周期性来潮,但痛经症状明显改善。单独应用诺雷德时潮热、出汗、关节疼痛等症状于妈富隆反加疗法后1周左右消失。结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与口服避孕药的联合疗法在控制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缩小异位病灶、缓解低雌激素血症等方面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已生育的育龄妇女患病者尤其适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评价口服避孕药短期服用对年轻女性乳腺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数字化钼靶检查测定乳腺密度,实验组受试者口服避孕药12周(n=34),分别测定服药前及服药后的乳腺密度:对照组受试者予口服安慰剂12周(n=38),亦于相同时段行钼靶检查测定乳腺密度。比较二者乳腺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实验组女性乳腺密度较服药前有增加的趋势(9.9±3.3 vs 10.5±3.2),但无统计学意义(P=0.17);而对照组受试者实验前后乳腺密度无明显变化(9.8±3.0 vs 9.9±2.9,P=0.43)。服用口服避孕药12周后的妇女乳腺的平均密度较服用安慰药的妇女乳腺平均密度大,但无统计学意义(10.5±3.2 vs 9.9±2.9,P=0.38)。结论短期服用口服避孕药不会明显增加年轻育龄妇女的乳腺密度。  相似文献   

11.
Grunenthal公司的抗雄激素口服避孕药Belara(Ⅰ)在首次在德国获得批准6年后投放到欧洲市场。(Ⅰ)除了可以用于女性避孕之外,还对治疗其它由于雄性激素过多引起的疾病,如女性多毛症、雄激素源性脱发和痤疮等有益。  相似文献   

12.
在发达国家,育龄妇女口服避孕药的比例为50%左右。在我国,这个数字仅约2%。我国女性对口服避孕药的接受度低。很大程度上缘于大家对避孕药的认识还停留在20年前。孰不知,新的第三代口服避孕药在减轻副作用方面已有很大突破。以下是常见的关于口服避孕药不良反应的困惑与解答。  相似文献   

13.
马培奇 《上海医药》2009,30(5):208-209
自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用于临床,现代避孕技术至今已能为任何育龄妇女提供安全、可靠和便利的生育控制方法。目前的避孕产品包括各种形式的片剂、贴膏、注射剂、埋植剂、阴道环和子宫内装置等,其中某些口服避孕药已使用了新一代孕激素,故用药益处和副反应谱与传统口服避孕药有所不同。相关医师和药师应掌握避孕药的最新发展以及每一产品的利弊,包括避孕效力、副反应、耐受性和依从性等,以便能够向育龄妇女提供最适避孕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本地育龄妇女死亡原因,探讨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1999-2008年在本院住院治疗219例育龄妇女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28.77%)、交通事故(14.16%)心脑血管疾病(11.42%)为育龄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恶性肿瘤的死亡中,居前三位的分别为消化道肿瘤、白血病、乳腺癌。结论降低恶性肿瘤、交通事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降低育龄妇女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后即时应用短效口服避孕药的必要性。方法选择吉林省白城市医院2008年1至4月自愿要求医务人员流产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120例,随机分为口服避孕药组(n=60)和对照组(n=60),口服避孕药组在术后当日即开始口服短效口服避孕药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妈富隆)。观察两组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流血量、月经转归和阴道分泌物等情况。结果口服避孕药组的术后阴道流血时间(2.9±0.7)d明显短于对照组(3.8±1.1)d,口服避孕药组患者停药后均有月经来潮;对照组患者正常转经者45例,口服避孕药组术后阴道分泌物较以往增多3例,对照组11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术后即时应用短效口服避孕药有助于减少妇女术后流血时间、预防感染,有益于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郑传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5):140-141
目的:明确本地区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探讨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全市2006~2009年2961例育龄妇女死亡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961例育龄妇女死亡中,随着年龄增长,死亡人数比例升高;死亡前三位原因分别是恶性肿瘤(37.2%)、意外死亡(31.7%)、心脑血管疾病(18.3%);35岁后恶性肿瘤致死比例显著增加,40岁后心脑血管疾病致死比例显著增加。结论: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加强育龄妇女的自我保健和保护能力,30~40岁是防治的关键年龄,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健康普查服务,普查年龄进一步前移等是降低育龄妇女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贾江伟 《药品评价》2020,(14):13-14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维持治疗育龄妇女狼疮性肾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 2016 年 8 月—2017 年 8 月在 我院肾病内科接受治疗的 68 例育龄妇女狼疮性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环磷酰胺治疗)和观 察组(来氟米特治疗),每组 34 例,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用药后的尿液、血液各指标情况及临床有效率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尿液及血液指标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64.71%),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来氟米特维持治疗育龄妇女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 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李舟  朱桂金  靳镭  章汉旺 《医药导报》2007,26(2):168-170
目的 研究促排卵周期前应用口服避孕药(OCP)对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术(IVF ET)中卵巢反应不良者的意义。方法 将143例行IVF-ET的卵巢反应不良患者按排卵周期前是否使用过OCP药分为OCP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74例,对入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口服避孕药对患者促排卵的效果以及对IVF ET手术结果的影响。结果 预先使用OCP的患者促性腺激素用量[平均(44.06±9.30)支]较对照组[平均(51.37±13.68)支]少,周期取消率(11.6%)较对照组(25.7%)低(均P<0.05),但两组获卵数、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等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对卵巢反应不良的患者,在行IVF ET前口服避孕药可改善促排卵治疗效果,降低周期取消率。  相似文献   

19.
王红 《中国处方药》2014,(11):76-76
目的:了解扬州市某大型企业育龄妇女妇科相关疾病的动态发病情况,以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健康。方法对2011~2013年扬州市某企业所有育龄妇女健康普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3年妇科疾病检出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29.6%、17.2%、15.4%,而乳房疾病、总疾病检出人数检出率均在2012年表现为最高,分别达到了40.6%和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企业2011~2013年由于普查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及普查过程中知识宣教,使妇科相关疾病检出率明显降低,从而提高了女性的生活及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并经日后持续改进,口服避孕药、特别是复合口服避孕药已成为一类非常成熟的安全、高效的避孕药物,为现育龄妇女最常选用的可逆性避孕方法之一。为进一步提高适用性和依从性,国外制药公司至今仍在不时推出新型复合口服避孕药。此外,紧急避孕药的研究与开发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本文概要介绍近5年来美国批准上市的新口服避孕药,它们能为满足不同育龄妇女的避孕需求而提供更广泛的临床选择,值得国内医药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