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将非标记抗体技术应用于流行性血热病毒抗原研究,对感染细胞内病毒抗原及经免疫转印到硝酸纤维膜上的病毒多肽抗原进行了检测,并分别与间接免疫荧光和间接酶标抗体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标记抗体技术敏感性高,背景浅,可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检测与分析。用非标记抗体技术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流行性出血热单克隆抗体培养上清液进行筛选,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相同(7.29%,7/96),但前者滴度(1:16~256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抗体的不同检测法初探谭天祚,杭长寿,张全福,霍子威邯邢冶金矿山局总医院病理科(05600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抗体,免疫金银染色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法为了探讨用免疫金银染色法(I...  相似文献   

3.
4.
免疫转印技术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陈株、R_(22)株结构蛋白。病毒抗原系感染乳鼠脑内增殖,硫酸鱼精蛋白—PEG法提取。采用免疫EHFV血清(浙江R3血清,抗R22血清)及抗EHFV单克隆抗体(R_(31)、A_(19)、A_(20)、A_(35)、A_(25—1))对两株病毒多肽抗原进行分析。结果陈株具有75KD,69KD,66KD,61KD4条多肽,R22株具有72KD.69KD,的KD3条多肽。抗体识别模式表明两株病毒抗原仅有微小的株间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一种新的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方法。运用免疫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原理,采用免疫金银染色法作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抗体同步检测。用胶体金标记的L—133流行性出血热单克隆抗体,在患者淋巴细胞膜上直接显示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决定簇与膜受体的反应位置。又以患者血清为一抗,按滴度滴加于流行性出血热细胞抗原片上;用间接法显示患者受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出血热病毒抗体滴度。前者用以确定患者是否已受感染或机体内是否尚存有病毒;后者为测定患者对病毒的反应能力,即所产生的抗病毒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6.
应用兔抗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血清及EHF病人血清对野、家鼠型EHF病毒多肽抗原进行免疫识别,发现两型病毒多肽抗原间稍有差异。不同流行地区EHF病人血清大多数可与两型病毒49.6ku(50kd)多肽反应,提示该多肽可能是EHF病毒引起机体抗体应答反应的主要抗原成分。并对EHF病人血清中针对两型病毒多肽抗原的抗体检出率与临床病程及病型的关系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7.
张润苍  贺昌明 《四川医学》1992,13(4):233-234
为了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的价值,我们应用本法,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T)作对照,对同期出血热患者血清进行了出血热病毒抗体的检测。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待检血清,采自1985年12月至1987年12月期间收入我院传染科,按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试行)方案》的诊断、分型标准确诊的不同病型、病日的出血热患者的血清367份。同时收集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在细胞外液的形态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10.
ELISA法在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IFAT) was employed to detectviral antigen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from 77 patients withclinically diagnosed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The positive ratewas 50.7%, and it was 64.3% (27/42) for early cases (2nd to 5th day ofdiseas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arlier and the more severe the cases were,the higher the positive rate was. Three McAbs, 4B9, 4E7 and 3H4 havebeen introduced to IFAT. Five reaction patterns of the three McAbs withviral antigen positive cases were observed. The McAbs showed theirdifferences in respect of positive rate. Combination of McAbs could raisethe positive rate. In the cases of early phase with positive EHFV antigensin the leucocytes, the positive rate of specific IgM in acute phase sera was96.3%. The positive rate and accuracy of EHF early diagnosis could beraised by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detection of the viral antigens andspecific serum IgM in the acute phase.  相似文献   

12.
采用ELISA和IFA法检测细胞培养中EHFV抗原,检出时间分别在病毒感染细胞后第4d 和第6d,对 EHFV 抗原的定量检测提示病毒释放的高峰期在其感染细胞后10~12d,患者血浆标本 EHFV 抗原的检出率为26.6%。以上结果指出 ELISA 法用于 EHFV 抗原的检测比 IFA 法优越,适用于实验室对 EHFV 繁殖的监测,而检测 EHFV 抗原用于临床诊断则敏感性太低。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电镜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进行形态学研究。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具有布尼亚病毒样的形态,病毒颗粒呈圆球形,有包膜。其颗粒平均直径为113nm,较以往发现的布尼亚病毒稍大,并且其大小变化范围也比较大。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比较复杂,可能有其本身特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应用电镜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进行形态学研究。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具有布尼亚病毒样的形态,病毒颗粒呈圆球形,有包膜。其颗粒平均直径为113nm,较以往发现的布尼亚病毒稍大,并且其大小变化范围也比较大。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比较复杂,可能有其本身特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从湖北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捕获5种鼠共779只,食虫目动物鼩鼱2只,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阳性者158只(20.3%),其中黑线姬鼠、褐家鼠和黄胸鼠阳性率分别为21.4%、20.9和15.4%,小家鼠、黑线仓鼠和鼩鼱均为阴性。黑线姬鼠阳性率有随体重增加而上升的趋势;鼠体全年均带毒,尤以9、10、11月较高。褐家鼠未见体重和季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将EFIFV_(114)株感染MA_(104)、BSC细胞获得成功,病毒抗原检出时间分别在病毒感染细胞后第一代的第4天和第6天,病毒抗原在 MA_(104)细胞上的检出时间较 Vero-E。细胞早两天,并且具有与 Vero-E_6细胞相同的生长特性。病毒释放商峰在其感染细胞后第9~13天,病毒在两株细胞中的效价均可达到 TCID_(50)10~(-6)/0.1ml,这一研究为 EHFV 提供了新的细胞系统。  相似文献   

17.
1982年6月至1983年1月,从湖北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新洲、武昌等县捕获家栖鼠83只,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查,69只褐家鼠肺带有EHF病毒抗原者17只,阳性率为24.6%,其中新洲县为41.2%,武昌县23.7%,水果湖为17.1%。12只黄胸鼠和2只小家鼠均为阴性。经EHF病人双份血清,其他病人血清检查及免疫荧光阻断试验进一步证实鼠肺抗原为EHF病毒抗原。这一结果表明褐家鼠也可能是湖北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重要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8.
人口腔粘膜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胶体金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5例重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口腔软腭标本于鳞状上皮细胞核旁、粗面内质网中、吞噬溶酶体内、细胞膜表面及细胞间隙内均观察到呈簇状、花环状、线形、串珠样排列或散在的经EHF病毒抗体标记的胶体金颗粒,有的胶体金颗粒附着在不同形态的病毒核壳衣表面,有的金颗粒标记在病毒晶格状结构上。而在5例阴性对照片上未见特异性胶体金颗粒。此结果首次证实了口腔鳞状上皮细胞也是EHF病毒侵袭的靶细胞。我们的发现给EHF病毒在宿主体内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研究部位。  相似文献   

19.
采用病毒盲传的方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早期患者血液标本中的 EHF 病毒,阳性率为79.7%(145/182).病毒抗原量随盲传时间延长而增加,病毒增殖高峰期在其感染细胞后的9~13d.细胞感染病毒后出现空泡样变,粗面内质网扩张,并在感染细胞内找到病毒颗粒和病毒包涵体.以上结果为研究 EHF 病毒的增殖特征提供了新的依据,并指出病毒盲传的方法是提高临床标本中病毒检出率的有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