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高谦 《日本医学介绍》1993,14(9):411-413
1.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急救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②房室传导阻滞;③束支传导阻滞;④缓慢性心房纤颤等。在考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急救治疗方面,明确缓慢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有怎样的关系至为重要。一般猝死占总死亡率的12~15%,而心性猝死则占总猝死的60~70%。在动态心电图记录的猝死病例中,由缓慢心律失常引起的占15%。即使是同一种心律失常,由于轻重程度、患者基础心脏病等不同,危险性大不相同,处置上的紧急程度亦各异。对于各种各样的患者,迅速正确地判断现时和将来的危险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金武 《日本医学介绍》1992,13(3):128-129
猝死的原因大致分为心脏致死和非心脏致死。非心脏致死为脑血管病、主动脉瘤破裂、消化道出血等。猝死大半是以心脏病为基础的心脏致死。心脏致死的原因大致分为泵失调导致的全身循环衰竭和致死的心律失常。即便是在反应一般人口猝死原因的东京都监察医务院的报告中,心血管系统疾患亦是猝死的第一原因。其中以缺血性心脏病为基础的心律失常死亡最多。研究的病例虽然较少,但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偶然发现由于室颤等过速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则较多。本文考察了以猝死为主要原因的心律失常诱因和机理,概述心律失常猝死的预测和预防手段。一、猝死的基础疾患及心律失常作为心脏死的基础疾患有①缺血性心脏病最多;②心肌疾患(肥大型及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右室有形成心律失常源、继发性心肌病等);③慢性心功能不全(伴有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④传导系统异常(完全性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3.
“猝死”一般是指发病 2 4小时以内不可预料的内因性急性死亡。欧美文献报道 ,自然死亡中 1 0 %~ 30 %为猝死 ,其中 45 %~ 6 0 %是来自心脏、主动脉疾病。日本厚生省循环疾病研究组报道 ,猝死占全部死亡的 1 0 % ,丰岛等对新泻的调查研究表明 ,猝死占 1 7.5 % ,其中心源性猝死达 6 9%。用动态心电图 (Holter)进行研究发现心源性猝死的原因 ,83%为快速性心律失常 ,1 7%为缓慢性心律失常。从这些结果可以推测 ,要想预防猝死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器质性心脏病 (心肌病、心肌梗塞等 )的患者 ,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危…  相似文献   

4.
猝死高危病例心律失常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猝死高危病例心律失常的管理土谷健等猝死多由于过速性心律失常所致,其中室速(VT)、室颤(VF)等室性心律失常占心脏性猝死的70~80%。本文拟就VT、VF发作时的治疗方法及复发的预防方法进行概述。一、室性心动过速1.分类及基础疾病3个以上连发小于30...  相似文献   

5.
心房纤颤的治疗——最新进展、栓塞症的预知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颤是日常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心律失常 ,其中也存在无明确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 ,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除了引起心悸或胸部不适等症状或心功能低下 (心搏出量降低 2 5 % )外 ,因附着于左心房或左心耳的血栓脱落而成为引起心源性梗塞的原因。心源性栓塞症约占脑梗塞的 2 0 %。1 如何预知心房纤颤引起的栓塞症并非全部心房纤颤都存在着发生栓塞症的高度危险性 ,非瓣膜病性 (无二尖瓣狭窄 )心房纤颤发生栓塞症的危险性根据心脏超声所见 ,将其临床背景归纳为表 1。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例 ,采用抗凝疗法十分必要 ,相反 ,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手术用于心律失常是以Sealy、岩等治疗WPW综合征为开端,以后不久,即试用于室性心动过速。致死性心律失常经手术治疗,可完全从心律失常发作、死亡的危险中以至长年药物治疗中解脱出来。其优越性无法估计。一、WPW综合征1.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WPW综合征在窦性心律时可见δ波为主的心电图异常,在未发生心动过速时,其本身无危险性。这种心动过速具有代表性的是伴有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心房纤颤的伪心室性心动过速。特别是后者,因快速性房颤通过旁路(ACP)直接传导到心室,ACP顺行传导不应期短的病  相似文献   

7.
一、所谓致死性心律失常致死性心律失常正如字面所示是与死亡直接连接的心律失常,大部分心脏性猝死是由此而引起的。其种类以心室颤动(VF)、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含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所谓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alignantVA)为主,也包含高危性(向VF移行的,危险性高的)午-帕-怀三氏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综合征、又称WPW综合或预激综合征),其kent束有效不应期(ERP)缩短≤270ms,心房纤颤动(af)中的QRS波群增宽(假性室性心动过速),RR最短RR≤205ms。所谓准恶性心律失常有时也包括于其中,本文予以省略。也有心动…  相似文献   

8.
猝死高危病例的β-阻断剂疗法水牧功一等一、猝死高危病例发病后早期死亡的大部分原因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猝死中80%以上是过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即由于室颤(VF)与持续性VT、尖端扭转型VT(Tdp型VT)所致。而心肌梗塞后出现室早的一部分作为“警告性心律...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心脏病猝死的病理与预防相义房缺血性心脏病(IHD)的猝死(发病1小时以内死亡的不能预期的内因性死亡),是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所致。因此,围绕急性心肌梗塞与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病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猝死的病态、猝死与IHD的关系、梗塞后病例猝死的预...  相似文献   

10.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度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是心性猝死的重要原因。1.猝死时的情况Holter心电图对猝死时的情况判断是很有价值的。DeLuna归纳探讨了除外急性冠状动脉病变和其它疾病终末期的157例Holter心电图中...  相似文献   

11.
Kazuo  K 张舒 《日本医学介绍》1992,13(9):406-407,432
与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β—受体阻断剂(BB)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明显,成功地抑制了85%患者的室性早搏,并逐渐提高了左室短轴缩短率和一年存活率。DCM 患者,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病率很高。虽然抑制室性心律失常可减少猝死的发生,但是直到今天,对DCM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的作用仍有争议。BB 具有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特别是对体内儿茶酚胺水平高的患者更为有效。DCM 患者其交感一儿茶酚胺系统活动加强,因此BB 可有效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然而,值得疑虑的是,心衰或DCM 患者不能  相似文献   

12.
日本缺血性心脏病逐年增加,据东京都卫生年报报道10万人口的死亡率,1933年为7.4,而1978年增加到40.3。一般认为急性心肌梗塞引起的死亡大部分发生于梗塞后不久,40~60(?)死于症状出现后1小时以内。死因多为室颤等致死性心律失常。另外泵衰竭亦与治疗不及时有很大关系,治疗愈早预后愈好。故重要的是如何尽早收进冠心病监护病房(CCU)进行监护,以及及时防治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原性休克的泵衰竭。因此了解猝死情况对于加强缺血性心脏病的早期治疗及充实急救医疗体制很重要。一、心性猝死猝死的定义与基础疾病:猝死绝大部分系冠心病  相似文献   

13.
加藤裕文  李春元 《日本医学介绍》1991,12(11):512-512,527
婴幼儿期猝死的原因多半为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及呼吸系统疾病,而心脏疾病引起的猝死于学龄期以后随年龄而增加,但婴幼儿期的猝死较其以后发病率增高,其中因心脏疾病引起的猝死亦不少。以前关于学龄期以后心源性猝死(SCD)的报道不少,但有关婴幼儿期SCD的详细报道则很少。一、引起SCD的心脏疾病据厚生省SIDS研究班对全国8个单位出生后1天至6岁的儿童中195例SCD的调查,在引起SCD的7类心脏疾病中,以低氧性(74例)、心功能不全性(47例)、心肌及冠状动脉性(37例)最多,其次为心脏手术后(17例)、心律失常(7例)、肺动脉阻塞性疾病(6例)及其他心脏疾病(7例)。从原因  相似文献   

14.
住院患者猝死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青少年在运动中或老年人在睡眠中的急死主要与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性死亡有关。实际上,多数猝死的原因尚不明确。但住院患者的猝死与上述猝死不同,前者由于存在基础疾病,故其猝死的原因可能与基础疾病有关,往往可以搞清楚。本文对东京都监察医务院猝死病人的死因进行了分析,并与日本医大第一内科住院的猝死病人作比较,同时就引起社会关注的心血管疾病高危病人如何预测等问题概述如下。一、东京都监察医务院猝死病人的死因分析经对839例猝死病人的剖检结果表明,死因为心血管系疾病者高达550例(65.6%),其中缺血性心脏疾病418例(76%)占半数以上,主动脉破裂81例(14.7%),其它心脏疾病(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肌肥大瓣膜病等)51例(9.3%)。此外还有脑血管疾  相似文献   

15.
心脏性猝死的原因性疾病有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各种原因的心功能不全、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QT 延长综合征和心脏肿瘤等。对这些原因性疾病本身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根据病理解剖结果,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引起的猝死所占比例最大;因此预防猝死首先应是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早期诊断,并按各个疾病进行生活指导,去除危险因素等。但是也有的心脏猝死原因完全不清楚,有些即使  相似文献   

16.
通常,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猝死和室性心律失常的较好方法是给予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此外,纠正低钾血症、低铗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也有效。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目前没有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优于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但是对合并无症状的阵发性室速的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胺碘酮有希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运动员猝死的实态与预防中泽洁等近年来对体育运动的关心提高了,即使不是职业选手或奥林匹克选手等也有不少进行较高强度运动的,剧烈运动有使心脏停搏的危险,通常不进行运动的人在剧烈运动中发生心脏停搏的危险性比安静时明显高,即使是经常训练者,剧烈运动也有心脏停...  相似文献   

18.
徐琨 《日本医学介绍》2003,24(4):180-181
本文谈及的是心血管意外的二次预防 ,对象疾病为冠脉疾病和一切心脏疾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1 非药物疗法二次预防心血管意外的非药物疗法 ,最重要的是改善饮食生活习惯、持续适度的运动、禁烟等。其中运动疗法可使冠脉疾病患者的死亡率降低 2 0 %~ 2 5 %。其机理在于使交感神经活动低下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亢进 ,减少动脉硬化危险因子、改善血管内皮机能等。植物神经机能的改善 ,可抑制室性心律失常、提高室颤阈值 ,以减少猝死的危险。此外 ,运动疗法虽可纠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动脉硬化危险因子 ,但与运动疗法单独效…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分类极其繁多,大多数不需要治疗,但有的患者即使没有自觉症状,也有发展为致命的心室颤动的危险。现就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及其发生机制和有效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简述如下: 一、需要药物治疗的心律失常1.直接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异阻滞,一旦引起心室颤动,用药物治疗就来不及了。唯一抢救的办法就是早期发现,采用电除颤方法治疗,因此预防性的药物治疗就是个重要问题。2.可诱发致死的心律失常:一旦发现必须立即进行药物治疗。例如见有R on T现象的室性早搏、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多源多发性室性早搏等。  相似文献   

20.
Ca负荷与后除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速(VT)和室颤(VF),是有基础心脏病患者猝死的常见原因。VT和VF确切的发病机制还有许多不明之处,但很多情况下是由延迟后除极(DAD)、早期后除极(EAD)等触发激动引起心律失常的折返所致。DAD由细胞内钙超负荷引起。EAD引起的触发激动也与细胞内钙超负荷有关。近几年来,在心力衰竭、心肌肥厚、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等疾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