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马区神经元和神经元群放电模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大脑认知功能研究的发展,在微观一介观水平上对海马区神经元及神经元群放电及其功能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脑认知功能研究的热点。从信息学的角度,对神经元和神经元群放电进行建模与仿真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介绍海马区单个神经元放电模型和神经元群的几类放电模型及其应用概况,并探讨各类模型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脊髓背角神经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脊髓背角为感觉末梢向中枢传入的一级终止区域,亦为躯体、内脏传入相互作用的区域。历来引起神经生物学家的极大兴趣,已有不少文献从不同侧面对之加以论述。特别是近年来HRP、ARG、免疫细胞化学、电生理学细胞内记录及染色等新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对脊髓背角神经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躯体、内脏传入纤维在脊髓内的汇聚,背索突触后神经元(DCPS)和背角双投射神经元及局部轴突侧支联系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概念,并为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供了前提。本文就近年来对背角神经元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海马区神经元和神经元群放电模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大脑认知功能研究的发展,在微观—介观水平上对海马区神经元及神经元群放电及其功能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脑认知功能研究的热点。从信息学的角度,对神经元和神经元群放电进行建模与仿真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介绍海马区单个神经元放电模型和神经元群的几类放电模型及其应用概况,并探讨各类模型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对中枢神经系统内部神经传导通路的形态学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通过古典的溃变镀银法和Nissl法到70年代初兴起的示踪法,已发现了大量脑内神经元的联系通路。特别是示踪法问世后有些示踪物既可通过轴浆流顺行运输又可被逆行运输,使用它们可以显示出单个神经元的轴突、轴突分枝及与之相连的神经元细胞体。示踪法的出现及近年来的发展,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脑内神经元联系通路的认识。但是,迄今所使用的示踪物,只能在某一级神经元内部被顺行或逆行运输,因而不能显示神经元链,即不能将神经元的连续状态同时显示出来,从而限制了人们对神经通路的更多,更确切的认识。为此,创造一种能跨  相似文献   

5.
下丘脑生长抑素神经元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实验用免疫组化PAP漂浮法研究了下丘脑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发生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发生发育规律可归为三种模式;(1)生长抑素阳性神经元或纤维逐渐增至成年大鼠水平、代表核区为室周核和正中隆起;(2)阳性神经元或纤维数目很快增至峰值,然后又降至成年大鼠水平,该模式最普遍,大多数核区阳性神经元或纤维的发生都属于该模式。  相似文献   

6.
神经网络和神经元计算机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以大鼠和树Gu作为研究材料,在脑正比 断一侧锥体束,用HRP逆行标记和计算机三维重观察锥体速凶在皮层的分布,以及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锥体神经元和GABA神经元关系。逆行标记的锥体束神经元主要分布于皮层的运动区和体感区,在枕区,扣带区, 颞区和屏状皮层中都有少量 分布。  相似文献   

8.
锌与含锌神经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锌神经元(zinc-containingneurons)特指锌在突触前囊泡内聚集并且以钙依赖性及脉冲依赖性方式释放的一类神经元,它们是谷氨酸能神经元的一个亚群,主要位于端脑。Zn2+被认为是一种内源性的神经调质,尤其是在谷氨酸能的兴奋性突触传递中。突触前神经冲动到来时可引起囊泡锌和谷氨酸的共同释放,因此推测它调节着突触后的兴奋水平,并且参与发育和经验学习的突触可塑性  相似文献   

9.
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神经元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对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DA)的研究一直吸引着广大基础和临床神经科学工作者的兴趣,其原因在于DA与多种神经疾病(如:帕金森氏病、亭廷顿氏舞蹈病以及精神分裂症等)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早在1910年多巴胺即被人工合成。1958年Carlsson等采用一种特殊的荧光测定法发现,正常情况下脑内DA的浓度与去甲肾上腺素(NA)的浓度相仿,提示DA不仅作为NA的前体存在,而且有其独特的功能。在Berlter(1959年)发现脑内纹状体和黑质中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神经元沿着星状胶质细胞突起从特定的增生区迁移到目标区。小脑的分裂后期的颗粒细胞沿Bergmann胶质细胞突起从外颗粒层穿过分子层及Purkinje细胞层迁移到内颗粒层。神经元沿胶质细胞突起运动的机理可能与凝集素及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关。Lehimann近来报导用抗内源性小脑凝集素抗体及凝素集结合糖蛋白抗体处理小脑培养物可抑制颗粒细胞的迁移活动。他们推测可溶性的凝集素可在神经元及星状胶质细胞间形成一种“桥”,而细胞表面凝集素结合糖蛋白则介导凝集素“桥”的形成。这个“桥”的形成支持细胞粘连,这对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元运动有意义。Stitth及Hatten发现星状胶质细胞抑制素(astrostactin),为一种细胞糖蛋白,可抑制小脑颗粒细胞与星状胶质细胞的粘连,但不抑制神经元间的粘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元核心抗原(neuronal nuclear antigen,NeuN)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在人胚胎小肠发育阶段的分布规律及其表达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第2~4月龄段共16例人胚胎小肠壁细胞NeuN和NSE的表达、分布状况。结果:第2~4月胎龄段,NSE在人胚胎小肠肌间神经丛内的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均呈强阳性表达,在黏膜下层,随着胎龄的增大,NSE阳性表达细胞和纤维数量逐渐增多,在肠腺内均有少量散在分布的NSE阳性细胞;在黏膜层的腺体和上皮组织内均有散在的NeuN阳性细胞分布,随着胎龄的增大,NeuN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在肌间神经丛,第3月龄段开始,有少量NeuN阳性细胞,随着胎龄的增大, NeuN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在黏膜下层,未见NeuN阳性细胞分布。结论: 人胚胎小肠发育阶段,NeuN和NSE在小肠壁的阳性表达和分布不一致,均参与小肠壁神经元及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猫空回肠交感节后神经元和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局部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HRP逆行标记法研究猫空回肠的植物神经支配,发现猫空回肠交感节后神经纤维来自腹腔节和肠系膜前节以及双侧T9~L5交感于神经节,但大多数来自椎前节。交感节神经元大多数呈簇状集中分布在右侧腹腔节的前下部和肠系膜前节,而在左侧腹腔节和右侧腹腔节后上部仅有少数散在分布的标记细胞,具有明显的局部定位分布的特征。猫空回肠的交感节后神经元在双侧交感于神经节具有基本相同的分布范围,即T9~L5节段。其集中分布节段是T11~L3,符合“既分散又集中的分布模式”。腹腔节和肠系膜前节内的标记细胞呈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交感干神经节内的标记细胞呈椭圆形和梭形。猫空回肠的副交感书前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双侧迷走神经前核的闩以上4mm到闩以下2mm的范围内.但多数分布在此核的背外侧部靠近闩的水平上,细胞呈椭圆形。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代兴起的神经追踪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脑内神经元联系通路的认识。HRP、PHA-L等示踪剂可通过轴浆流顺行或逆行运输,以显示单个神经元的轴突、轴突分校及与之相连的神经元胞体。但它们只能标记某一级神经元的分布,不能显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神经元间的连接情况[1]。WGA、W  相似文献   

15.
神经元钙信号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神经生长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是一种经典的神经营养因子。NGF在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nervoussystem,PNS)参与交感神经元、神经嵴起源的感觉神经元的发育、存活、维持及损伤修复等作用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1-2]。八十年代后,人们发现NGF对中枢神经系统(centra  相似文献   

17.
神经元离子通道多样性及其分子基础孙长凯,黄远桂(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西安710032)随着分子神经科学的发展,离子通道机。制的研究已引起了普遍关注。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量基础与临床的研究证实,离子通道在结构与功能的许多方面表现有广泛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下关穴的局部解剖学及神经元分布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下关穴区进行层次局部解剖观察及分布于该区的传入和传出神经元定位,为穴位针刺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0只wistar大鼠进行下关穴层次局部解剖观察和HRP逆行追踪大白鼠下关穴区的神经元投射。结果(1)下关穴区局部层次解剖观察证明穴位非由一种组织构成,而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一种多层次立体结构,穴位区有大量血管、神经配布;(2)根据HRP逆行追踪结果,发现分布于下关穴区的传入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中脑核;传出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运动核和面神经核。结论为下关穴的临床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和面瘫等疾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大鼠远位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将CB-HRP引入大鼠A组(侧脑室)和B组(第四脑室)。结果:1,A组(1)在各接触脑脊液部位均见有CB-HRP颗粒标记。(2)自室壁发出的标记纤维见于属壳核,正中隆起,下丘脑背内侧核,下丘脑腹内侧核,第四脑室底灰质,(3)远位的标记神经元见于隔外侧核,丘脑前背侧核,乳头体上核,中缝背核,第四脑室底灰质。(3)远位的标记神经元见于隔外侧核,丘脑前背侧核,乳头体上核,中缝背核,第四脑室底灰质和外侧上  相似文献   

20.
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NRSF)是神经元发育中的一个负调控因子。它与靶序列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子(NRSE)相互作用,主要调控神经元特异性基因,防止神经元基因在非神经元组织中的异位表达以及防止神经发生中神经元表型的提前表达。最近的研究表明,NRSF还可调控神经元转录编码基因和某些非神经元基因。暗示它住胚胎发育中可能起着更为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